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78

第78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唐朝的宦官 (2)

在李辅国专权之初,最大的对头就是唐玄宗和高力士了。唐玄宗虽无实权,但还是太上皇,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威望还在,一时也不敢拿他怎么样。至于高力士,实在让李辅国头疼,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如初,不肯趋炎附势,这还罢了,他还看不起李辅国,经常到处说一些李辅国在自己门下时所做的不光彩的事,这惹得李辅国十分恼火。正好,唐肃宗也怕自己的父亲唐玄宗重新执政,李辅国就找碴迫害他们。一次,剑南节度使派人来京向皇上奏事,路过长庆楼,恰好看见唐玄宗在楼上闲看行人,故旧相逢,便到楼上参拜唐玄宗。玄宗命持盈公主和如仙媛赏酒给那人吃,还找了一些人来陪酒。这本是件正常的事,不知怎么被李辅国侦知了,他大做文章,对肃宗说玄宗交纳外臣,想调兵入京,夺回肃宗的皇位,并建议肃宗秘密改换办公和住宿地点,弄得宫中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在唐肃宗的默许之下,李辅国想带兵胁迫或者杀害玄宗,因高力士临场挺身而出,喝住兵士,才未能成功。但自经此变以后,肃宗也就不经常去看望父亲,在李辅国的鼓动下,肃宗终于放逐了高力士,使玄宗失去了心腹臂膀,不久即抑郁而死。

李辅国剪除玄宗的羽翼有功,竟又升了官,做了兵部尚书,肃宗也为他上任举行国宴,一时间公卿同贺,满朝欢腾。李辅国的权力如此之大,以至宰相李岘对他专权表示有意见,就被罢官,李岘在职只有一个半月。大臣裴冕、萧华因不肯写推荐李辅国当宰相的表奏,就被李辅国、程元振诬陷,免职贬官。

在唐肃宗病重时,刘皇后也感到李辅国专权太大,如不加以限制,对皇室会发生严重威胁。肃宗病重不能视事,就命太子李豫监国,刘皇后找到李豫说:“李辅国手握禁军,专擅大权,气焰熏天,逼令你爷爷玄宗搬家,经常假传皇命,怀图谋不轨之心已经很久了。如今皇上病重,你又年幼,如果一旦有所不测,那可就悔之晚矣!如今之计,不如早除李辅国。”太子李豫是个性格懦弱的人,他说:“父亲病重,如果现在就杀了他所喜欢倚重的大臣,父亲不是要受惊吗?还是等以后再说吧!”刘皇后听了他这没有出息的话,知道太子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就生气地走了。

李辅国的耳目无处不在,他马上得悉了刘皇后的打算。他知道刘皇后联络越王李系和衮王李涧,选了二百名强壮的太监埋伏在长生殿,要把自己诳进去杀掉,李辅国就派程元振调来禁军,围住了凌霄门,挟持了太子。

天黑以后,李辅国率兵冲进了长生殿,把越王李系和衮王李涧捉住,其余二百名太监一并捆拿。李辅国带兵捉拿刘皇后,刘皇后慌忙跑到皇帝面前,请求肃宗说情饶命。肃宗本已病重,再加上惊吓,竟气喘吁吁,连话也说不出来。李辅国亲自动手,将刘皇后拖出肃宗的寝室,并逮捕了几十名皇室亲信,一并囚禁起来。肃宗死后,李辅国即勒死了刘皇后,杀死了越王等皇室亲王,进一步清除了皇室的亲信势力。

在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的挟持之下,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李辅国自命为定策功臣,就更加骄横跋扈,目无一物。他专权自大的做法,引起了唐代宗的极大不安。一次,李辅国公开对代宗说:“大家(皇上)只管住在宫禁之中享乐,外边的事自有老奴处分。”代宗听了,虽极其不满,也不敢与他争论。

