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57

第57章 工艺美术中的肖兔文化

长时期以来,人们都把玉兔作为从月宫仙境中下凡的神物来看待。因此在人间,兔被视为吉祥之物,无论是在哪朝哪代的工艺美术当中,都有玉兔形象的出现,从中也可见出生肖兔文化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早在中国商周时期,玉器的刻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多达700余件,且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其中的玉兔佩饰颇为引人注目,玉兔一般都作匍匐状,似在拱身觅食,也有以约三分之一圆的弧度,雕出兔子的奔跑动作。以玉雕兔,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白兔的纯洁、温良特征。古人使用玉兔佩饰意在辟邪,也具有兔神图腾的祯祥意义。

在商周青铜器上写实的兔纹形象尤为罕见,河南洛阳北瑶出土西周兔纹觯,铜觯颈部饰兔纹一周,兔作半蹲踞状,似有所寻,兔耳斜竖,大眼短尾,很是写实。在出土文物中,兔形青铜器最少,陕西神木李家畔出土有战国时期的四件伏兔,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墓出土的立兔铜杖头,则是几件极为精美的艺术品,兔乍起高大长耳,瞪着圆眼向前方,后腿微收,似乎一旦危险来临,即刻蹬腿逃跑,真是活脱脱的一副机敏警觉形象。

兔在汉代画像石中频频出现,大多依附西王母、嫦娥神话出现,持杵捣药的神兔形象居多,亦有作为凡兔昂头竖耳奔跑的形象。汉代铜镜上亦可见兔纹,汉代彩绘壁画中有立兔、奔兔形象。陕西咸阳出土北周画像石上的奔兔,以阴刻凹凿技法刻成,兔形修长,兔下方有流云四朵,兔颈上飘带飞逸,表现的是白兔轻捷而疾驰的奔跃状态,堪称画像石上兔形象的佳作。敦煌壁画中也有兔的形象,最为著名的是藻井壁画上中心装饰图案三连兔,充满着一种神秘色彩,画有三只追逐循环奔跑的兔子。三只兔子本应有六只耳朵,而图中却只有三只耳,作者运用“共用形”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三兔共耳纹。这种追逐循环的奔兔为何出现在飞天藻井图案中心,它究竟表达什么寓意,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在唐代石刻中,兔的形象常常见到,唐代李嗣本墓志盖盈顶十二生肖之兔纹,杨执一墓志石刻十二生肖之兔图,李景由墓志石料十二生肖之兔,尉迟敬德墓志石刻十二生肖之兔,乾陵永泰公主墓石刻之兔,李延祯墓志盖十二生肖之兔,以及五代南唐王氏墓志石刻兔纹和宋人杨氏墓志石刻兔纹,等等。兔的形象各异多姿:有疾速奔驰的兔,有缩身蹲踞的兔,有后腿扬起,回首瞻顾的兔……隋唐时期,十二生肖图十分流行,还出现了拟人化形态的生肖俑。湖南湘阴隋大业六年墓出土的生肖俑,其中兔俑作兔首人身,着长袍,拱双手。唐代生肖兔俑亦多次发掘出土,基本上与隋代生肖俑造型相似,所不同的是唐代兔俑显得纤长苗条,兔耳偏大而斜耸,亦兔亦人,形象生动。

兔还是历代画家喜爱画的题材,名家辈出,佳作连篇。北宋画兔名家崔白,据《宣和画谱》载,当时御府收藏有他的七幅兔画,今存有《双鸟戏兔图》,画老兔歇息坡上,一对寿带鸟在树上朝兔鸣叫,兔回首作逗趣状,神态活灵活现。其弟崔意亦喜欢画兔,自成一家。无名氏《山花墨兔》一改兔的缩首团曲样子,而作后肢屈地,引颈仰视状,白兔作墨兔,亦较罕见。明代画兔名家陶成有《菊花双兔》,徐霖有《菊石野兔》,清代沈栓有《雪梅群兔》,马企周有《山兔》,民间艺人亦以兔人画,山西大同窗画《萝卜双兔》,描绘了农村园圃的乐趣,萝卜收罢,园田寂静,一红耳霜毛白兔,一黑身白爪乌兔,跃跃而来,伏地美滋滋地吃萝卜,极富情趣,充满天然气息。

延伸阅读

京城工艺“兔儿爷”

