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50

第50章 虎食人的寓意

老虎以人为食的形象出现在早期的文字记载当中,甚至中国古代的玉器、铜器等文饰艺术当中也经常有这一形象出现。这些奇异神秘的虎食人形象并不是简单地对于“虎以人为食”的描绘,而是另有其意,其中蕴含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

古籍《山海经》中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面已经有了“虎食人”的记载,如《山海经。南次二经》中说浮玉山有一种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髭,是食人。”《中次二经》中又说蔓渠山有兽,“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这是两种能食人的虎状怪兽,一个亦虎亦牛,一个亦虎亦人。

另外,在中国古代的玉器、铜器等文饰艺术形象当中,也常常见到一个重复出现的主题:虎食人。战国虎食人玉佩为双面雕青白玉,中呈环状,一虎伏于人身上,准备撕咬。这种虎食人纹早已是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装饰纹样,基本形状有两类,一虎单食一人和两虎共食一人。前者以商代虎食人卣最为典型,其造型为一只猛虎和一个人相互拥抱,虎作直立坐式,以二足和尾部撑体,面部狰狞,双耳竖直,巨口大张,利齿毕露,两眼圆瞪,前爪搂在一怪人腰际,作张口欲吞状。怪人浓眉大眼,丰鼻阔口,长发披颈,双臂搭在虎的前肢上,手抚虎肩,双腿屈膝,脚踩虎爪,脸朝左侧,头伸进大张着的虎口中,呈扑伏状与虎紧紧拥抱。这是青铜器中容器与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杰作。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龙虎尊,肩部有三条蜿蜒状蟠龙浮雕,腹部以三道突起的勾云纹为分界,将尊腹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均饰虎食人图案一组,高浮雕虎头居中,左右两侧各有虎身,弓颈沉腰,粗尾上卷,前后肢屈曲呈伏地欲跃状,张口露齿,虎口下有一怪人,呈蹲坐姿式,双手平举齐肩,人头已被含噬在虎口中,人手足皆作兽爪形,没有衣冠,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后者有殷墟妇好墓出土铜械上有两虎共食一人头的纹饰,而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耳亦有双虎共食一人头的浮雕,均为两只立虎相对,张开大口,两虎大口之间是一个人头。

“虎食人”究竟有何寓意呢?专家学者曾对这类图形的含义颇感费解,人们众说纷纭,各持已见。有人根据《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已身”记载,认为这应是饕餮食人。有人认为,虎与人是神兽与巫师的形象,巫师通过神兽与鬼神沟通。有人说,人虎相拥是表示虎与人交媾。有人则认为,虎是东夷某方氏族的图腾,虎食人则表示把俘虏献给图腾神。持这种图腾说的还有人认为,虎图腾表示以虎神为图腾的人,受到虎神的保护。还有一种说法,这是虎神食恶鬼,意在驱邪求吉。持此见解的人说这正是虎食鬼图,虎所食的人虽有人形,但形象狞厉,浑身布满怪纹;或者作赤裸人形,手足似兽爪。由此可知,虎食之人都是似人非人的鬼魅。这种虎食人形象与《王充订鬼篇》所引《山海经》佚文中“恶害之鬼”的记述有关。

《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三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地。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神茶、郁垒所居之山乃是一座鬼山,他们把守在“万鬼所出入”的鬼门,将为非作歹的恶鬼,用芦苇索子捆起来送去喂虎。青铜器上虎口之下的似人非人的怪物当就是“恶害之鬼。”东汉应邵《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些说法表现了古人借虎的神秘威慑的力量去驱恶镇邪的观念,而青铜器上所塑造的虎食鬼魅形象,即是上述观念的形象化表现。

延伸阅读

饕餮的含义

一词,经常出现在一些文章当中。究竟有何含义呢?

是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怪物,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吕氏春秋》上“周鼎著”的记载。《神异经

西南荒经》载:“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者夺老弱者,畏而击单,名曰

。”

性好食,故立于鼎盖。后人常常用“”比喻贪得无厌者。贪食曰,故美食家俗称“老

”;贪财曰

。在现代餐饮业中,

被引申为“会吃”,“

民”一词便是那些爱吃、会吃的食客的专属美称,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称“民”。“

盛宴”则指有很多吃的的宴席,“

视觉”意为视觉上有极大的享受。类似的词语有:

大餐、

美食、

之夜、文化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