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61

第61章 考古中的早期龙形象

人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以各种艺术的形式留住了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动传神的影子。随着考古学的重大发展,那些早期的生肖之龙的形象也都重见天日,成为了生肖龙文化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要想探寻龙的起源,必须首先了解关于龙的早期形象是什么样子。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传统历史文化重视的加深,考古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探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于早期的龙形象遗迹的发现也越来越多。目前所知的较早的龙形象主要有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湖北黄梅县焦墩卵石龙和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四处遗址。

辽宁查海石块龙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石块堆塑龙属于距今已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这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龙形象。大型石块堆塑龙位于查海遗址中心的南侧,龙身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全长近20米,龙身宽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从遗址中的大型房屋建筑和密集的房址分布来看,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并且饲养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农业方式也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纯粹的“刀耕火种”,而有了“锄耕农业”的信息。从石块龙在聚落中的分布特点来看,龙在当时的社会中就已经具有了某种特殊的含义。

河南西水坡蚌壳龙

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蚌壳龙有着“华夏第一龙”的美称。从发掘资料来看,西水坡遗址可分为七个地层堆积:第一层属唐宋时期,第二层属东周时期,第三层属龙山文化时期,第四层以下为仰韶文化时期。其中,仰韶文化的遗存又可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四、五层为仰韶文化的第二阶段,亦即晚期阶段;第六、七层为仰韶文化的第一阶段,亦即早期阶段。蚌壳龙正是位于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连同其它动物的蚌壳图案一起,共分三组:第一组的蚌壳龙图案摆在墓主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第二组的蚌壳龙图案位于主墓坑南面的20米处,龙头朝南、背朝北,与头朝北、面朝西、背朝东的虎图案相联为一体。第三组蚌壳龙图案位于第二组蚌壳龙图案的南面,两者相距约25米。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一人,也是用蚌壳摆塑,两足跨在龙的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似在回首观望。据专家考证,这三组蚌壳龙图案距今已有5800年左右。

湖北焦墩卵石龙

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中,保存着一条远古先民用卵石摆塑的巨龙。龙身长4.46米,高2.28米,宽0.3—0.65米,头朝正西,尾向正东,龙身呈波浪状,昂首直身,独角上扬。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成熟龙,也是同时代最大者,对于研究鄂东乃至长江流域原始宗教、原始天文、原始艺术以及对龙的崇拜起源,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内蒙古红山文化玉龙

内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馆内珍藏有一件龙玉器。此件龙玉器是—整块玉石的圆雕,龙体为墨绿色,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鼻端截平,双眼突起呈梭形,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龙背有对穿的单孔,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据考证,这件龙玉器距今年代不晚于5000年。

另外,有的学者还把距今7000余年渭河流域的鱼纹以及距今5500年渭水流域的鲩纹等也说成是龙的早期形象,这还有助于科学的进一步考证。

延伸阅读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遗址当中的陶器上刻有许多龙的形象,其中最形象生动的有两件:一件龙体呈弯曲游走状,线条纤细流畅。龙目为梭形,龙身有外卷的或鬃毛类装饰,近头部有爪,爪有四趾,弯钩锋利。另一件透底器上用粗阴线表现的龙则一首双身,其额头饰菱形纹,鼻吻凸出,也是梭目圆睛,与绿松石龙颇为相近。龙身自颈部开始分为左右伸展的双身,龙身细线阴刻不规则菱形花纹和双曲线。阴线内涂有朱砂,眼眶内则涂成翠绿色。龙身上下还饰有勾云纹和兔纹,线条飘逸圆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龙形象大多饰于透底器上,这种器物造型奇异,广肩直腹平底,底部有中空的圆孔,因而它们不是容器,应该是古代的祭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