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68

第68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内圣即可外王?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就是长子继承制。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完全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封建秩序而形成的习惯,根本不是从治国治民的角度去考虑的。哪个皇帝又敢确定自己的大儿子就是贤明的呢?

【事典】

中国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因血缘的天命关系而被推上皇帝宝座。就他们个人的意愿来讲,其实不一定愿意当皇帝;就他们个人的禀赋素质来讲,更不一定适合当皇帝;只是由于他是上一代皇帝的长子或其他原因,他们才不得不当皇帝。因此,他们就不是经过自然淘汰出来的,他们的质量也就失去了保证。中国的历史机制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地造就了无数的昏君。

历史上英明的君主,看到自己的儿子出落得很有才干,必然会抬爱他,赞赏他,这是人之常情。汉代、唐代有几位皇帝就是如此。

汉宣帝看到儿子淮阳王刘钦日渐壮大,喜爱攻读经书,学习法律,聪明而有才能,常常赞不绝口:“真是我的好儿子呀!”也想立他为太子。不过,由于太子是汉宣帝流落民间时生的,又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所以宣帝不忍心废他。他的这种“仁慈”给汉朝帝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太子即位后成为汉元帝,是个优柔寡断的君主,大权旁落,被宦官们把持朝政,汉朝从此日趋衰落,一蹶不振。刘钦则被陷害而死。

唐代又重演了这一幕历史悲剧。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儿子吴王李恪英武果断,很与自己相似,也曾有意让他取代太子,但鉴于历史上废长立幼带来的麻烦,没有如愿。李世民去世后,太子李治当了皇帝,这就是唐高宗。李恪被长孙无忌所害,唐高宗则平庸懦弱,受制于专权的武后。最终使武则天大肆杀害李氏宗亲,改唐为周,自己做起了女皇。

由此可见,这两位太子后来确实都不能巩固自己的皇权,不能继承父皇的事业。当时欲废除他们继承权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代大臣明崇伊曾说英王李哲(后来的唐中宗)长得很像唐太宗,张说也指出唐太宗的画像与忠王李亨(后来的唐肃宗)相似,他们都是单纯从相貌上判断取舍的。汉宣帝、唐太宗都是为了国家,从他们儿子的才干来考虑考问题的,并不是专指长相而言。如果以才干相比,唐肃宗和唐太宗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汉成帝所宠爱的嫔妃曹宫生下一个儿子后,曾别有用心地说:“我儿子额头上毛发旺盛,多像孝元皇帝啊!”假使他真的就是汉元帝,那也不足挂齿,何况只是个小毛孩呢!

【评议】

中国历史上庸君、昏君、暴君太多,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儒家最讲圣王的理想,意思是普天之下,谁的道德学问最好,谁就当王,当皇帝,但这长子继承制,却恰恰与此相反,凡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必定得不到好的下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总是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面,不断地对社会进行批评,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定位是早就由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了的。看来,中国传统的理论与实际相距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