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79

第79章 文学中的肖马文化

马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文学艺术中的常客,在语言艺术的描述中,肖马奔腾驰骋,为文学的天地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历代文艺都把肖马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尤其是在文学艺术的走廊里,肖马更是如影随形,伴随着文人雅士的情感一起跌宕跳跃。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肖马的描写,从马的毛色、神态、佩饰等各个方面,将马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先秦的说理散文中,往往将马比作不可多得的人才,而相马之人伯乐则成了知人善任的君主的象征。屈原的作品中也经常以骐骥的形象抒怀表志,如《离骚》中:“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导夫先路”;《怀沙》中:“伯乐既没,骥焉程兮?”骐骥即为马的一种,诗人借肖马形象,一方面抒发了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另一方面又表露了怀才不遇的郁闷。

《庄子 知北游》中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以白驹过隙比喻人生短暂。《庄子马蹄》中,庄子崇尚“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的自然。《荀子劝学》里,荀子以驽马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汉代常常将马与战争联系起来,有的通过马抒写战乱之苦,如汉乐府《战城南》中“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呜”,表现战争带来的不幸和苦难;有的通过马展示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情怀抱负,如曹操《却东西门行》中“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抒发行军之苦和征夫怀乡之情;《龟虽寿》中借马抒发老当益壮的志士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植的《白马篇》更是借马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慷慨赴死的悲壮雄心:“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唐代诗歌里马的形象更是豪气干云、气势雄浑,充分显示了盛唐气象。李白的《紫骝马》:“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白雪关山远,黄云海岱迷。挥鞭万里去,安得恋春归。”肖马豪放英俊、志存高远、义无返顾、善解人意的形象,着实令人喜爱。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又是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诗鬼”李贺还曾专门作马诗二十三首,如之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精当地写出了马的精神实质;之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远大志向。

宋元明清各代文学中的马形象依然清俊刚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左牵黄,右擎苍”的骑马射猎来抒发自己“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伟大抱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把“铁马”作为抗战报国之志的象征。晚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又借马表达对于人才的埋没和压制的愤愤不平。

此外,在游牧民族中马的形象也十分丰富,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中都有对草原骏马形象的精彩描绘。

马对人们语言的影响也颇为广泛,在语言习俗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千军万马”的浩大声势、“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人仰马翻”的狼狈与惨败、“脱缰之马”的无拘无束、“青梅竹马”的天真无邪……还有许多俗谚:“好马不吃回头草”、“人靠衣服马靠鞍”、“快马一鞭,快人一言”、“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可谓包罗万象,这都透露着人们对于肖马形象的无比热爱以及马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延伸阅读

涓人五百金买马骨之喻

据《战国策

燕策》记载,郭

向燕昭王论说人才问题,拿千里马打比方,讲述了千金求骏马、五百金买马骨的故事:“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之至者三。”五百金买下死马之骨,以示渴求千里马的诚心。表面上买马,实则求贤纳贤。相传,燕昭王听郭之劝,在今河北易县筑黄金台,招揽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