李辅国的这种做法,引起了程元振的不满,代宗就利用这种不满情绪,让程元振去斗李辅国。代宗先是撤去了李辅国的许多闲杂职务,又撤去了他行军司马的兼职,继而令他出宫居住,免去了他的宰相大权,只留下几个虚衔。后来,李辅国连中书省的大门也进不去了,他愤愤地骂道:“老奴我才真是罪该万死,侍候不了你这位小皇帝,就去九泉之下去侍候老皇帝吧!”代宗听到了这些话,多少也有点过意不去,毕竟他还是拥立自己的“功臣”,就派人去安慰他。

但程元振却不肯放过他。在代宗安慰李辅国不久,长安就传出一件杀人案:李辅国在家中被大卸数块,丢了脑袋和一条膀子,刺客把李辅国的脑袋扔到了粪坑里,把他的胳膊放在了玄宗的陵墓前。代宗命人用木头凑齐李辅国的身体下葬,还赠了他一个太傅的头衔。

李辅国死后,禁军归程元振掌握,并任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被封为公爵,他之专权误国,比起李辅国来,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他对朝中的一些忠贞之臣进行诬蔑谗毁。例如,他串通太监鱼朝恩(观军容使)在皇帝面前多次说李光弼的坏话,弄得代宗真假难辨,结果,李光弼和他的弟弟李光义都被贬了官。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名声仅次于郭子仪,在朝野之上有很高的威望,他的遭贬,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次,程元振对朝中不屈附自己的官员也大加陷害,有很多元勋或名将被罢官或处死。这么一来,朝中人人自危,握兵在外的藩镇也提心吊胆,总想离得越远越好,以免被程元振罗织构陷。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人进攻长安,代宗立命藩镇阻挡救援,可各藩镇怕来到长安会被程元振陷害,一个个作壁上观,不敢提兵前来。代宗一看大势不妙,赶紧逃到陕州的鱼朝恩军中。结果,好好一座长安城,拱手让给了吐蕃人。房屋被烧,妇孺被掠,丁壮被杀,仓库一洗而尽,长安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长安的失守归根结蒂在于程元振离间君臣,罗织构陷,所以朝野上下一齐要求罢免乃至诛杀程元振。代宗只好将他罢官,暂平民愤。在长安收复后,程元振竟从老家潜回长安,与一些官员秘密联络,妄图发动政变,后被人告发,代宗以“将图不轨”罪把他放逐溱州,并杀于放逐途中。

在收复长安以后,太监鱼朝恩又曾专权一时。鱼朝恩本是服侍太子李亨的小太监,心机百出,得到了李亨的信任。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肃宗(李亨)因不放心郭子仪等手握兵权的老将,就派鱼朝恩去做观军容使,统率诸节度使的大军。鱼朝恩根本不会打仗,但极会玩弄权术,每当自己因指挥失误而吃了败仗,他就诿过于别人,郭子仪就因此被解除过军权;而每一点小胜,他总是夸大功劳,归功于自己。所以,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他竟因“功”被封为冯翊郡公,后驻兵陕州。吐蕃进攻长安,代宗跑到他的军中避难,他也算“保护天子”有功,等郭子仪苦战收复长安,他大摇大摆地带兵把代宗送回,而且驻兵十万,准备长驻不走。他骄横跋扈,随意废立官员、凌辱代宗和大臣,引起了代宗以及许多大臣的愤怒。宰相元载等人在征得了代宗的同意之后,经过细致的准备,秘密布置伏兵,趁鱼朝恩上朝之机将他逮住勒死,并设法稳住了他的骄兵悍将,为朝廷除去了一害。

