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82

第82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官嘲长乐老 (2)

不久,石敬瑭同李从珂发生了冲突,石敬瑭想借恢复愍宗的旗号打倒李从珂,但石敬瑭兵力很单薄,不能同李从珂抗衡,为了夺取帝位,石敬瑭也不顾一切,竟派使者赴契丹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许下三个条件,事成之后,一是向契丹称臣,二是石敬瑭向耶律德光称儿子,三是割让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耶律德光正想插手中原,石敬瑭主动去求,正中下怀,便约定等中秋以后倾国赴援。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打败了李从珂,做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瑭以恢复愍宗为号召,在当皇帝后,就把原愍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不知石敬瑭对冯道奉事李从珂这段历史怎么考虑,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吧,反正石敬瑭来了个既往不咎,冯道更是乐得当官。

石敬瑭当皇帝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实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否则,王朝就有倾覆的危险。尤其是自称“儿皇帝”,上尊号于契丹皇帝与皇后,实在是一个说不出口的事。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瑭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瑭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

其实,石敬瑭哪里知道冯道的“苦衷”。冯道十分清楚,只有结交好耶律德光,他在石敬瑭那里的位置才能保得稳,把“爸爸皇帝”笼络好了,这“儿皇帝”也就好对付了,从这一点看,冯道对于长保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

冯道可以说极其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他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经多次考验,耶律德光觉得这个老头实在忠诚可靠,就决定放他回去。谁知冯道还不愿回去,他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越是这样,耶律德光就越觉得应当让他回去,好让他在石敬瑭那里为自己办事。经过多次反复,耶律德光一定要让他回去,冯道这才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准备启程。一个月以后,他才上路,在路上又走走停停,走了两个多月,才出契丹的国境。他的随从不解地问他:“能活着回来,恨不得插翅而飞,您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慢呢?”冯道说:“一旦走快,就显出逃跑的样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马也能追上,那有什么用呢?反不如慢慢而行!”随从人员这才佩服冯道的深谋远虑。

这趟出差回来,冯道可真的风光了,甚至连石敬瑭都得巴结他。石敬瑭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以归之”,不久又加冯道为“鲁国公”。终石敬瑭一朝,石敬瑭对冯道是“宠无与为比。”

石敬瑭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年多一点就完蛋了。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大概觉得契丹人可以稳坐中原江山吧,就从襄邓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冯道满以为耶律德光会热烈欢迎,没想到北方夷狄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见冯道,就指责他辅佐后晋的策略不对。这可把冯道吓坏了,连忙换上一副卑躬屈膝的笑脸,小心服侍。耶律德光问:“你为什么要来朝见我呢?”冯道说:“我既无兵又无城,怎敢不来呢?”又问:“你这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曰:“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冯道以老朋友的姿态装憨卖傻、卑辞以对,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就没有难为他。

不久,耶律德光见中原百姓生灵涂炭,便问冯道说:“怎样才能救天下百姓呢?”冯道见机会来了,就装出一副真诚的样子说:“这时候就是如来佛出世,也救不了此地的灾难,只有陛下才能救得!”大概爱听谄谀之辞是人的本性之一,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了冯道,让他当了辽王朝的“太傅”。后来曾有人检举揭发他曾参与过抵抗契丹的活动,耶律德光反为冯道辩护说:“这人我信得过,他不爱多事,不会有逆谋,请不要妄加攀引。”

契丹人十分残暴,“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京西两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契丹的三十万大军,无正常的军需渠道,只靠剽掠为生,因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大概连冯道也看出契丹人如此下去长久不了,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他想方设法地保护了一批投降契丹的汉族地方,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他这种做法,以至连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

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冯道随契丹兵撤到恒州,趁契丹败退之际,逃了回来。

这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一方面想安定人心,笼络势力,一方面冯道也因保护别人而得赞誉,刘知远就拜冯道为太师。

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真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眼花僚乱。刘知远的后汉政权刚刚建立四年,郭威就扯旗造反,带兵攻入汴京。这时候的冯道,又故技重施,准备率百官迎接郭威。他做了七年后唐明宗的宰相,尚且不念旧恩,何况只做了不到四年的后汉太师,更是不足挂齿。 于是,他率百官迎郭威进汴京,当上了郭威所建的后周政权的宰相,并主动请缨,去收服刘知远的宗族刘崇、刘斌贝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刘斌贝果然相信了冯道,认为这位三十年的故旧世交,总不会欺骗他,没想到一走到宗州,刘斌贝就被郭威的军队解除了武装。冯道又为后汉的稳固立了一大功。

但没过几年,郭威病死,郭威的义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割据一方的后汉宗族刘崇勾结契丹,企图一举推翻后周政权。根据冯道半个世纪的经验,此次后周是保不住了,肯定又得改朝换代,自己虽已近苟延残喘之年,还是要保住官位爵禄。

柴荣当时只有三十四岁,年纪不大,却很有胆识气魄。当刘崇、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皇帝新丧,人心易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却一定要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愿随出征,不再多说,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地“固争”,下面的对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征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学他吗?”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太看不起我了!”

其实,冯道倒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在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新主子的资本。

谁知柴荣还真不怕邪,亲率军队,于高平之战中大败刘崇、契丹联军,以事实给了冯道一个响亮的耳光,就在柴荣凯旋之时,冯道也油尽灯枯,对在下一个王朝做官失去了信心。也许他因自己的判断失误而伤心吧,柴荣高平之战的胜利终于送了他的老命。

冯道死在自己的家里,死后无哀荣,身后境况凄凉。

冯道死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一生度过了七十三个年头。

冯道是封建官场的不倒翁,也是一个“长乐老”。

在任后汉宰相时,冯道作一篇《长乐老自叙》,这是中国封建官场上的无耻宣言。在这一宣言

里,冯道把自己的履历表填得一清二楚,洋洋得意地罗列自己的历任官职及封号,甚至还包括契丹政权授予他的“伪官”,可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了!

【评议】

宋代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痛骂冯道说:“可谓无廉耻者矣!”

冯道的确是一位“长乐老”。中国人说“知足者常乐”,冯道是有官就长乐;中国人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冯道是无官不能活,有官万事足。

冯道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学”,他本人就是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是一部活的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教人怎样做官,用他一生的实践在向人们宣告着官场不倒的秘密:良心丧尽+善于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