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79

第79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唐朝的宦官 (3)

一些正直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便合力推荐敢于同宦官作斗争的裴度当了宰相。裴度上任伊始,就拿宦官开刀,雷厉风行地降了一些宦官的职。大宦官刘克明害怕自己的势力遭到削弱,就积极准备发动政变,想一举两得,既除掉裴度等人,又能从王守澄的手里夺回大权。一天,敬宗深夜才归,他“打夜狐”的兴头未尽,命刘克明等宦官陪他喝酒,刘克明便串通众宦官,趁敬宗更衣之际,弄灭蜡烛,将他乱刃砍死,并伪造诏书,拥立敬宗的侄子李悟即位。但裴度和王守澄都不同意,他们内外联合,派兵攻打,逼得刘克明跳井自杀。在王守澄等人的拥立下,唐穆宗的儿子江王李涵当了皇帝,是为唐文宗。

文宗即位,王守澄又成了拥立功臣,被封为骠骑大将军、神策军中尉等职。他手握大权,目无天子,为所欲为,弄得文宗忧惧不堪,想与大臣联手,共同除掉王守澄。他派宋申锡去联络朝臣,密谋一举除掉王守澄一伙,但被王守澄知道了消息,即刻反咬一口,说宋申锡勾结朝臣,蓄意谋反,说他们阴谋拥立漳王李湊,并逮捕有关官吏,屈打成招,坐实了罪名。

这么一来,文宗也真是头昏脑胀,分不清真假了,结果为王守澄迷惑,降了宋申锡等人的官。除宦官不成,反倒更加依赖宦官了。

反对宦官,有时是极为危险的事,宋申锡本是受文宗之命而为,一旦被宦官诬告,就是百口莫辩。尤其是拥立漳王之诬,更易为文宗相信。漳王乃是文宗之弟,声望素著,文宗平时就防他三分,经王守澄一说,立感惊疑,便命王守澄带人侦察。王守澄得了这个便利,竟带了二百多飞龙骑兵,驰往宋申锡家,准备杀尽宋家,多亏飞龙厩使马存亮仗义相救,才免了宋家的血光之灾。

对宦官斗争,有时需要采取和缓的方式。公元834年,文宗中风,卧床不起,王守澄派医官郑注和侍讲李训服侍他。这两人日夕不离文宗左右,发现文宗在无意之中甚至睡梦之中都想铲除王守澄,并想为宪宗报仇。这两人虽是王守澄一伙,但他们觉得若能帮助文宗灭掉王守澄,那肯定是大功一件,高官厚禄,自不待言,于是,他俩想方设法地向文宗表明心迹,取得了文宗的信任,并提升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李训为翰林学士、兵部郎中兼知制诰,让他俩去实施除掉王守澄的计划。

在宦官专权的历史上,似乎以宦官来治宦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宦官仇士良,自顺宗时入宫,已历事过五个皇帝,并在拥立唐文宗时出过力。他资格很老,为人也谨慎能干,但一直遭受王守澄的压制,不能出头。这次,郑注和李训选中了他,想通过提拔他来限制王守澄的权力。先是任命仇士良为神策军中尉,再挑拨他与王守澄的关系,使仇士良牢牢地制住了王守澄,再挖出给宪宗进毒药的陈弘志,这样,王守澄就毫无反击之力了。文宗先是杀掉了陈弘志,再撤去王守澄的职务,用毒酒将他毒死,再进一步清除了王守澄布置在各地的党羽,扫清了王守澄的势力。谁想,前门驱狼,后门迎虎,送走了一个王守澄,迎进的仇士良比王守澄还要厉害得多!

