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97

第97章 祭祀中的肖狗文化

在人类与狗的长期交往过程当中,狗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内涵,并把狗作为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祭品,成为祭祀习俗与传统生肖文化的一个重要链接点。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期历程中,由于自身力量的有限,以及不能正确地认识生老病死和自然灾害等,人们便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来获得力量以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样就产生了祭祀的仪式,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紧密的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要的祭品。

以狗祭日月

历史上辽国契丹人素有拜日拜月的宗教习俗,据史料记载:“契丹如见月蚀,当夜各备馔相贺,戎主次日亦有宴会。”每年农历八月八日,皇帝就会在寝帐前七步的地方杀白犬一只,然后将狗埋头、露嘴进行埋葬。七日后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为中秋节,再进行正式的祭月仪式。这个祭月仪式,包含着契丹人对于天狗的崇信,希望通过祭拜达到驱避妖邪的愿望。

以狗祭灶神

以黄狗祭灶神的习俗早在中国汉代时就已经出现。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暴炊,见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狗,因以祀之。自是之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倾……至始三世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黄羊”即是一种狗的名称。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此俗到了清代依然存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二十三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以狗来祭祀灶神,同样反映了人们希望狗能带来富贵的美好心愿。

以狗祭祖

早在中国的周朝时期,南方一些民族就有了以犬祭祖的习俗。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认为,狗与他们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古代的东夷。据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卷七记载:“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又葬之徐界中;令见狗垄。”古代东夷在进行杀人祭社的活动中,也把狗当做主要的祭物。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江苏桐山丘湾祭祀遗址中发现的20具人骨架、2个人头骨以及12具狗骨架中,人头和狗头都向着大石方向,这被认为是东夷人的祭祀习俗,使东夷的先人们希望通过狗祭来抵挡恶鬼妖魔、祈求平安的反映。

三国时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也说“父母死亡,杀犬祭之”,这与《山海经南山经》中“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棕”的记载是基本一致的,都与狗能消灾避祸有关。

以狗祭宅

每年农历二月,贵州雷公山的苗人都要在寨头和寨脚同时举行祭祀活动。据说,寨头是雄性(属阳、向东),要用一只公狗来祭;而寨脚是雌性(属阴、向西),要用一只母狗来祭。祭祀由鬼师主持,鬼师念唱巫词,然后杀狗。先进行一次生祭,之后将狗肉煮熟,连同酒、饭再进行一次熟祭。祭仪结束后,全寨的族人要进行分食仪式,按户把肉分尽。其目的是通过狗的献祭以求本寨、本族的人平安吉利、五谷丰登。

延伸阅读

吊狗祭山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祭山会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吊狗祭山在每年农历正月举行,节期七天。节前,羌族各户集米兑换一条白狗,喂肥。祭山日,人们聚集在象征山神的一大白石前,点燃香火,将白狗吊在神树林中的“吊狗树”上,狗颈项挂一串圆圈形。七天后,白狗被吊死,人们再燃香火,祭拜山神,祈求人寿年丰。现在,此节祭仪已经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