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81

第81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官嘲长乐老 (1)

【引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批“明君”、“贤相”,确实有很多正直的官吏在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确实有很多封建士大夫为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甚至殒身不恤;但无可否认,也确实存在着一批不辨是非、了无廉耻,不管谁当皇帝,只求有官可做的无耻之徒。这些人有时也能做一些好事,但从本质上讲,其人格是卑微的,是决不足以效法的。

这些人的人生目的就是做官,为做官而做官,除做官以外,别无其他追求。

【事典】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指出,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代是五代。确实,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个乱哄哄的时期,各色人等都容易显示其本色。五代时期,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而我们要看的是,历事五代而不倒的官场不倒翁冯道。他的确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

仔细读一读《五代史·冯道传》和《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中的有关篇章,冯道这个官场不倒翁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他的家庭,可能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据记载,“(冯道)早先一边耕种土地,一边读书学习,并不忙于操持生活家业。冯道自幼性格纯厚,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不以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为耻。”他的祖先也不是名门士族,据查,连一个县令以上的先人也找不出来。可见,冯道在这样的家庭出身条件下,想跻身官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李克用割据晋阳,独霸一方,从欧阳修的《五代伶官传序》里可以看出,李克用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其子李存勖在灭梁前期,也还是颇有作为的。大概是因为冯道看到了这一点,才投奔了李存勖,以图求得前程。在这以前,冯道先在离家乡较近的幽州做小吏。当时,幽州军阀刘守光十分凶残,杀人成性,对于属下,也是一言不合,即加诛戮,甚至杀了之后,还叫人“割其肉而生啖之”,冯道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是很危险的。

一次,刘守光要攻打易、定二州,冯道却敢劝阻,结果惹怒了刘守光,几被杀死,经人说情,被押在狱中。由此可见,当时的冯道还是较为正直的。冯道经人帮助,逃出牢狱,投奔了太原,投在晋大将张承业的门下,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成为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仕途。

冯道起初担任晋王府中的书记,负责起草收发各种政令文告、军事信函。不久,李存勖看到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十分腐败,就准备灭掉后梁。晋王和后梁的军队在黄河两岸对峙,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残酷,冯道身为李存勖的亲信,却能以身作则,率先过简朴的生活。据历史记载,他“在军中,盖了一个小小的茅草屋,连床席都没有,只睡在一束干草之上”。应当说,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

冯道也还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纠纷。在消灭后梁的军队时,晋王的军饷十分匮乏,因为陪李存勖吃饭的将领太多,主管人员弄不来那么多供应,十分为难。大将郭崇韬对李存勖说:“供应紧张,能不能少几个陪着吃饭的人?”李存勖发火说:“我想为那些替我卖命的人弄顿食吃都不成,哪里还能当主帅呢?”郭崇韬吓得不敢作声,冯道在一边说:“粮饷供应确实困难,郭崇韬这么说,也是对大王的一片忠心啊!”这场风波就此消弭。

但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以后,只重视那些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的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冯道这时当了个什么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听到父亲死后,只能徒步奔丧,其困窘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直到庄宗李存勖被杀、明宗即位,他才被召回。明宗鉴于前朝教训,重用有文才的人,想以文治国,冯道这才被任命为宰相,真正发迹。

在冯道当宰相的七年间,应该说做了一些好事。一天,明宗问臣下年景如何,臣下们大多说了些粉饰太平的话,但冯道却给明宗讲了一个故事,冯道说:“我当年在晋王府的时候,奉命到河北中山一代公干,途中要路过井陉。我早就听说过井陉是个很难走的地方,人马到了那里,多发生被绊倒摔伤的事,我就十分小心平安地走过了井陉。没想到过了井陉,到了平地,却被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摔死,我这才明白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我的事虽小,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为五谷丰登、河清海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兢兢业业,不要放纵享乐,这是我们臣下所希望的呀!”

又有一次,明宗问冯道:“天下百姓的日子怎么样?”冯道趁机进言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唐朝有位叫聂夷中的诗人,写了一道《伤田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帝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偏照逃亡屋’。”明宗听后,连说好诗,并命人抄录,经常诵习。

但冯道虽为宰相,还是为时人瞧不起,残留在人们意识中的门阀士族观念还未肃清,由于冯道出身低微,因此经常受到人们的奚落。一天,冯道下朝回家,一个出身于“衣冠门第”的工部侍郎跟在他的后面起哄道:“宰相走得太快了,必定要从腰里掉下一本《兔园策》来!”

在当时,《兔园策》是一本乡校里儒用来教农夫和放牛的孩子的读本,这么说冯道,明摆着是讥刺他出身低微。一个小小的工部侍郎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奚落宰相,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到冯道当时所处的环境。

后唐明宗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从此以后,冯道就丧尽了正直向上之气,一味地为做官而做官了。愍宗即位不到四个月,同宗李从珂即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慌忙跑到自己的姨夫石敬瑭的军中。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并率兵往京城赶来。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一反常态,极其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的,是李从珂拥有大军,且性格刚愎,而李从厚不过是个小孩子,即位以来尚未掌握实权,为人又过于宽和优柔,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

冯道身为宰相,权位为诸官之首,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议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但个别正直官吏还是出言诘问。中书舍人卢导首先抗言说:“哪有天子在外,大臣反去劝别人当皇帝呢?我们是不是该去投奔天子?”丞相李愚等人也随声附和。但冯道却要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不要固执己见。大多数人无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只是李从珂对他实在不放心,不敢委以重任,把他放到外地任官。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把他调回京中,给了他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司空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