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73

第73章 传统文化中的肖蛇

人们对于蛇既畏惧又崇拜的矛盾心理,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丰富多彩的蛇文化反映了蛇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当中非常重要,体现了人们祈求得到平安和长寿的愿望。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如今在人们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的习俗文化,蛇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人们观念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左右着人们的信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蛇祭与蛇忌

在中国的浙江、福建一带,人们往往把蛇分为家蛇和野蛇两种,家蛇又称为苍龙、天龙、大仙、蛮家等,人们认为家蛇是吉利的征兆,不可打杀,并且家蛇盘过的米等粮食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宜兴地区在每年的二月二、清明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都要举行祭祀家蛇的活动,其中重阳节是最重要的,被认为是家蛇的生日。在祭祀家蛇的日子里,人们要用米粉做成盘绕的蛇,或做成人首蛇身的形象,放入笼屉中蒸,这就是米粉蛇。蛇的周围还要放很多象征蛇蛋的小米粉团,象征多子多孙。

同时也有许多对于蛇的禁忌。旧时汉族人忌见蛇交尾,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果看见了,就须赶快拔掉一根头发,撕掉一颗纽扣,表示忏悔,并立刻走开。贵州苗族也把两蛇交尾视为不祥之兆,如果看见,进家前就要先进厕所或是请巫师念咒攘除,否则就会把灾难带进家门。海南黎族在插秧那天忌见蛇,认为不吉利,如果遇见了回家之后就要在门楣上插上一束稻草,表示谢绝来访。

游蛇灯与赛蛇神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至二十一日,福建南平市樟湖镇都要举行隆重的游蛇灯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参加,每夜一游。蛇灯由蛇头、蛇身和蛇尾三部分组成,蛇头、蛇尾用竹蔑扎成,外以彩纸裱糊,安装在长约四米的木板上,外贴鳞甲,造型古朴而夸张。蛇身由一长串灯板组成,灯板也是由竹篾扎制而成,每块灯板装三盏灯,灯上裱糊白纸,四周贴满花虫鸟鱼的图案,还写着许多吉祥的话语,灯内还插着蜡烛。一条蛇灯小的有30多块灯板,大的则有700多块,连接起来长达几百米,舞动起来流光溢彩,蔚为壮观。

赛蛇神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人们提前会把活蛇养在蓄蛇洞里,届时,人们举着过山旗,敲着清道锣,抬着活蛇王、蛇王塑像,拿着蛇王印,从蛇王庙出发游行。有人把蛇盘在脖子上,有人戏蛇于手臂,还有人戴枷锁装罪犯,认为可以消灾免病。游行队伍会走遍村落中的每一条街道,到江边以后就会把蛇放生。

蛇玩具与蛇形拳

喜欢蛇、崇拜蛇,自然少不了蛇玩具,常见的蛇玩具有竹蛇和马莲蛇。竹蛇由一节节竹竿连接而成,关节灵活,看起来既具有蛇的柔软性,又具有蛇的坚硬性。手持尾部手柄,竹蛇便会蜿蜒摇摆,左右探头,几可以假乱真。马莲蛇即为用马莲的叶子编的草蛇,马莲蛇的嘴可以由人来控制,只要轻轻一拉蛇身,蛇嘴就会闭合,也很有趣。

蛇全身灵活,如果它的头部受到攻击,尾部就会来救援;尾部受到攻击,头部就会来救援;腰部受到攻击,头部和尾部就会一起来救援。古代军事家认为,作战时全军各部就要像蛇一样相互照应,发挥整体效应,才能克敌制胜。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就是源于“鹰蛇相搏”的启发,另外,八卦掌中的蛇形拳、形意拳中的蛇形拳、少林拳中的蛇拳等拳法中都有对于蛇的动作的参照。

无论是对于蛇的崇拜的蛇祭、游蛇灯和赛蛇神,还是用来强身健体的蛇形拳以及用于娱乐的蛇玩具,都是肖蛇文化在民俗中的具体展现,都是人们对于蛇的浓厚感情的表达。

延伸阅读

闽越人崇蛇的文化内涵

民俗专家学者往往从百越遗风、生殖崇拜两个方面来探讨以南平市樟湖镇为代表的闽人崇蛇仪式的文化内涵,认为“南平市樟湖镇崇蛇的历史文化积淀比较厚重,其文化内涵也比较深,是闽越人崇拜蛇的活生生的记载”。“将装有活蛇的蓄蛇瓮置于蛇王庙中供入朝拜和点燃蜡烛的竹蛇灯盛游全村的行动”是祈望人丁兴旺,而游行队伍中那些自称“罪人”的戴枷人“可能是无后,或者人丁不够兴旺,或者家人受到病魔或其他不祥的灾难的威胁,不能平安地繁衍后代,或者子女该嫁娶而未果者”,这些都还留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