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75

第75章 民间肖马崇信

由于马在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人们都对马怀有一种崇拜和尊敬的心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对马有着各种各样的崇信,这些也成为肖马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马作为六畜之首,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农业生产中,马为人们耕田种地;日常生活中,马帮助人们运输往来;行军打仗中,马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总之,人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马,人们把马当做神一样来祭拜,形成了一些和马有关的习俗。

早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可见,因为马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午相对应,所以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把马看做午日的吉兆。

马神

马神,俗称马王,又称马祖、马明王、马王爷、水草马明王,是主掌和保佑六畜的神灵。早在以农业起家、重视农耕的周代,官方就规定了四时祭祀马神的制度。《周礼夏官

校人》载,周代礼制春天祭祀马祖神,夏天祭祀先牧神,秋天祭祀马社神(关于马社的来历,向来有两种说法:一说马社是第一个骑马的人,一说马社就是住在马厩里的神,祭祀马社为了使马能安居其所),冬天则祭祀马步神。事实上,这春夏秋冬所祭之神都与马有关。

后来,民间祭祀马神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只是时间上有所差异,最多的是在六月二十三日,又称马王节,多在马王庙举行,亦有在马厩祭祀的。各地马王之像大都相似:赤面虬髯,四臂三目,身披铠甲,执刀持戟,狰狞可怖,大多题作“马王”,亦有题作“水草马明王”的。另外,在有些地区的马王神像下除有一马之外,还会有牛,这充分说明了马王是家畜的保护神,因此,虔诚地敬祀马王,祈求马王降福于人,保佑家畜膘壮无恙,正是人们祭祀马王的目的。

马上封侯

人们认为,马有生旺的作用,有捷足先登,马到成功之效。明清时期时。人们把马与猴在玉器上进行组合,这种玉器称为“马上封侯”。马上就是即刻,封侯指被封为侯爵。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马上封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前程地追求和祝愿。

马婚

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有骑马抢婚的习俗:男方骑马到女方,将新娘置于马上,女方家人找来亲戚好友故作争夺追赶,相传新郎抢得越猛,抓得越紧,婚姻就越幸福。有一首诗写道:“新郎一马着鞭先,舅氏昂然奋老拳。劫得美人归去后,笙歌华烛盛开筵。”描绘了骑马抢婚的热闹场面。

在青海地区的汉族婚俗中还有饮“回马酒”的仪式。婚礼中,女方宾客离开男家走一程后,一些青壮年勒马回头,向男家飞驰而来。到男家门口,男家将酒壶递上,来客在马上痛饮美酒后挥鞭策马离去,又行一程,再勒马返回,仍在马上痛饮一番后再次驰去,如此往返一、二次,其间马蹄奔腾,笑语欢声,颇有喜庆的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相马、赛马以及马头琴和马头娘的故事,可见,马已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已不再单纯地是一种动物,而是被人们赋予了一种灵性,包含了人们浓厚的感情在里面。

延伸阅读

“四臂三目”马王爷

旧时许多地方都有马神庙,以祭

马神。相传马王爷是西汉大臣金日

。金日于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他为汉朝养马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后被民间尊为神。马神庙中有马王爷像,像的旁边立有神马。马王爷的像有四臂三目,所以俗称“马王爷三只眼”。祭马王爷的日子是阴历六月二十三日。除了农民,马夫和骡马商也要祭,祭品通常用白羊。今北京广渠门内有马神庙,供奉着马王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