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49

第49章 龙虎并称的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龙虎相称,龙与虎作为两种相辅相成、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的文化观念早已渗入到中国政治、军事、医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龙与虎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龙虎相称反映了中华民族龙虎文化的深厚渊源。

中国很多词语都是将龙和虎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如虎踞龙盘、藏龙卧虎、龙潭虎穴、龙争虎斗、生龙活虎等等。龙虎并称也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兵书《六韬》中有“龙韬”、“虎韬”;中医有龙虎针法;书法中有“龙虎篆”;科举发“龙虎榜”;汉代《太山镜明》中有“驾交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龙虎成为接引升仙的使者;山东汉画像石刻记载“上有龙虎衔利来,百鸟共持至钱财”,龙虎又成了财神;《周易乾卦》中更以龙虎喻乾坤、天地、阴阳和男女,龙飞在天,虎行于地,龙虎结合成为了万事万物的代名词。龙虎文化已经广泛地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龙虎文化体系。

考古发掘的文物当中也往往龙虎并举。河南璞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6000余年的“中华第一龙”,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虎的造型。这表明,早在远古时候龙虎就已经成了密不可分的兄弟,相互间有着亲密而平等的关系。另外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墓葬中龙虎图像的位置与其北上方由人的腿骨摆成的北斗星象也是互相呼应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天文观念与宗教信仰。天文学中“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出现也可以从龙与虎的交融当中找出线索:西部民族的虎图腾崇拜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融入华夏文化,与东方苍龙搭配,成为天象体系中的西方白虎神,而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则是由前两者发展而来的,白虎神后又演化为使万物凋零、一片肃杀的秋神薄收,与春神勾芒相对,这也为古代分一年为春秋两季的历法提供了依据。

然而,龙与虎本为不同民族的图腾。虎原本是中国远古西部民族古戎狄(古羌人)的图腾崇拜物,现今古羌人的后裔大多分布于川、滇等地,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拉枯族、傈僳族依旧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崇虎的信仰和习俗。虎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大族,其足迹不仅分布在江淮地区,而且在湖南、四川均有发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主体纹饰也是虎头纹,龙纹和夔凤纹多作为虎头纹的配置,形成虎显龙隐的格局。后来随着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以虎为代表的西部民族文化和以龙为代表的中原民族文化也相互交织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虎文化也成为华夏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龙虎间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虎毕竟是人间实有的动物,人们对虎的恐惧感有余而神秘感不足,而对神秘莫测的龙,人们由于无法认识而愈加感到敬畏,以至于自然界中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雷鸣电闪、狂风骤雨等)都归结为龙的神威。又由于龙飞在天,腾云驾雾,地位更显神圣,威力更显无穷。历代帝王为了给自己增添神圣的光环,就更需要借助于龙的神威。于是,历代统治者们便与天上的龙接上族缘,以显示自己是受命于天,具有无上权威。自秦始皇以后,皇帝们都自诩是“真龙天子”,其子孙也就是“龙子龙孙”。皇帝的玉玺在秦朝时用龙虎纽,到汉代则变成了龙形纽;皇宫门媚上作为守护神的龙虎到唐代以后也逐渐由双龙取代;皇上登基称为“龙飞”,臣子跪拜君王称为“虎拜”。这些情况说明,没有被涂抹上辉煌重彩而被帝王攀亲的虎,逐渐与升入皇族的龙分道扬镶而居于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龙之下了,并且渐渐地转到了民间而成为民间的吉祥物。

虎的形象经过千百年来民间智慧的再创造,逐渐去除了凶残暴烈的一面,变得活泼可爱,虎虎有生气,成为了人们的好伙伴、好朋友。

延伸阅读

龙虎同为天地守护之神

古人往往把北极星看做是天帝的居所,把龙虎星象看作是天帝的守护神,这一认识被人间帝王所效法利用。《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羽议论刘邦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南史梁武帝本纪》中萧衍说:“君龙行虎步,相不可言,天下方乱,安之者其在君乎!”相传道家炼龙虎大丹时,要有龙虎守在一旁,所谓“龙虎交合而大丹成焉”,直到现在,龙虎仍是道教的护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