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85

第85章 肖猴为人性的显现

古人把猴看做人类的先祖,是因为猴与人有许多的相同之处,猴身上有许多人性的显现,这也是人们对猴子宠爱有加的原因之一,猴的人性也是对于肖猴文化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在古代历法中,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则建申……申对应十二生肖中的猴。如此看来,肖猴并没有哪些特殊的地方。然而在古代,“申日”还为“人日”,又称“人节”、“人生日”,这在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不选六、不选八,而偏偏选中了七,这与肖猴之间便不仅仅是巧合碰上的关系了。也许,从一开始在人们的观念当中,猴就具有人性的一面。

母爱

猴和人类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猴出生后,会受到母猴非常精心细致的呵护,特别是金丝猴,不管是哪只母猴有了孩子,都会抢着抱甚至喂奶。如果遇到危险,母猴就会把幼猴藏于腋下或是放在背上,快速逃跑。如果被猎人逮住,母猴就会向猎人发出哭一般的叫声,并向猎人挤奶头,表示自己已有孩子,猎人如果还是不放,它们就会把孩子喂饱,并且安置妥当,自己挺身而出,甘愿受擒。可见,猴和人一样,都有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家庭观念

幼猴出生后不但会得到母猴的精心照顾,而且比幼猴大一点的小猴也会关心和疼爱幼猴。母猴死后,它的孩子们会非常伤心,甚至会有过度伤心而死去的危险。如果此时幼猴依然不能独立生活,那么同辈中其它的猴子就会担负起抚养幼猴的责任。

猴子也属于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并且是以有血缘关系的母系家庭为单位的。雄性长大后,多会离开自己出生的群体,前往另一个群体生活。群体内等级也非常分明,通常由年老资深者担任首领,按照年龄一直向下排。

孝心

猴和人一样,也很有孝心。相传三国时,魏将邓艾途经涪陵,见一金丝猴抱子在树上栖息,便弯弓搭箭,射中母猴,谁知幼猴当即替母亲拔出箭头,摘下树叶塞入伤口。邓艾叹息良久,发誓以后再不猎猴。

猴子死后,特别是猴群中地位较高的猴死后,家族成员会边哭便把尸体埋掉。它们往往只埋死猴的身子,而把尾巴留在外面,然后蹲在四周静静观察。如果风把死猴的尾巴吹得摇动起来,众猴便以为它又复活了,高兴地叫喊着把死猴扒出来,鼓捣一阵,见死猴仍旧不动,就重新把它抬起来,换个地方埋葬。

群体观念

猴子的群体观念很强,遇到敌人同仇敌忾。在云南傣族地区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农的狗咬死了一只偷果的幼猴,夜里,近百只猴子包围了老农的果园,毁果拔菜,肆意泄愤,甚至冲进狗圈,撕咬看家狗。直到附近百姓闻讯赶来后,猴群才一哄而散。

其实,早在唐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大历年间,福建古田县某个村子边有一片杉树林,林子里有数百只猴子。村里人讨厌与猴子为邻,准备砍树杀猴。猴子被围困起来,乱跳乱叫,惊恐万分。忽然,一只老猴子奋不顾身,冲出人群,直奔村中,用灶内的火纵火焚屋。村里人正要围杀猴子,忽见村中浓烟滚滚,便抛下猴子,赶回去灭火。众猴侥幸脱险,逃到其他地方另觅家园。

可见,正是由于猴身上的这些“人性”,才得以使“猴”演化为人,并逐渐从动物中摆脱出来,成为万物的灵长、文明的缔造者。

延伸阅读

《西游记》中的猴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擅长写鬼怪和唐传奇小说的传奇笔法的民族传统,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艺术形象神、兽、人三结合的艺术特征。神的本领、人的思想感情、兽的外形和动作特征在孙悟空形象塑造上结合得如此完美。写孙悟空法力高强,会七十二变和天庭二郎神一样厉害,这是孙悟空的神性。写孙悟空的外形,是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这都是猴子的特点。好动,爱吃桃,灵活,也不离猴子的属性。即便是七十二变,那条猴子尾巴还是不好处理。他生性好强,讲名头,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孙悟空有正义感,嫉恶如仇,这些又都是孙悟空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