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68

第68章 中国文字中的蛇

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小篆,以至于现如今的隶书和楷书,中国的汉字历史从未间断过。文字作为承载历史信息的媒介,对于文化起源的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就有着许多有关于生肖之蛇的文化。

中国文字以象形居多,大多是古代的人们取诸物形体所造,其中隐含着不少有关于肖蛇的信息。

“它”、“虫”、“巳”为“蛇”

“蛇”字本作“它”,“虫”旁是后人加上去的,曾是俗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中释“它”为象形,“象弯曲垂尾形”。又说,“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原始时代,穴居野处,避免被蛇伤害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人们见面,彼此相问“无它乎”(相当于“没蛇吧?”),以此来打招呼。

蛇在民间又称“长虫”,而“虫”字的古义正是指蛇。甲骨文“虫”字刻写为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说文》所载“虫”字,也为蝮蛇卧伏之状。

《说文》中对于地支的十二个用字也均有解说,然而涉及到属相的,以“巳”字最为典型:“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彰,故巳为它象形。”即是讲“巳”为蛇的象形字。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在谈十二生肖的起源问题时也有提到:“《说文解字》亦谓巳为蛇,象形。”

“巴”、“蜀”为蛇

“巴”字是“巳”中多一笔,然而这一笔是什么?专家考究乃是大象。俗语云“人心不足蛇吞象”,却真有“吞象之蛇”,《说文解字》中释:“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屈原《天问》中有一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历代注家均引《山海经海内南经》为答:“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传说还讲,射日的后羿,在洞庭湖畔杀了巴蛇,巴蛇之骨如丘陵,便有了地名:巴陵。又有象骨山,相传巴蛇吞象,象骨成了大山。

清顺治年间刻本《离骚图》,更是绘出了巨蛇吞大象的具体情形,又解释道:“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是也。蛇属巳,巴益以舌画者,象形也。”宋代人所撰《尔雅翼》中也说:“巴者,食象之蛇,其字象蜿蜒之形。”

据《华阳国志

蜀志》中记载:“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蜀”中之“蛇”竟有如此神力,何等了得。“蜀”内有“虫”或许就是“长虫”(蛇)吧。

“闽”中有“蛇”

福建省的简称为“闽”,“闽”中间的“虫”表示蛇,“闽”为蛇之老窟。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闽”的解释为:“东南越,蛇种”,“蛇种”是一种反映图腾崇拜的说法。早在商周时期,闽地先民就有蛇图腾崇拜的习俗,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闽越文化。那个时候,闽越先祖生活在林木茂盛,溪流纵横的崇山峻岭中,与蛇结下了不解之缘。闽越先民们有着强烈的崇蛇习俗,奉蛇为神,“立庙祀之”。

明代初年,曾任福建官员的谢肃在其纪实之作《谒镇闽王庙》一诗的诗序中记录了闽人对于蛇的崇拜:“王有二将,居左右,尝化青红二蛇,见香几间示灵显。闽人有祷即应。”福建闽南一带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蛇繁衍生息,这也为闽地对于蛇的崇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福建南平樟湖镇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前后都要举行蛇王节活动。镇中的蛇王庙是活动中心,庙内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当地人称为连公爷。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

延伸阅读

蛇吞鸡蛋

蛇吞象的事几乎没有人看到,蛇吞鸡蛋在生活中偶尔能遇见。朱《楚辞集注》注巴蛇,记下流传于山民当中的故事:蛇吞人家鸡窝里的蛋,吞下肚后,便去缠树,使劲地绞呀缠呀,绞碎蛋壳,吐出蛋皮。苦于其扰的人们,就想出聪明的对策,削木为蛋,引蛇上当。吞鸡蛋吞出了甜头的蛇,吞下木蛋,照例去缠树较劲,直绞得蛇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