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8042100000011

第11章 开国与固权·循序渐进的为臣之道

【引言】

为臣之道有多种多样,既要有一定的原则,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确定自己的方式方法,有的急,有的缓,有的刚,有的柔,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一般说来,循序渐进的方法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事典】

刘大夏是明朝弘治年间的人,为人正直敢言,为官清正廉明,孝宗期间任两广总督,因治河有功,政绩卓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当时因政务紧急,皇帝急诏他赴京上任。但刘大夏迟迟不到任,孝宗就又几次派人前去催唤,他才来到。进京之后,刘大夏并不立即上朝,却托病在家休养,并屡次上疏要辞掉尚书一职。孝宗心中略感不快,觉得他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又不知其中缘故,便宣召他入见。

一见到刘大夏,孝宗就责备他说:“朕授你兵部一职,是对卿的信任,你为何拖延不来上任?”刘大夏叩首道:“臣年已老迈,且疾病缠身,恐实难当此重任。”孝宗见他紧皱双眉不说话,知道他肯定有未尽之言,就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刘大夏说:“臣以为如今天下,已是民穷财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社稷危难,甚至天下大乱。何况兵部职掌国家要权,倘有半点疏忽,就会突发难以预料之事,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老臣思虑再三,恐力不胜任,所以迟迟未敢赴任,只是想让陛下再选择合适的人选,承担此重任。”

孝宗听后,觉得他言过其实,便不解地问:“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征敛有常制,赋税有常,民生有保障,且连年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未闻民穷财尽之事,卿今日何故出此危言?”刘大夏见皇帝询问实情,正好趁此机会陈述自己在外看到的实际情形,只有引起皇帝的充分重视,才能进一步革除征收税制上的弊端,也才能推行兵制改革。他就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居深宫之中,耳闻多是阿谀逢迎之辞,对民间的实情恐难了解。陛下以为征收有常,其实并无常制。臣在两广任职多年,所见所闻,颇有领略,从广西征取铎木,广东征取香药,每年仅此两项就耗费数以万计,其他更可想而知了。”

孝宗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太过分的地方,又问:“如今兵士境况如何?士气怎样?”刘大夏说:“士兵的生活与百姓一样穷乏,士气也普遍低落。”孝宗还对此迷惑不解,他奇怪地问:“兵士驻扎有日粮饷,出征有月粮饷,怎么还至于穷苦?”大夏回答说:“您是按时按量给士兵分发了粮饷,但将帅侵吞克扣,数目达一半之多,哪能不穷!”孝宗这才恍然大悟,不觉叹息道:“朕在位十几年了,尚不知天下军民贫困至此,真是枉为万民之主啊!”于是,立即下诏禁止各地过分供献,同时整饬军纪,严惩了有关的长官,煞住了长官私扣粮饷的恶劣风气。

刘大夏见皇帝已经了解了事情,为自己上任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才走马上任,接过兵部尚书的大印。从此,孝宗皇帝更加亲信刘大夏了,只要遇到难以决断的事,必召他前来询问,常常言听计从。

过了一年,遇到京师大旱,刘大夏借机再次上疏孝宗,称兵政的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乞求退休还乡。明孝宗知道他又有什么新的花样,当然不准,让他详细开列所应革除的弊端。于是,刘大夏把兵政十害逐条列出呈上,孝宗看完奏疏,觉得切中要害,便赞许地采纳了。

孝宗越来越器重刘大夏,经常单独召见他,把他当做了知己朋友,两人经常像一对老朋友一样促膝而谈。一次,孝宗诚心诚意地问刘大夏:“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朕又怎样做才能如古代帝王一样呢?”刘大夏也诚恳地回答说:“想学习古代的帝王并不是太难,要注意的问题是,求治不宜过急,过急了就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乱。凡任用官员和施行政事,可以召见内阁官员及执政大臣当面商议,与他们诚心诚意地交换意见,在听取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后,再去施行新的政策和法令也不迟。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也可以赢得众人之心,求得顺理以达到天下太平。”

孝宗听完了觉得受益匪浅,在刘大夏的辅佐下,孝宗虽然没有成为古代传说中的圣明的帝王,也还算是一个不太坏的皇帝。

【评议】

刘大夏的为臣之道可谓是循序渐进的,他先是引起孝宗的注意,然后取得孝宗的信任,再逐渐提出对策,可以说按部就班地进行。他不仅自己实行这样的策略,对孝宗的要求也是“求治不宜过急,过急了就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乱”。应该说,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不仅是为臣之道,并且还是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