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8041900000073

第73章 书生与政治·卖刀买犊

【引言】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多的,是霸道而非王道。实际上,霸道在中国的政治史上一直是占着主要的地位的。然而,人们所真正崇尚和渴望的,还是实行仁义之道或王道。

【事典】

龚遂,字少卿,山阳人,以通经为官,曾事奉昌邑王刘贺,为郎中令。遂为人忠厚,性刚毅,能识大体,非常崇尚儒家的治国之道。昭帝末年,因刘贺之事,遭受冤屈,被处以髡刑,罚为城旦(白天筑城,晚上守城的一种苦役)。

昭帝十八岁举行冠礼,朝政由霍光秉公主持,还算平静,但昭帝于二十一岁病死,并无子嗣。广陵王是昭帝的哥哥,霍光不愿立他为君,大面上的理由是因为武帝没有看中他,且不是昭帝的下一辈,实际上恐怕考虑到广陵王年纪已大,立为皇帝后无法驾驭,决定立武帝的李夫人之孙昌邑王刘贺为皇帝。

刘贺是个纵情声色、荒淫无度的人,专好游猎,半日能骑马奔驰三百里。一日,刘贺看见面前有一只白犬,项下似人,股中无尾,而左右的人却偏偏并未看见。龚遂劝谏说:“这是暗示左右的人如犬戴冠,如不悔悟,恐要亡国了。”不久,刘贺又独见一大白熊入宫,龚遂又说:“野兽入宫如入无人之境,是说宫室要空了,这是凶兆。”未几又见血染席中,龚遂哭道:“血为阴象,阴象上升,宫室要空了。”等长安使臣到来,刘贺半夜得书,才看到数行,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帮狐朋狗友都来趋奉。第二天,刘贺启程,独自一人策马跑在前面,沿途搜掠妇女,无恶不作。

刘贺即位以后,十分荒唐,毫无人君的样子,朝野上下深以为忧。霍光受群臣委托又联络杨敞等人,在朝会上忽然发难,借上官皇后的名义,历数刘贺罪状,把刘贺削去王号,另给食邑两千户,仍使居昌邑。只是刘贺的那帮帮闲小丑二百多人,全被绑赴市曹斩首。

宣帝即位不久,勃海一带的郡县闹饥荒,盗贼蜂起,朝中官员不能制止。丞相、御史向宣帝极力推荐龚遂。宣帝当即召龚遂入见。

当时,龚遂已届七十,体态龙钟,身材短小,宣帝一见,感到十分失望,但已经召至,不得已开口问道:“勃海荒乱,朕甚忧虑,君将如何平息勃海盗贼?”龚遂道:“勃海僻远,未服圣化,百姓为饥寒所迫,又无良吏抚慰,不得已流为盗贼。今陛下俯问臣下,是想让臣前往围剿呢,还是前往安抚?”宣帝道:“朕今选用贤良,欲使往抚百姓。”龚遂听后,说:“臣闻治乱民如理乱绳,不应过急,须慢慢地理,方可理平。陛下既有意使臣往抚百姓,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限制臣下,使臣做主,事方有成。”

宣帝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并赐龚遂黄金百斤,拜其为勃海太守,令往安民。遂拜谢出宫,立即收拾行装,择日起程。一入勃海地界,龚遂就立即传檄所属县,解散以往过多的捕吏,所有持农具、田器的人,都是良民,不要过问;凡是手持兵械者,方是盗贼,立拿问罪。檄文一下,全郡皆知。盗贼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解散,很多人都去从事生产了。

龚遂的单车到各县府,就马上下令开仓赈民,并将旧有官吏,去暴存良,派他们前往郡属各县,安抚百姓。龚遂的治理措施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极大的拥护,他们皆望安土乐业,不愿以身试法。郡中盗贼渐趋平息。

勃海之地的风俗,历来崇尚奢侈,专好商贸,不务田作。龚遂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促使世风改变,努力劝民务农植桑,令每人种一棵树、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勃海的风俗,常有百姓身佩刀剑,龚遂便劝其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还安抚道:“你等都是良民,为何带刀佩剑呢?”在龚遂的劝导下,百姓都安心农桑,不过三四年,狱讼止息,郡内平静,勃海地区得到了彻底的治理。

宣帝十分赞赏龚遂的政绩,就遣使将他召回,另委重任。

【评议】

上面所讲的就是历史上广为传颂的龚遂教民“卖刀买犊”的故事。《汉书?龚遂传》上说:“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龚遂作为汉代循吏的典型而名垂青史。在治国治民方面,实行仁义之道和实行权谋法术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有时实行权谋法术也能达到目的,甚至比实行仁义之道见效还要快。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许多统治者舍仁政而取霸道,其结果自然是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