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8041900000027

第27章 英雄与时势·《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 (3)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不久,魏主曹丕病故,长子曹睿即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自请防守雍凉一带。这时,诸葛亮已“安居平五路”,并亲自出兵南方,“七擒孟获”,使得多年的边患得以平息,他就准备出兵伐魏了。但诸葛亮一听得司马懿任大将军,大惊道:“司马懿大有才能,倘把雍凉兵马练成,便成大患,还是趁早出兵伐魏。”参军马谡道:“我们刚从南方征战回来,人困马乏,不宜出征,要除司马懿,可另想办法。”诸葛亮问有何计可施,马谡道:“司马懿虽是魏国大将,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差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榜文,布告天下,曹睿必疑而杀之。”诸葛亮听从了马谡的建议,一方面派人去散布流言,一方面派人冒用司马懿的名义张贴告示,说司马懿要更奉新君,克日起兵,要各地军民归附。曹睿既听了流言,又见了告示,再听了一班臣子之言,便想杀掉司马懿。曹真却认为司马懿是托孤之人,不会反叛,建议曹睿西游,若司马懿来迎,即可观其虚实,再作定夺。

曹睿听了曹真的话出游,司马懿果率十万兵马相迎,曹睿大惊,待司马懿独自一人到曹睿面前辩明,终于弄清了是蜀人的奸计,但曹睿还是不肯给他兵权,而是把他削职为民,令他闲居。诸葛亮的反间计获得了成功,除去了对手,就放心地做好准备,出兵伐魏。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进展十分顺利,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打什么硬仗。等来到天水,本以为唾手可得,没想到遇上了智勇双全的姜维,连吃败仗。诸葛亮见姜维人才难得,就想设反间计去收伏他。

诸葛亮探知姜维是个孝子,且有老母在翼城高堂,便佯攻冀城,姜维听说,急忙请求天水守将马尊去救冀城,马尊拨给他三千人马,姜维便飞奔前去,赶到冀城,蜀将魏延只是虚应几招,便诈败而去。姜维进城,拜望了老母,并命士兵严密守城。诸葛亮把俘虏的魏将夏侯惇叫来,让他去冀城招降姜维。夏侯惇在路上遇见了许多逃难的百姓,一问之下,都说姜维已经投降,夏侯惇本不愿投降,便拨马奔向天水,投奔了马尊,并把姜维降蜀的消息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

诸葛亮一面加紧围攻冀城,一面让人扮作姜维的模样,到天水城下挑战,并说自己已被封为上将军,大骂夏侯惇不顾信义,一个人逃跑了事。由于是夜间,马尊和夏侯惇不辨真假,更确信姜维已降。这时,冀城的姜维见城中粮草已少,便出城劫夺蜀军粮草,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被各路伏兵杀败。待逃到天水城下时,马尊认为他已投降,当然不放他进城,并把他大骂一顿。姜维无奈,只得再逃,却又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最后只剩下一人一骑。这时诸葛亮从山后转出,坐在独轮车上,说了自己招降姜维的苦衷。姜维十分感动,就投降了诸葛亮。从此,姜维一心一意地跟定诸葛亮,诸葛亮也把平生所学尽数传给姜维,他死之后,把统一中国的大任交给了姜维,姜维虽未成功,却也是竭忠尽智了。

公元230年,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来攻蜀汉,诸葛亮就第四次出兵祁山,讨伐曹魏。魏军的征西大都督曹真本是无能之辈,副都督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结果,诸葛亮智劫曹兵,气死曹真,又布下八卦阵,将魏兵驱过了渭水南岸,准备进取长安,魏兵十分紧急。这时,因解粮误事而被诸葛亮杖责的苟安到司马懿那里投降,司马懿便心生一计,叫他速回成都去散布流言。

苟安回到成都,到处散布流言,说诸葛亮自恃功大,怨恨后主,早晚要篡位称帝,特别是见了宫中的宦官,更把这一套话说得活灵活现。宦官听了,忙来报告后主刘禅,后主十分昏庸无能,闻报大惊,不知所措,宦官便替他出了个主意,说是可把诸葛亮招回成都,削去他的兵权。后主不分是非,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诸葛亮在军中接到退兵的诏书,不仅仰天长叹,只好退军,他用“增灶法”吓住了司马懿,使他不敢追击,安全地回到成都,见了后主,问他为何撤兵,后主沉吟了半天,才低着头说:“好久不见丞相,很是想念,所以召你回来。”诸葛亮说:“这并不是陛下的本意,定是奸人造谣,说臣的坏话。”后主一时无话可对,诸葛亮又说:“内有奸人,臣怎能在外讨贼呢?”后主这才承认错误说:“我错听了宦官的传言,召回丞相,后悔莫及。”诸葛亮一查,才知是苟安散布谣言,派人去捉时,苟安早已投魏国去了。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要完成伐魏的大业,只有第四次形势最好,却被一个反间计给断送了。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感叹诸葛亮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不惧虎豹,却未必不惧蝼蚁蜂虿,反间计虽小,其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姜维不负诸葛亮的厚爱和重托,含辛茹苦,进攻中原,但他四次进攻中原,其中就有两次毁于反间计,失去了绝好的时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姜维出征,真可谓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在后主准他出征伐魏后,有的将领就曾对姜维说:“曹魏立国久了,很难动摇,我国国土小、财力薄,进攻难保必胜,还是严守疆界,保全军力的好。”姜维叹道:“诸葛丞相早知三分天下,但他还是六出祁山,进取中原。我受了丞相的遗命,只能继承丞相的大业,尽忠报国,死生成败,都顾不得了。”

