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61

第61章 战胜人性的弱点·富弼不卑不亢

【引言】

孔子认为,出使他国,能够不辱使命,就可以算作是一个仁者了。可见孔子对外交使节的重视,也可从中看出出使之难。而出使之道,就在于不亢不卑,亢则招祸,卑则辱国,北宋年间的富弼出使契丹,可以看作是不卑不亢的典范。

【事典】

宋仁宗庆历年间,西夏不断侵扰北宋北部的边疆地区,双方战争频繁,契丹往往在战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于是,契丹乘机派使者前来要求割让瓦桥关以南的土地。

富弼奉命出使契丹,对契丹的君主说:“我们两国相交好,至今已有四十年了,如今忽然请求割地,这是为什么呢?”契丹君主说:“你们的南朝(契丹人对北宋的称谓)违背了盟约,堵塞了雁门关,增加水塘,修筑城墙,整编民兵,你们想干什么呢?我的大臣请求举兵南征,我说,不如派使者请求割地,如果达不到目的,我们再发兵也不迟。”

富弼从容不迫地说:“你们北朝(北宋人对当时契丹人的称谓)难道就忘了章圣皇帝对你们的大恩大德了吗?当年,澶州之战,如果皇上听从众位将军的话,你们的兵马就不会有一个逃脱的。况且,你们与中国之间通好,仅有双方的君主享受其利益,大臣和将军们则一无所获;如果用兵打仗,就会使利益归于臣下,君主只有承担战争的祸害。所以那些劝你用兵的人,实际上是为他们自己打算的。当今中国封疆万里,雄兵百万,你们用兵,能保证一定得胜吗?假如侥幸取胜,所损失的军士和马匹,是由群臣来补充呢?还是由君主来承担呢?如果两国不断交往,岁币全部归君主所有,群臣又能得到什么呢?”契丹主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富弼又说:“我们填塞雁门关,是为了防备西夏的元昊;增加池塘里的水,并非始于现在,而是始于何承矩,事情发生在两国通好之前,跟两国的关系无关;修正城墙,是因为城墙破旧,登记民兵,是为了补缺,并不是违背盟约。”契丹主说:“虽然如此,但关南之地,是我们的祖宗留传下来的,应当还给我们。”富弼说:“后晋割让卢龙贿赂契丹,周世宗收复了关南之地,都是前朝异代的事了。如果我们各自都要重算旧账,收回自己的土地,难道会有利于契丹吗?”

富弼退出后,契丹的大臣刘六符对富弼说:“如果我们的君主不愿意接受钱帛,坚持要你们割让十个县,又怎么样呢?”富弼说:“我国的皇帝是为祖先守卫国土的,怎敢把土地轻易地割让给别人?你们所需要的,不过是赋税罢了。我国皇帝不忍心使两国的百姓死于战争,虽然不会给你们土地,却可以增加钱帛来代替。如果契丹一定坚持割让关南的土地,这就是存心要毁坏盟约,只是以此为借口罢了。”

第二天,契丹君主请富弼一同去打猎,他趁机把富弼的马拉到自己跟前,对富弼说:“我如果得到关南之地,两国就可以永远和平。”富弼回答说:“既然契丹以得到领土为荣耀,我们大宋也就必然会以失去领土为耻辱。兄弟之国,怎么能一荣一辱呢?”

等打完猎回来,六符对富弼说:“我国的君主听了您关于荣辱的论断,十分感慨,现在只有联姻一事可以商议了。”富弼说:“联姻一事,以后是十分容易发生误会的。我国长公主的陪嫁,不会超过十万缗钱,哪里比得上输纳岁币,年年都有永远享不尽的好处呢?”

富弼回来后,把他出使的情况向仁宗做汇报,皇帝同意增加岁币的方案,契丹君主说:“你们既然同意给我们增加岁币,措辞时就应当用‘献’字。”富弼对他说:“大宋是兄长,契丹是弟弟,哪有哥哥向弟弟献礼的说法呢?”契丹君主说:“那么应当用‘纳’字。”富弼也没有同意。契丹君主说:“你们既然同意用重金赠给我国,实际上就是惧怕我们了,用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如果我举兵南下,难道你们不后悔吗?”富弼说:“我国的皇帝备极仁慈,兼爱南北两国的百姓,所以不惜改变过去的盟约,这怎么是惧怕呢?假如万不得已,非用兵不可的话,那么,肯定会以是非曲直论胜负,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契丹君主说,“你不要固执了,这种事是古已有之的。”富弼说:“自古以来,只有唐高祖时因为要向突厥借兵,当时馈赠有时称为‘献’和‘纳’,后来突厥首领被唐太宗擒获,哪里还发生过这样的事呢?”契丹君主知道富弼的决心不可动摇,就亲自派人到大宋朝廷来商议。宋仁宗采纳了晏殊的建议,最终同意用‘纳’字。

【评议】

使臣说话,高傲了就容易引发祸端,自卑了就会给国家带来祸害。根据当时的情况看来,宋朝西部的边境不安定,怎么可以再挑动北方的契丹跟自己为敌呢?富弼的处境是十分相当困难的,他回答契丹君主的话,不卑不亢,大义凛然而又威武不屈,没有献媚巴结、苟且偷安的过失,可以说得上不辱君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