仇士良在挖出毒害宪宗的真凶、击败王守澄集团中立有大功,因而大权在握。唐文宗虽然消灭了王守澄,但其消灭宦官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于是,他任命李训、舒元舆、王涯为宰相,想把剩下的仇士良宦官势力除掉。

李训与郑注商议,想借调外兵,趁王守澄下葬之机将宦官一举歼灭,郑注前往凤翔节度使任所调兵,李训却想提前消灭宦官,好独揽大权。于是,他奏明皇上,在金吾厅埋伏兵士,诳骗仇士良前往,将其杀死。

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的一天,文宗在紫宸殿上朝,文武百官侍立两边,正在议事间,金吾大将军韩约跑来向文宗禀报说:“在左金吾厅后的石榴树上出现了甘露,一定是天降祥瑞,否则,结冰时节不会降下甘露,只有陛下的圣明感动了上天,才会出现这样的吉兆。”说完,煞有介事地舞拜起来。宰相李训、舒元舆心中明白,也率百官纷纷叩首拜贺。百官请求文宗亲往观看,文宗欣然同意,乘舆来到含元殿。文宗先派李训前往探察,李训去了许久才回,说已看不清楚,文宗不信,就又派仇士良率领众宦官去观看。仇士良等人走到金吾厅,遇见韩约,看他神情紧张,便问他出了什么事,正说话间,一阵风吹起了殿角的帷幕,露出了士兵和戈矛,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急忙跑回含元殿,向皇上喊道:“宫里发生叛乱了。”

李训见事已败露,立刻命令士兵入含元殿杀死仇士良,并说进入殿者有重赏。士兵刚刚登上含元殿,仇士良已命人把文宗从后门拥走,李训撞见皇帝,拦住舆辇,说有事要奏报,仇士良便挥拳来打。李训推倒仇士良,拔出匕首,要杀死仇士良,被众宦官挡住。李训及金吾卫士追之不及,文宗被宦官们推入宣政殿,随后紧闭了宣政门。李训知道宦官一旦劫持皇帝,就会矫诏发兵,自己又无外兵抵挡禁军,只好赶紧逃跑藏匿。

午饭时分,左神策军副使刘泰伦等率领一千多禁军杀出,中书省中的千余官吏闻报急忙逃走,乱军杀死了七八百人,并掩闭宫门,遇人就杀,连附近的商贩也难免其祸。同时派出骑兵千余人,追捕搜查逃犯,宰相舒元舆、王涯均被活捉,李训被杀死。

是夜,长安城中一片混乱,市中的流氓无赖伪称禁军,趁机杀人抢劫,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直至宦官派禁军维持秩序,才算安定。

第二天早上,文宗上朝,但见朝廷两边官员寥寥,仇士良递上王涯等人供认谋反的状子,文宗明知事已失败,只得由仇士良作为,便令正法,另选人为宰相。

几天后,仇士良令禁军数千人押解着王涯、舒元舆、郭行余、李孝本等人在长安市内游街,宣布其谋反罪状,并用长矛挑起李训的人头,沿街示众。游毕,仇士良将这些人的亲族一律处斩。这次事件,史称“甘露之变”。

自此,仇士良挟天子以凌群臣,朝野之中,人人侧目,仇士良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大造舆论,弄得天下人真的以为宰相们谋反,他自己反成了救皇帝出大难的英雄。他自己当上了右骁卫大将军,鱼弘志当上了右卫上将军兼中尉,其他亲信之人也一一升官,而对那些不如意的朝廷官员,他则随意贬降,甚至杀戮。

其实,仇士良也很清楚,“甘露之变”是由文宗发起的,因此,他严密地挟制了文宗,不给他一点自由,形同软禁。一次,他厉声斥责文宗的过失,想把他废掉,多亏崔慎不肯起草诏书,并义正辞严地驳斥了仇士良,文宗才得以保全帝位。

仇士良除了让唐文宗吃喝玩乐之外,什么事也不让他干,终使文宗忧郁成疾。一次,他同学士周墀说:“过去周赧王、汉献帝受臣下挟制,我如今被仇士良软禁,比起古人,我真是远远不如啊!”不久,文宗病死,仇士良与鱼弘志合谋,杀死了太子,把颖王李炎迎立为皇帝,是为唐武宗。

仇士良又成了拥立功臣,但唐武宗却不太好对付。他表面上宠信仇士良,因为仇士良拥有很大的权力,斗不过他,所以武宗只有不动声色。但武宗很有心计,他在设法一步步地消除仇士良的势力,因为他十分清楚,只要有专权的宦官在,自己的皇帝就当不长久。

武宗任命一贯反对宦官专权的李德裕做宰相,采取了一些稳定而有效的限制措施,这使仇士良感到不安。

仇士良也曾想给武宗和李德裕点颜色看看,但几次较量说明,武宗并不好斗。这时,仇士良年纪已大,他就知难而退,上表请求回家养老。对于这种和平解决的方式,武帝自是求之不得,他批准了仇士良的报告,并送他还乡。

仇士良专权二十多年,竟得寿终正寝,死后尚有哀荣,实是难得了!