姜维出征,正遇魏国名将邓艾,二人交手,姜维败多胜少,多次退守,但不久又整顿势力重新进攻。好不容易以斗阵法取胜,大败邓艾,邓艾险些丧生,幸亏司马望引军救援,邓艾才得以退回寨中,保全了性命。但姜维连日围寨,邓艾心中烦闷,觉得如此下去,必被姜维生擒,就向众将问计。司马望说:“近日蜀国的后王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又日夜沉溺于酒色享乐之中,不明事理,如果能施以反间计,必可成功。”邓艾问众谋士说:“谁可入蜀交通黄皓?”言未毕,一人应声愿往,此人是襄阳人党均。邓艾十分高兴,就派党均带了许多财物,迅速来到成都。

党均到了成都,到处散布流言,说姜维对后主不满,早晚要投降魏国,并用重金贿赂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多多设法。不久,成都城里众口一词,都说姜维要投魏国,再加上黄皓的旁敲侧击,后主便命人速召姜维回军。

姜维撤围,回到成都,见了后主,其情形如当年诸葛亮被召回时一样。姜维责备后主,后主无言以对,只是对姜维说:“我不怀疑你,你暂且回汉中去,等到魏国内部发生了变乱,你再伐魏吧。”姜维听了,只好叹息而出。

果然,魏国的内乱真的到来了。司马昭大权在握,借口魏王曹髦不尊臣子,发动叛乱,杀了魏主及一些大臣,立曹虽为新君。姜维高兴地说:“魏国内乱,人心未定,正是伐魏的好时机。”他来到成都,奏准了后主,准备出兵,临别之时,姜维又对后主说:“这次出兵,一定要立了功回来。请陛下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免得我有后顾之忧。”当时,黄皓正在旁边,姜维拿眼瞅他,把他吓得直往后主的背后钻。姜维这次出兵,果然顺利,杀得邓艾应接不迭,连连败退,不仅损兵折将,差点儿自己的命也丢了,后来退据寨中防守,被姜维紧紧围住。

邓艾苦守半月,眼见不能支持,就又想起上次施反间计的党均来。邓艾把党均叫来,让他多带财宝,再去贿赂黄皓。党均星夜来到成都,求见黄皓,黄皓见了许多财宝,已有五分高兴,便对党均说:“你家邓将军又被姜维围住了吗?”党均却不慌不忙地说:“被围了,邓将军准备退守渭水。听说姜维扬言,说公公在朝内专权,等他取了祁山,立了大功,便来整肃朝廷。上次多亏公公帮忙,所以邓将军怕公公有危险,所以差我前来报信。”

黄皓一听,慌了手脚,不用党均散布流言,他自己忙着逢人便说姜维怨恨后主,要投魏国去了,没出三天,流言就满布成都了。这时,黄皓忙来奏知后主,后主不思前次教训,竟又同意了黄皓的建议,连下三道诏旨,派人星夜送往祁山,要姜维火速班师。姜维直到接到了第三道诏旨,才长叹一声,退兵而去。邓艾的军马十分疲惫,也不敢追击。

姜维在汉中歇了人马,自己跟使者回到成都,后主却一连十余日不上朝。大夫郤正遇到姜维,便把黄皓造谣的事全说了。姜维心头火起,直闯入宫中,见后主正在开怀畅饮,黄皓在一旁斟酒。黄皓一见姜维来了,惊叫一声,吓得往山洞跑去。等姜维责问后主,后主却一点儿理由也说不出。姜维要杀黄皓,后主反而请求姜维饶恕了他。见此情景,姜维只好长叹一声,出宫而去。后来,姜维听了郤正的建议,前往沓中屯田,一则可以积储军粮,二则可以掌握军权,三则可以不怕暗算。姜维由围困敌人而至遭谗避祸,反间计效验之神,也真令人惊叹了。

【评议】

在整部《三国演义》的种种计策之中,利用人际关系而设的计谋,恐怕首数反间计,次为诈降计。即使放在所有的计谋之中,反间计也应算首屈一指的。反间计的第一个特点是防不胜防,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辨是非,屡中反间计倒也罢了,曹操倒是一位专用计害人的主儿吧,可他居然也中了反间计,这说明此计对任何人都适用,只要用得恰当。反间计的第二个特点是效用极大,一旦成功,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成败,乃至整个国家的存亡。第三个特点是“成本低”,反间计基本上是利用人们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思想行为,一般不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即使失败,也无太大的损害。

反间计何以能屡屡成功呢?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计谋利用了人类的重要本性之一—猜疑。猜疑是一种情感与理智混合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人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或者是宁愿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人又总是常常处于这种心态之中,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能例外。所以,这种建立在人的深层心理之上的计策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不过,说了这么多智谋计策,想想也令人困惑,传统修身做人的理论教人诚实,而传统建功立业的方法却又教人智计,到底该怎样才对呢?二者是相容的呢,还是相悖的呢?是做一个诚实的谦谦君子好呢,还是做一个功业卓著的人好呢?其实,历史和现实都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