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98

第98章 狗为风神

在人们最初的认识当中,就不由自主地将狗与风联系了起来,随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更将狗看做是主宰风的风神,无论是在文献记载当中还是长久以来人们留下的风俗习惯,都有对于狗为风神的印证。

甲骨卜辞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就在这最早的文字当中,就有了关于狗和风的关系的最早记载。如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于帝史风二犬。”(《卜通》);“宁风,北巫犬。”(《明续》);“宁风,巫九犬。”(《库》) ;“其宁风,三羊三犬三豕。”(《续》);“宁于四方其五犬。”(《明续》)等,这些都是对于以狗祭的记载。

在先秦的一般祭祀当中,狗常常是被排在牛、羊、猪之后的,只有在祭祀风神时,才以狗为首选,而少用牛、羊、猪来祭。这说明,在古人的原始思维当中,狗是具有使风停息的功能的。《山海经》中也有以“黑犬”和“白犬”祭祀风神的记载。

到了汉代,风与狗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祭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虽然并没有明确表明狗即为风伯、风神,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明朗。

《尔雅

释天》中也说:“祭风曰磔。”据郭璞注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郑玄注《周礼大宗伯》云:“披磔牲以祭,若今时磔狗祭以止风。”《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中对“磔”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祭风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故曰磔。”“磔”可以看成是剥开的犬皮,做镶灾求神之用,故《淮南万毕术》谓:“黑犬皮毛烧灰扬之以止风。”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风神为犬神”的观念。在古人看来,杀死风神的同类,即杀死犬,风神就会因怜悯自己的同类而止风。

不止止风,据明代的《物理小识》引《墨子》记载:“烧黑狗皮扬灰风即起。”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犬既能兴风也能息风,故以犬祭风神,乞求宁息风害。

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狗之所以被作为风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犬奔跑的时候像风,这一点可以在古文字“”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说文》中说:“,犬走貌,从三犬。”《尔雅释天》云:“扶摇谓之焱。”郭璞注曰:“暴风从上下。”《礼记月令》曰:“

,风暴雨总至。”郑玄注说:“回风为

。”《广韵》、《集韵》中还都将“” 字写作“飙”。《广韵萧部》中说:“飙,风也。”《集韵

霄部》中说:“飙,通作 。”从以上“

”字的形成和演变来看,犬不仅是息风祈雨的牺牲,同时也是风雨之神。这些足以证明用犬来祈风雨的悠久传统。

从中国所处的地里环境的角度来说,狗所占的位置戌的方位属于西北方,这恰巧与中国大陆冬季寒流的方向相一致。当然,对于和煦的风人们是不会用血淋淋的狗去祈求风停风息的。然而,对于带来强降温的大风,人们则盼望着风能够停下来,风和日暖,寒冬西北之风,大体集于戌的方位,这应该也是人们视狗为风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古代人眼中,风的形象和狗是相差无几的。《物理小识》卷二中称:“风伯象犬”。《七修类稿天地类》中亦称“风伯之首象犬”。《元史舆服志二》中也有相关的记载:“风伯……神人犬首、朱发、鬼形、豹胯、朱挎,负风囊,立云气中。”

另外,《山海经》中的“山”也是古代的风神之一,据说他的形象是人首犬身:“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曰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人们将狗视为风伯已是不变的事实,这其中包含了人们对于狗的无尚崇信,同时也可成为狗能够入选十二生肖的一个重要原因。

延伸阅读

羌族祭犬求风雨

在中国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遇到干旱时,要举行求风雨的祭仪式,而犬是其中最主要的牺牲品。羌族在举行求风雨仪式时要抬一只狗上山,拜毕龙王之后再将狗抬到烧狗坪作为礼祭献给龙王,同时还要请巫师端公演唱求雨歌,大意为:天旱了,天旱了!龙王老爷啊!庄稼萎草木黄,往后庄稼无收成,生活困难怎么办?龙王老爷快下雨!当地人认为龙王最怕狗臭,将狗献给龙王以使龙王嗅到狗的臭味,迫使它不得不下雨。羌族的求风雨仪式,与汉文史料《淮南万毕术》所说的“黑犬皮毛烧灰扬之”的犬祭形式相似,唯目的不是止风,而是求风雨。这也充分说明了犬祭之俗由来已久,而且对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