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8041900000093

第93章 书生与政治·仁术之谋

【引言】

从狭义的角度讲,仁与谋应该是无缘的,但既然要经世济时,就必然要有一定的方法,其实,方法就是谋略,因此,从这一角度讲,仁与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儒家智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仁术,仁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仁术的核心当然在于以仁治国治民,但如何才能实现治国治民呢?法家和兵家用强力来压服人心,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儒家则主张用个人的人格修养来影响别人,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通过改变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改变整个社会。二者的出发点和走向都恰恰相反。这样,儒家就把个人的修养看成是实现王道理想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在“修、齐、治、平”四项当中,“修”是放在第一位的。以修身为中心,逐渐向更大的社会范围衍射,从理论上讲,衍射的幅度—也就是一个人所取得的现实功业的大小—完全是由个人的修养水平所决定的。在这里,儒家为人描绘了一幅无比诱人的蓝图:没有等级的差别,没有门第的限制,没有权力的干扰,总之,一切外在的束缚统统被取消了,只有人的内在世界才是真实的,只要肯加强自己的修养,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的确,儒家学说为人的发展在理论上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这就是儒家智谋作为一种无与伦比的大智谋为中华民族所钟爱的内在原因。

【事典】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时期的三个开国君主中,刘备是最不容易的。他以一个织席贩履之徒最终成为蜀国的开国君主,其间经历的磨难是可以想象得出来的。刘备之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策略便是“忍”。俗话说:“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由此也可见刘备忍术之深。刘备自己也说过:“操以急,吾以缓;操以谲,吾以仁;操以刑,吾以德。”其实,不是刘备不愿意实行曹操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曹操那样的条件。

刘备所忍所哭之处甚多,下面仅举一例。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重病去世,朝廷下诏书,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刘璋性格软弱,没有主见。驻守在巴西地区的张鲁不肯顺从刘璋,刘璋就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从此与张鲁结下仇恨。刘璋几次派人攻打张鲁,都被打败。刘璋内部又发生兵变,时局很难维持。当时曹操正征伐荆州,平定汉中,刘璋就想借助曹操讨伐张鲁。

一天,刘璋得到消息,说张鲁领兵准备夺取西川。刘璋心中忧虑,召集众谋臣商量对策。忽然有一人自荐说:“主公放心,我有办法去求见曹操,请曹操出兵对付张鲁,定叫张鲁不敢正眼来看西川。”说话的人原来是益州别驾张松。于是刘璋派张松为大使,带上金银珠宝、锦缎丝绸等贡物,去觐见曹操。张松别有打算,就私下又画了一张西川地理图,藏在身上,便带着随从赴许都。

张松到许都后,每天都到相府求见曹操,但直到三天才被召见,到了堂上,张松拜见曹操。曹操问:“刘璋为何好几年不来进贡?”张松说:“路途艰险,贼寇猖狂,无法前来。”曹操训斥说:“我已扫清中原,还有什么盗贼?”张松说:“还有孙权、张鲁、刘备,每人都带兵十多万人,怎么能说已太平了呢?”曹操见张松长得尖头猴脑,身短五尺,本来就不喜,再听到他那冲撞的话语,很是生气,一挥衣袖起身就进了后堂。左右的人责备张松说:“你是使者,言语不恭,惹丞相生气,幸亏丞相看你远道而来,不给你加罪。还不赶快回去!”

张松正要走,后堂出来一人传曹操的话,让张松第二天去西教场点军,见识见识曹兵的军容风貌。第二天,张松来到西教场。曹操点雄兵五万,布置在教场中。果然衣袍斑斓,盔甲闪光,旌旗飘扬。过了一会儿,曹操指着四面八方的队伍问张松:“你们西川有这样的军队吗?”张松说:“我蜀军中没有这样的兵和武器,但讲究仁义道德。”曹操一听变了脸色。曹操对着张松说:“我视天下无能的人如同草芥一样,我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懂吗?”张松用轻蔑的口气回答说:“我一向知道丞相的军队所到之处,攻必克,战必胜。过去你们在赤壁遇到周郎,华容道与关羽相逢,在潼关割须丢袍,渭水夺船避箭……这都是无敌于天下啊!”

这都是曹操一生中最不得意的事,曹操听了大怒道:“你竟敢揭我的短处!”命令手下人用棍棒把张松打了出去。张松回到旅馆,当晚就收拾行装准备回西川。一路上张松想:“我本来想把西川州郡献给曹操,谁料想他如此藐视我。我来时向刘璋夸过口,现在一事无成,回去岂不被人笑话。听说荆州刘备待人仁义,不如去那里看看这人会怎样待我。”于是朝荆州方向走去。

张松风尘仆仆,一路不停来到郢州地界边。就见前面奔来一队人马,为首一员大将,勒住马问张松:“你莫非就是张别驾?”张松答:“正是。”那人赶紧下马说:“赵云我等候半天了。”张松说:“莫非你就是赵子龙?”赵云答:“是啊,我奉主公的命令,前来迎接。”赵云将张松领到事先安排好的客店,酒筵招待,当晚住下。张松暗自欢喜:“人们都说刘备宽厚仁义,果然不假,我这趟也许不会白来!”