代宗死后,德宗即位。德宗此人昏聩刚愎,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杀死了理财家刘晏,罢免直臣陆贽,任用奸臣卢杞,把朝政搞得一片混乱。藩镇反叛之事彼起此伏,甚至连长安也曾沦陷。在经过“奉天之难”以后,德宗更加相信家奴,宦官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宦官俱文珍击败了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至有“六王八司马”之贬,朝廷的直臣更是一扫而空。在德宗以后,顺宗、宪宗和敬宗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在唐宪宗时,宦官吐突承璀得势,他因服侍宪宗而讨得欢心,宪宗即位后,封他为内常侍、左监门将军以及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掌握了禁军。在平定王承宗的叛乱之中,他屡误战机,指挥混乱,闹出了许多麻烦。后来,与太监王守澄、刘克明在拥立皇帝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后被穆宗找借口赐死。

王守澄和刘克明的专权,在晚唐宦官专权中也可算得上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了。

王守澄做唐宪宗的宦官,因为服侍得体,深受唐宪宗的宠信,吐突承璀在外做观军容使,鞭长莫及,宫内的许多事就落到了王守澄的手里。后来,唐宪宗迷上了长生之术,喜欢服食丹药,王守澄见有机可乘,便从中煽惑,鼓励宪宗相信和尚道士。有一个名叫大通的和尚,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还有一个叫杨仁昼的道士,说自己有不死之秘方。弄得宪宗神魂颠倒,授他俩以高官,这样一来,各色骗子齐集京师,想以骗术博取高官厚禄。王守澄正好利用这一点,让皇帝无暇过问政事,自己从中专权。但不久唐宪宗因吃丹药太多而中了毒,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动辄打骂,甚至随便杀人,弄得王守澄等人也提心吊胆,常常担心自己会被宪宗无端处死。

太子李宁病死,这是一个抓权的极好机会,谁拥立了太子,谁将来就会成为功臣而大权在握。这时,吐突承璀从外地调回京师,在拥立太子问题上同王守澄等人发生了严重分歧。王守澄等人主张立遂王李恒,吐突承璀主张立澧王李恽,唐宪宗认为李恽的母亲出身微贱,不宜立为太子,就接受了王守澄的建议。王守澄虽然得逞,但他深知吐突承璀掌握禁军,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用武力拥立李恽,当前之计,是赶快让李恒当皇帝。

正巧唐宪宗的病势加重,疯癫不堪,连大年初一的朝会都免了,大臣们觉得宪宗恐怕活不长了,于是加紧策划,谋害宪宗。王守澄先准备好毒药,在宪宗喝服丹药时,王守澄命人偷换药碗,送给宪宗一碗毒药,宪宗喝完,马上就一命呜呼了!王守澄见宪宗已死,立即同一伙人把太子李恒拥到宪宗灵前,即位称帝,是为唐穆宗。

穆宗的宝座还未坐热,立刻派人带兵杀死了吐突承璀和李恽,然后才发丧。继而清除吐突承璀的残余势力,把凡是依靠吐突承璀上来的宰相和其他官员一概罢免,整个朝廷又落入了王守澄的控制之下。

王守澄一伙为了把穆宗长久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千方百计地引诱穆宗效法他的老子,去信道好仙,祈求长生不老。这穆宗也真是经不起引诱,相信王守澄给他推荐的江湖术士,大吃补药,大搞什么采阴补阳,弄得穆宗神魂颠倒,喜乐不尽,根本无心上朝视事,大权全落到王守澄等人的手里。

不到五年,穆宗终于把自己弄得真元丧尽,一命呜呼,其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这位敬宗倒是不好求仙问道,可比他的祖父、父亲更加荒唐。他简直除了胡玩乱闹什么事也不会,什么正事也不干。白天,他摔跤、踢球、打猎,和一帮无赖恶少瞎混;晚上呢,则去“打夜狐”,亲自去野外捉狐狸。对于身边的太监,他是动辄打骂处分,甚至无故赐死,弄得跟随他的人一个个心惊胆战。当然,对于国务政事,他从不过问,其政治之腐败,比前代尤甚。后来,一些大臣为了自保,纷纷借故辞职或是请求外任,朝廷几乎为之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