在唐僖宗时,又有田令孜专权误国。田令孜是唐僖宗做太子时服侍起居的小宦官,唐僖宗即位后,因他服侍尽力,为人机警,处处很合自己的心意,就封他为左神策军中尉。田令孜可谓极善诲淫诲乐,把唐僖宗弄得遍体舒泰,对田令孜感谢不已。唐僖宗的挥霍也真是到了家,有时买一只鹅也可花五十万钱,一天赏给歌舞伎的就达数万钱之多。田令孜不仅不劝阻,还常加怂恿,自己尽力搜刮财物,供僖宗挥霍。这样,僖宗根本就不理政事,一切权力悉委田令孜。田令孜暴政百出,弄得农商百业怨声载道,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在黄巢农民大起义时,田令孜擅杀亲王,制造内乱,和僖宗一起逃离长安。唐僖宗死后,唐昭宗即位,田令孜阴谋作乱,最后自己也死于混乱之中。

在唐昭宗时期,又有宦官杨复恭掌握军权,逐渐发展成与皇帝势不两立,互相火并。唐昭宗最后借助藩镇势力,经过艰苦奋战,才算把杨复恭的军事力量打败。在山西乾元县捉住了杨复恭,并把杨氏诸子一起处决。

唐昭宗借助藩镇势力消灭了杨复恭,藩镇势力趁机壮大,而宦官刘季述竟又掌握了禁军的指挥权,代杨复恭而崛起。后来,刘季述趁唐昭宗夜间打猎,酒醉杀人,白天又沉睡不起之机,发动政变,囚禁了唐昭宗。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唐昭宗连衣服都没有,其困窘的处境是不想而知的。后来多亏大臣交接外藩,杀死了刘季述,唐昭宗才得以复位。只是又落入了朱温的手中,不久,昭宗即为朱温害死。

唐朝终于在宦官专权中走完了近三百年的历程,历史也进入了更为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时期。

【评议】

纵观唐代的历史,其宦官专权的一贯性、普遍性、危害性,实在是令人吃惊。那么,唐代的宦官势力何以能如此猖獗呢?

所谓主帅无谋,大权旁落。凡是有宦官专权的朝代,皇帝不外乎贪图享乐和昏庸懦弱两种情况,有的皇帝是二者兼而有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帝的近侍,就极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在处理政事方面,交给宦官去处理,也觉得更方便,更放心。久而久之,专权宦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其次,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现象一直没有消灭,外臣拥兵自重,且常有叛乱之事发生,令皇帝心悸不已。所以,皇帝往往不敢相信外臣,就是朝中大臣,皇上也不放心,恐怕他们与外臣相勾结,废立皇帝。似乎只有身边的宦官,摸得着,看得见,可以相信,可以保护自己。因此,宦官往往易受宠信,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第三,许多皇帝是由宦官废立的,一旦立了新皇帝,拥立的宦官就成了功臣,那就必然要掌握大权。况且在剪除宦官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其他宦官的势力,那就等于“以暴易暴”了。

第四,许多皇帝之所以不愿意下决心离开宦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像仇士良向小宦官传授的一样,是因为宦官能够满足其享乐的欲求,而不像朝中大臣那样,时时劝谏,弄得皇帝极不舒服。

第五,宦官天生与朝臣为敌。宦官是“刑余之人”,地位低下,素为朝臣看不起。一旦掌权,就必然易与朝臣为敌。再者,宦官一般都出身低微,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是通过正常途径选拔上来的,因此,一般说来,他们的人品抱负都是不高的,当然,社会也没有给宦官提供施展抱负的天地。再加上宦官多少有些心理畸形,比一般人多了一些权力欲、报复欲,他们专权之后,就只能在宫廷为祸作乱,一般很难到社会上做出什么功业来。

宦官是中国历史造就的一个特殊的群落,认真地研究一下历代宦官,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很有好处,尤其是宦官专权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权的运作方式,对理解今天的某些事,指导今天的某些行动,都不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