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58

第58章 民间肖兔崇信

也许是由于肖兔身躯的弱小以及本性的善良和温和,才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喜欢。虽然不像其它生肖动物一样影响力那么大,但是无论是在图腾崇拜还是人们的传统节日甚至生活禁忌当中,依然都有生肖之兔的影子。

野兔在先民们的生活当中并没有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而且野兔被人们驯养成家兔的时间也并不早,所以生肖之兔的崇信并不如十二生肖之中其它动物那样普及,即便是这样,在民间习俗当中对于生肖之兔的崇信也是多种多样。

兔图腾与兔神

在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的图腾崇信中很少有兔图腾,以兔为神也是较晚才出现。道教“六十甲子太岁星君”即“本命元辰星君”当中有五位是属兔人的保护神,依次是: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己卯太岁龙仲大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乙卯太岁万清大将军。这五位大将皆为兔的模样,或穿宽袖长袍,或顶盔贯甲。在佛教经典中兔是作为神兽出现的,如:伐折罗神将的坐骑是兔;东海金山有净道窟,窟中有一兔。

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可以找到一些以兔为图腾或以兔为神的例子。德昂族的寨旗大多是由原始的图腾演变而来的,兔是其中之一。傈僳族的氏族图腾多达50余种,其中就有兔图腾。碧箩雪山上的傈僳族有24个姓氏,是为图腾姓氏,其中有兔。纳西族中的摩梭人也曾经以兔为图腾。

虽然兔作为图腾或是神仙的地位并不算高,但兔子名列仙班的历史却很悠久,在很早的时候,兔就居于天上,与众神平起平坐。在河南密县出土的汉墓门洞的画像石上,就刻有兔与仙人一起在天上奏乐的画面:二仙人、二仙兔、一飞马、一熊。其中两仙兔跽坐,各以右前爪执管状乐器,举于唇边,吹奏乐曲。

兔的风俗

古代汉族有“挂兔头”的岁时习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兔头,以竹筒盛雪水,与年幡面具同挂在门额上,以示镇邪驱灾。另外还有赠兔画的育儿风俗,画中有六个小孩围着一张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图的人,祝受赠的孩子将来生活安宁,步步高升。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称灯节,其中的兔灯就是动物造型灯中的佼佼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山东有些地方以豆面捏灯,称为面灯。这些面灯往往是由孩子的姥姥或是母亲制作,他们按照家庭的属相为每人捏制一个,其中自然少不了兔灯。到了晚上,全家一起点燃,表示合家团圆,其中也有消病驱灾、祈求人口兴旺的寓意。

由于“玉兔捣药”传说的缘故,人们常常把兔看做是“月精”、“月魄”,兔也因此与中秋祭月联系了起来,常常受到民间的供奉。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这记述的是兔儿爷。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明清时期,在中秋月饼上绘兔已经非常普遍。明末彭蕴章在《幽州上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清代富察敦荣在《燕京岁时记》中说:“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兔的禁忌风俗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孕妇不能吃兔肉的禁忌。人们认为,孕妇吃了兔肉,胎儿就会像兔子一样长成三瓣嘴。这种说法早在东汉王充《论衡命义篇》中就已出现:“妊妇食兔,子生缺唇。”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村当中流传着“打狐狸、套兔子,一辈子穿不上好裤子”的说法,认为残害兔子这样的生灵就会交不到好运,得到应有的报应,来世还会转为所杀的生灵。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只是人们根据兔子的形象特点所主观臆想出来的结果,不足为信。

延伸阅读

兔神何以曾被赶出天庭

纳西族中的一个分支喇氏族认为虎是他们的祖先,而兔子也曾经是他们的神。传说天神格尔美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却还没有造人。天神格尔美要派一个神到地上去创造人类,众神害怕大地根基还不稳固,灾害又多,都不敢应声。格尔美只好点名指派,他对兔神说:“你在天上是最机灵的神,又能说会道,看来派你去创造人类是最合适的了。”兔子摇头摆耳,作出一副哭相说:“我这几天害眼病,什么东西都看不清,别说到大地上去造人,连吃饭睡觉都要别的神来照顾,还是派别的神去吧。”天神格尔美听了很生气,说:“看起来,你是个只会说大话的胆小鬼,你还有什么资格在天上做神,享受仙果、仙?你只配去吃草。”众神之王格尔美的话一一应验。从此之后,兔子就变成了胆小的食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