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71

第71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对悍将须用奇计

【引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古训,其本意大家都明白。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为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能够实现。究其根本,是因为掌握了对方的长处。其实,对方最擅长的地方也正是对方最薄弱的地方,一旦掌握了对方的特点,对方的长处也就成了导致他失败的短处。

【事典】

李密是隋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英雄,他骁勇善战,富有智计,屡屡取得胜利。但在与隋朝著名将领王世充作战的时候,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部将劝他等王世充粮尽撤兵时再行追击,他不仅没有听从,反而求胜心切,决定速战,甚至大军列营而不设垒,结果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经此一役后,瓦岗军彻底覆灭。

后来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李密开始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

在李密带领叛军将要离开山南地区时,镇守熊州的唐将史万宝畏惧李密的盛名,不敢与李密为敌。史万宝对副将盛彦师说:“李密是骁勇的贼寇,又有王伯当作他的帮手,他们定好了计策叛逃,他们手下的士兵又一心想着东归,我们若不是有万全之计,就不要去碰他们。处在绝境的军队,都会拼命求生,是很难阻挡的。”盛彦师笑着说:“请让我带领几千人前去拦截,必能将他斩首。”史万宝问道:“你有什么好计策?”盛彦师说:“兵法崇尚诈谋,不能预先泄漏。”两个人商议完,盛彦师便点齐五千军马,不带旗帜,秘密出发了。

盛彦师率领军马疾速前进,到达陆浑县(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南七十里处,翻越熊耳山,在峡谷中停止前进。盛彦师令两千弓弩手在峡谷小路两边的山崖上埋伏,令三千军兵手持大刀盾牌,埋伏在路边的溪谷中。盛彦师向全军下令道:“等到敌人进入伏击圈,听到第一声号炮,弓弩手一齐放箭,当敌人欲从溪谷逃命时,听到第二声号炮,刀牌手齐出截杀。”有人问盛彦师道:“听说李密打算向洛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进发,可是您却把队伍带进山里来,目的是什么呢?”盛彦师说:“李密扬言前往洛州,实际是要前往襄城(即今河南省襄城县)与张善相汇合,他必然是想出人意料。如果敌人进入谷口,我军从后面追赶,山路狭窄,军队无法展开,敌人只要一员勇将殿后,我军就无法制服敌人。现在我军先进入山谷中埋伏,必定能消灭李密的队伍。”

李密带领叛军越过陕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陕县)以后,认为其余的路程不会再遇到麻烦,也就不足忧虑,于是率众缓慢行进。他们果然翻越熊耳山,在峡谷中继续前进。

当李密的叛军进入盛彦师设下的伏击圈,只听一声号炮响过之后,峡谷小路两侧的山崖上立即箭如雨发,顷刻之间,李密的叛军死伤大半。山谷狭窄,叛军无处躲避,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过一会,又一声号炮响过之后,盛彦师埋伏在溪谷中的三千刀牌手,呐喊着杀出来。此时的叛军非死即伤,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不到一个时辰,李密被杀,王伯当被擒,叛军全部被歼灭,竟无一人漏网。

因为消灭李密的叛军有功,高祖封盛彦师为葛国公,拜盛彦师为武卫将军,仍然镇守熊州。

【评议】

李密是一员悍将,善于打硬仗,善于打埋伏,盛彦师正是看准了李密的这一特点,经过周密计划,硬是要将李密全部消灭。善于谋划是李密的特点,如果不针对李密的特点来准备,反而让李密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当然,盛彦师也是掌握了李密急于逃走和军心不稳的具体情况才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如果是在李密的全盛时期,即使使用这样的计策也未必能够迅速地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