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48

第48章 传说故事中的虎形象

虎主管生育、象征幸福以及寓意邪恶、凶猛的双重面孔在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也都有体现。一方面,虎是喜神,与幸福、婚育相连,给人们带来欢乐;另一方面,虎是凶神,在饥饿时也会袭击家畜甚至致人死伤,因此也涌现出了许多打虎的英雄。

中国人一向都有崇拜虎的文化,人们视虎为灵兽、神兽,赋予虎很多的神奇色彩。据《三辅黄图》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自然,古人也创造流传下大量关于老虎的故事传说。

虎变人的传说

在古代传说中,有老虎变媳妇的故事: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姓崔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襄阳卧佛寺时,天色暗下来,他只好借宿寺中。因赶考心切,崔生夜里睡不着觉,便踱到房外赏月观星。忽然,一只老虎跃入寺中,崔生大吃一惊,但又不敢呼叫,便悄悄躲在暗中。那虎蜕下皮,变成一个美貌的妇人。崔生回房后,美妇人来敲门,述说了自己的来历,要给崔生作媳妇。崔生假意答应,哄着美妇睡着,然后走出房外,在井台找到了蜕下来的虎皮,将它扔到井中。妇人醒来后,奔出屋寻找虎皮,却哪里也找不到。没有虎皮,妇人不能变回虎,只好随崔生而去。崔生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被授予县尉,后又升为县尹。崔生带着美妇人生活了六年,妇人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县尹任满,崔生携妇回家,又路过襄阳卧佛寺。他想,这妇人已经跟随了他六年,又有了孩子,不会再有异心,就将数年前发现妇人由虎变人的经过说了出来。妇人听说虎皮扔在井里,非常高兴,便让崔生把虎皮捞出来。她看到虎皮虽略有损坏,但基本完好,便取过来披在身上,化作老虎,大吼一声,回过头看了看两个孩子,然后跃墙而走,转眼就不见了。

老虎与美貌的妇人相连,在现代人看来,确实是十分大胆的想象。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娶仙女或狐狸为妻的故事,却很少见到娶老虎为妻。但是,传说必然是某种观念的反映,神话和民俗中都把虎看作人类的女始祖,主管生育的喜神,崔生在伴老虎而眠时,他心中的虎也许就是这种形象。

与虎打斗的英雄传说

虎除了象征幸福、主管生育的一面外,还有凶猛残暴、屠戮生灵的一面,历代古籍中多载有“虎祸”、“虎害”的文字记载。自古以来人与虎的关系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流传下来许多人虎之战的悲壮故事,也造就了为数不少的打虎英雄。

《汉书》中载有“李广射虎”的故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当然,打虎英雄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武松,《水浒传》中记载,武松在回家探兄的路上,途经景阳岗,在山下喝了十八碗美酒,夜上景阳岗,赤手空拳击毙白额吊睛猛虎,为民除害。

《水浒传》中还有一个“李逵杀虎”的故事:李逵回家看望老母,要把老母接往梁山,途经山中,老母口渴,李逵将她暂时安顿在山神庙中,自往山涧取水。待他回来时,其母已经不见,地上布满血迹。李逵沿着血迹追踪下去,直到老虎洞穴,发现三只小虎正在噬咬老母残躯,手起斧落将它们尽数杀死,然后藏身在老虎洞中,等母虎回穴,将其砍死,然后出洞,埋伏在暗处等公虎回来,也将其杀死。李逵杀了大小老虎五头,总算报了杀母之仇。

在古代,虎强人弱,所以人为保身、为除害奋力斗虎堪称壮举。如今,人类在与虎的较量之中占尽优势,为了牟取暴利或是取乐而大量猎杀老虎,往日威风凛凛的猛虎几遭灭顶之灾。如果作为威猛气势和阳刚精神象征的虎在自然界中不存在了,而人们就只能在典籍、书画当中追忆生肖之虎的王者之风了。

延伸阅读

“虎侯”许褚救曹操

《三国演义》中,西凉马超与曹操大战,在

关大败曹兵,曹操割须弃袍才得以逃命。就在曹操引军渡渭河时,忽报马超追到,曹操大惊失色,部下纷纷争船逃跑。曹营大将许背着曹操上船,独奋神威,“将两腿夹舵摇撼,一手使篙撑船,一手举鞍遮护曹操。”马超回营后见到韩遂,说:“几乎捉到曹操!有一将奋勇负曹操下船去了,不知何人?”韩遂告诉马超,曹操帐前的侍卫叫作“虎卫军”,由将典韦、许统领。典韦已经死了,救曹操的一定是许,此人勇猛过人,人皆称为“虎痴”。马超对“虎痴”的名号印象很深,并有敬畏之意。后来,马超与许对垒,称许

为“虎侯”。从此,曹营对许

也以“虎侯”相称。“虎侯”、“虎痴”从名号上表现了人的威风和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