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45

第45章 生肖虎文化的发源地

从起初人与虎之间的接触,到对虎的痛恨和喜爱,再到把虎看成无所不能的山神和人类的祖先,最后形成丰富多彩的虎文化,这些都是生肖虎文化的重要方面。

人类很早就有对虎的原始图腾式的崇拜。长沙市南沱大塘遗址中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土陶器上,已经有了人面虎头的“长獠牙人面纹”;距今六千五百年的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原始墓葬中,也有蚌壳堆塑的虎形象与龙相对,并且龙居右、虎居左,按照古代以左为上的习俗,虎在当时的地位是比龙要高的。

在古代,甘肃的陇东和陕西省是西方部族长期的聚居地,又是向东方迁徙的出发地。有关学者认为,发源于中国西部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族(即古戎狄族)是最早开始崇信虎的部族,后来这些部族从西部陆续迁往内地,进入陕、晋地区,又进人中原。在部族之间的角逐中,古羌族逐渐成为在中原融合其他部族的重要力量。以古羌族为首的部族的原生图腾或熊或虎,后古羌族的体系壮大,图腾也逐步衍生,但多数仍属于熊虎类。他们在政治上逐渐与中原相分离,并且实力日益强大,有的甚至可以与中原政权相抗争,后来的匈奴就是戎狄部族中较为强大的一支。

春秋时期,甘肃陇东和陕西西部大多成了戎狄各个部落的活动区域。关中临潼地区是姬姓骊戎,关中东部有大荔戎,陕北有白狄。山西虽有很多西周的封国,但晋东南有赤狄、白狄,晋南有长狄,晋中太原地区有大戎,晋北有林戎、山戎。河北的北部有山戎、无终戎,冀西有白狄中山国,冀南有白狄肥、鼓国。河南有西方部族的国家申国、缯国和卢戎,洛阳地区也分布着陆浑戎等部族。东方苏北和皖北地区虽然不属于西方部族,但徐夷、淮夷等部族也有崇虎的习俗。湖北、湖南有崇虎的巴族,四川、云南地区有古羌人后裔——崇虎的彝族、白族、纳西族等。

西周的国姓“周姬”也是西方部族的后裔,40多个封国中有一半仍留在戎狄之中。西周时期西方部族中虽然有的崇羊、崇牛,而崇虎部族的势力依然是最大的。

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乱中,如西汉末王莽之乱、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汴京陷落等,这些战乱迫使大量的中原人纷纷南迁到江浙地区和闽、赣、粤、桂等省,他们不仅带去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虎文化。当然,元朝末年的战乱、明朝靖难之役等,也造成了大部分地区文化的破坏。但原初少数民族聚集的山西省,战火殃及却较少,因此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比较多。明朝山西省居民向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陕西等省的迁移,在恢复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同时对于恢复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带去了他们传统的虎文化。

内蒙古西部近代的虎文化是清朝晚期甘肃、陕西、山西走西口的移民为内蒙古西部地区带去的,而山东、河北闯关东的移民则为东北三省带去了虎文化。

从横向来看,山西省和陕西省是虎文化保留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是山东、苏北、湖北地区。四川和鄂西、湘西、云南地区的虎文化,也是古羌人和古代巴人的虎文化在其后裔民族中遗存的结果。从纵向来看,自东汉时期虎神从神坛上下来后,便逐渐渗透到民俗文化当中。中原战乱数度南迁的移民和明清移民,对于传播和发展民俗中的虎文化,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延伸阅读

虎为人祖的传说

虎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之前。据科学家的考证,人最初是像动物一样,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草地上或是森林中的,但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捕食能力并不是太强,有时甚至需要以腐尸为生,因此常常营养不良,进化也很慢。后来人们就跟在虎的后面,当虎吃掉猎物的肉后,人类就用石器砸开虎吃剩的骨头,敲骨吸髓,从而获得了丰富的营养,身体才逐渐强壮起来,智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才逐渐在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占了上风。因此,人们认为,是虎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命,并把虎看做是人类的祖先。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是母性崇拜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