第二天早上,赵云陪同张松继续前进,上马行进刚有四五里路程,只见来了一队人马。原来是刘备带着诸葛亮等亲自前来迎接张松,这使张松受宠若惊。刘备远远地就下马等候,张松急忙下马拜见。刘备说:“久闻大名,无法相见。听说您路过我处,如不嫌弃,请到荒州暂歇,叙叙仰慕之情,我会感到荣幸的。”

张松听了这番话,非常高兴,就随刘备进了荆州城。刘备设宴招待张松。宴席间张松问:“皇叔占守荆州,还有几个郡?”诸葛亮说:“荆州也是借东吴的,以往人家催讨归还,只因现在我主公已是东吴女婿,所以才在此安身。”张松说:“东吴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国富民强,难道还不知足吗?”刘备说:“我才疏力薄,岂敢奢望。”张松说:“您是汉室宗族,仁义四海皆知。别说占据州郡,即便代替皇帝治国也非过分。”刘备说:“您太过奖了,我怎么敢当啊!”宴席间谈话气氛热闹,各抒己见。但刘备却一直不提西川的事情。就这样一连留张松住了三天,每天宴请一番,也并无人提西川的问题。

三天之后,张松准备起程回蜀,向刘备告辞。刘备在十里长亭又设宴送行。刘备举起酒杯敬张松,说道:“承蒙您不把我看做外人,畅谈了三天;今天离别,不知什么时候再能听到您的教诲啊!”说罢,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张松感动万分,对刘备说:“您如此宽宏仁义,我本来有一个想法,是准备献给曹操的,但他倨傲无礼,我才没有献出。您如此以德待人,鄙人也应该知恩图报。我看荆州,东面有孙权,北面有曹操,不是久居之地啊!”刘备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别的安身之处啊。”张松说:“益州是个险要的地方,土地辽阔,国富民强,智谋之士,很久就仰慕皇叔的为人。假若您带领荆州军民,长驱直入西边,那么您就可以大业告成、重兴汉室了。”

刘备当然要谦让一番,“三让徐州”式的谦逊是他的老习惯,他说:“我怎么敢这么做呢?刘璋也是帝王宗室,给予蜀地恩惠已经很久了。别人怎么可能动摇他呢?”张松说:“我并非卖主求荣。今天遇到您这样英明的人,我不得不说肺腑之言。刘璋虽拥有益州这方土地,但他禀性懦弱,不能任人唯贤,加上张鲁在北面,时刻梦想侵犯,所以益州人心离散,盼望能有开明的主公。我这次出行,本想专为曹操贡献计谋,谁知这贼傲慢奸诈,怠慢贤士,所以我特意来拜见明公。明公可先取西川作为基地,然后北伐汉中,收复中原,重振天朝,青史留名,天大的功绩啊!如果您果真有意夺取西川,我张松愿尽犬马之劳,不知您的意向如何?”

刘备知道谦让得还是不够,就说:“我感谢您对我的厚爱。但刘璋与我同一宗室,假若攻打他,恐怕天下人都要唾骂我啊!”张松说:“大丈夫在世,应首先考虑建功立业之大事,你若不取,必为他人所夺,后悔就晚了。”刘备说:“我听说蜀道艰险,车不易过,马不易行,虽想夺取,却没有良策啊!”张松从袖中取出地图,递给刘备说:“我感谢明公对我的盛情,决定献上此图。只要看这图,便知道蜀地的道路了。”刘备和诸葛亮展开地图粗略一看,上面详细写着行程路线,标明险要的山川狭谷,还有重要官府、仓库钱粮,写得清楚明白。刘备见时机已到,不能再谦让了,就连连作谢说:“青山绿水,长存不老。来日事成,定将厚报。”张松说:“我遇到明主,愿意尽情出力帮助,哪里希望什么报答啊!”说完就告别起程了。诸葛亮又让赵云等人护送几十里后才返回。

刘备按照张松提供的情况和内应,顺利地占据了益州,从此才算真正地站稳了脚跟。刘备建国称帝,皆由此而来了。

纵观刘备对待张松的态度,可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行动过程,谋划在先,忍发有时,张松虽是一代才子,为刘备所用,也就在所必然了。

忍之道可以使人立国,其为用亦大矣。

【评议】

“忍”与“慈”相连,称为“慈忍”,是仁术之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忍,指的不是残忍,而是忍耐。但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耐,它是人在处于劣势或不得意的时候为了将来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但这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策略,而是在洞察了一切世事变化的规律以后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情志。这种忍不仅包括忍受逆境、苦难和屈辱,还包括“乐之忍”、“富之忍”、“权之忍”、“安之忍”、“快之忍”,等等。总之,它是一种修养之忍,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智谋,是圆融无害、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同时,它也是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的经世济时的智慧。当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忍”与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