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78

第78章 传说中的穆王八骏

骏马常以数字“八”相称,是长久以来人们的习惯,这得益于周穆王有八匹骏马的传说。从这八匹骏马当中,不仅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骏马良驹的喜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肖马文化所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古人喜好周游天下,自然离不开马。相传周穆王就有神驹八骏,伴随其一生游遍名山大川。关于“穆王八骏”的来历就要从周武王放马归山说起。当初武王伐纣平定天下后,下令将战争时征用的马匹放回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以此来告诉百姓战争结束,不再用兵,希望百姓能够全心投人生产,即《尚书武成》中所云:“乃堰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散放华山的马即夸父山的战马繁衍出的子孙后代,在野性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英雄气概。御者造父不但擅长驾车,更善于驯马,他从夸父山上选取八匹骏马加以驯养,献给了周穆王。《述异记》中,周穆王将这八匹骏马养在东海岛龙川,岛上生长一种草名叫龙色,马吃了这种草,可以日行千里,匹匹都能像龙一样腾云驾雾。

据《列子

周穆王》中载,周穆王下令用这八骏来驾车,右边的服马为弊骆,左边的服马为绿耳,右边的骏马为赤骥,左边的骏马为白牺。周穆王的马车由造父驾驭,泰丙为车右。随从的马车,右边的服马为渠黄,左边的服马为瑜轮,左边的骏马为盗骊,右边的骏马为山子,由柏夭主车,参百驾驭,奔戎为车右。

传说,周穆王驰驱八骏西行游玩的途中,东南方的徐偃王率领36个诸侯王起兵造反,趁虚而入攻打周朝。乐而忘返的周穆王听到这消息,急令造父驾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周穆王飞骑一到,徐偃王就自行偃旗息鼓,躲进深山里面再也不露面了。平定叛乱之后,周穆王又开始了他的西游,从洛阳渡过黄河,经山西高原,出雁门关到河套地区,再经宁夏到达河西走廊,穿过祁连山脉,沿着青海的大湖边,直达昆仑山,骏马拉车载着他一直驶到了太阳歇息的崦嵫山,见到了他思慕已久的西王母,最后由青海草地,取道甘肃返回。这次长途旅行全得力于八匹骏马,为此周穆王奖励造父献马驾车有功,把他封在赵城。

后人常以“穆王八骏”作为绘画的题材,八匹骏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多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亦以此比喻作“良才俊彦”。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创的《八骏图》中,烟云绿柳下八匹马姿态各异,刻意写真,可谓马图代表作。艾启蒙与郎世宁同为清王朝画院供奉,其《八骏图》中的八匹骏马均为中亚等地进贡清王朝的罕见名马,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生技巧。现代画家徐悲鸿的《八骏图》,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以此延伸的还有《百骏图》:或腾空飞奔,或卧坐翻滚,或挺胸跃尾,或轻颈回眸,或低头食草,或仰天长啸……百骏云集,寓意事业的兴旺发达。

延伸阅读

古代的名马

在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中,马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马最显赫的功绩是参与了人类的战争,中国古代的每一次战争几乎都有马的存在。一些名马甚至与名将一起载入史册,英雄配好马,也留下了不少战马的神话:汉武帝刘彻为获取西域的名马,派李广利将军远征大宛,所得的战利品只是十几匹“汗血宝马”,此马毛色发红,出的汗在阳光下看似流血,日行千里,因其名贵也称“天马”。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乌江,自杀前却将爱马乌托付给亭长:“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千里,不忍杀,以赐公。”西楚霸王乌江自时也不免牵挂感伤乌

马,人马之谊何其深啊!《三国演义》中日行千里的“赤兔”,虽关公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刘备的坐骑“的卢”在危急时刻跃过檀溪,使追兵目结舌。此外还有“人中张飞,马中玉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