兔儿爷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在中秋节送给孩子们的民间工艺,源于北京,传于天津。据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成

兔形象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最早的兔儿爷玩具是仿月宫上玉兔捣药的形象,人身兔面,嘴为三瓣,两颊粉红,一双长耳朵,左手端捣药钵,右手持药,脚穿厚底靴,十分惹人喜爱。后来,兔儿爷演变成戏曲与生活中的各色人物。与兔儿爷相伴的有兔奶奶,模仿妇女形象,神态安详。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逛庙会给孩子们买兔儿爷,为团圆节作准备。

传统文化中的肖兔

兔走乌飞,时光飞逝。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生肖之兔始终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其强大的生命力也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观念,从而形成了许多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处留有生肖之兔的影子。早在中国封建社会之初的商代,人们就通过对兔的观察了解,创造了兔的象形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兔”字。汉字中有不少都与兔有关,如免、娩、冤、逸等。

免的原义是“兔逃逸”,《说文解字

兔部》注:“兔不获于人,则谓之免。”后来经过引申,凡躲过、避开了灾难等不利的事都可以称为“免”。

“娩”字原初是指兔的生育,《尔雅

释兽》上说“兔子曰娩”,后来经过发展才用“分娩”来专指人的生育。可见,在人出生之初,就遇到了一种与兔相关的文化现象,而且每过十二年都要遇到一个兔年,属兔的人更是终身与兔生肖相伴了。

人们有时会对自己遇到的某些事情感到冤屈,“冤”字以“兔”为主要部分,说到“冤”,就需要谈谈“冤”与“兔”的关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冤”解释为:“冤,屈也,从兔从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冖”是“覆盖”的意思,如此看来,“冤”的本意是指被罩住的兔子,不能自由奔走、自由行动,又由被覆盖住的兔联系到人,于是就有了某人某事“冤枉”的说法。

“逸”字“从

,从兔”。原意是“兔谩。善逃失也”,有放纵、快速等意思,由放纵又产生了安乐、闲而不劳等含义,今天我们常用的“安逸”一词,就有这层意思。

中国与兔有关的成语典故也很多:守株待兔、兔死狗烹、狡兔三窟、兔死狐悲、动如脱兔、龟毛兔角、兔起鹘落,等等。成语“狡兔三窟”用狡猾的兔子有多处洞穴来比喻人要多些掩蔽措施和应变办法,用以保护自己。它来自《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名叫冯谖,被孟尝君派往薛地收债。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冯谖到了薛地,看到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孟尝君见到冯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谖说:“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当孟尝君知道事情原委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后来,齐国国君废除了孟尝君相位,他只好退居薛地生活。薛地百姓听说孟尝君来此的消息,扶老携幼走出数十里路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冯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谖。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

除了成语典故之外,兔居月宫、玉兔捣药等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也都一代代流传下来。在中国古典戏剧中,也有兔的角色。12世纪的江南流行四大南戏,其中与月亮和兔子有关的就有两出:《拜月亭》、《白兔记》。《拜月亭》正是拜月习俗为戏线的爱情故事;《白兔记》则是由一只白兔引出了一个家庭大团圆。《白兔记》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刘知远家贫,外出投军,妻李三娘在嫌贫爱富的娘家受尽歧视和折磨,生下一子托人送往刘知远处抚养。十余年后,刘已显贵,其子射猎,追踪一白兔而得见李三娘,于是苦尽甘来,一家团圆。

中国长时期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先人们对于兔的感情态度很少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在里面。生活中人们对于兔活泼、可爱的形象的喜欢,以及对于兔的胆小、豁嘴等的讨厌,只是出于兔的外表与习性的考虑,还有与人们内心已有观念的符合度。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们对于生肖之兔的好恶主要是由兔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决定的。

延伸阅读

古代人的猎兔活动

猎兔是秦汉以来达官显贵们的娱乐活动。范

说过“狡兔死,走狗烹”,从中可反映了古人利用狗来捕捉野兔。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也逐渐学会了骑马,猎兔的活动比以前更便捷了,猎兔的娱乐性质也更加突出。秦朝宰相李斯被赵高诬陷获死罪,出狱赴刑时,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快要死了,还想着昔日猎兔的乐事,猎兔固然可以作为乐事的代表,但此时李斯最深的体会,大约是猎兔时的自由,而那自由他早已失去,在政治斗争的围场中,他成了赵高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