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据说,贪婪是人的本性。考之史实,确是如此。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是“贪官如韭,割而复发”。但像和珅这样的贪官,倒也并不多见。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和珅如此贪之有道,却被嘉庆皇帝轻而易举地除掉,倒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事。
【事典】
和珅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与一般贪污犯不同的是,他不仅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着财权,还掌握着相当的军权和人事权。由于其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关系网。处理这样的人,必须慎重,而且必须具有高妙的手腕。稍有不慎,就会引来不测。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元旦,太和殿举行了授受大典,清高宗亲将皇帝宝玺授予其子颗琰。颗琰正式即位为帝,是为仁宗,尊高宗为太上皇帝。但高宗归政以后,仍以太上皇名义训政,处理朝廷大事,仍是实际的当权者,且其经常御殿受百官朝贺或赐宴,仁宗完全处于陪侍地位。后来高宗崩,仁宗亲政,仅仅在四天之后,他便下令将专权达二十余年的军机大臣和珅逮捕入狱,在不动声色中将其除掉。
和珅,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先是当校尉,后因聪明敏捷,仪表俊伟,记忆力强,办事精明干练,深受清高宗乾隆帝的青睐。因此,他的官位越做越大,朝廷上的兼职越来越多。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的二十四年间,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京师步军统领、军机大臣等职。他还因长子丰绅殷德娶了高宗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而成为皇亲国戚。这样,和珅在乾隆一朝,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然而,和珅不是一个正直的官吏,他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独断专行,行事飞扬跋扈。他曾行文各省,要求凡有奏折,先将副本呈交军机处,由其过目批示后然后再奏闻皇上。他还遍置私党,对于不附于自己的人,就在乾隆帝面前进谗言,加以陷害。
和珅是清代中叶贪黩之风的总根子。当时,朝廷内外文臣武将侵亏公款,聚敛行贿,蔚为风气,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之多,追根溯源,都以和珅为后台。仁宗嘉庆初年,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将帅虚报战功,冒领粮饷,也是以和珅为后台的。和珅自己当然更是竭力聚敛,当政二十余年,搜刮的财富总价值可达亿两白银。
和珅处处老谋深算,仁宗当皇子时,被高宗选为储君,和珅事先密知此事,在定储位诏书发布的前一天,送给仁宗一柄如意,其意暗示他的继位完全是自己拥戴的结果。和珅想以此邀功,继续在下一个皇帝那里得到宠信。这种做法使仁宗极为恼火。
在高宗以太上皇的身份训政的时候,和珅实际上成为决定乾隆意旨的人,专擅更甚,满朝文臣武将侧目而视,甚至连皇帝都不得不畏惧几分。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春天,仁宗发布上谕,决定在冬季举行大阅典礼。然而,和珅代高宗下了一个相反的谕旨,说:“现在川东的教匪虽将剿除,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不宜大阅。”这样一来就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印象:皇帝决定的事,太上皇可以轻意否决,而太上皇所作的决定,皇帝不能改变。谁都知道,太上皇的决定多半是和珅怂恿的结果。
还有,一次宴席上,和珅奏请高宗减掉太仆的马匹,这实际上会影响到皇帝的乘骑,因此仁宗很不高兴,自言自语地说:“从此不能再乘马矣。”
仁宗有事要奏报太上皇,也须由和珅代转,这样两人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但是,仁宗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尽管他对和珅的行为十分不满,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任和珅所为而从不加干涉,甚至总是故意显示出对和珅十分尊重的样子。如果碰到和珅以政令奏请皇旨,总是说:“惟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所以,当时人均称赞仁宗说:“自即位以来,知和珅之必欲谋害,凡于政令,惟尔是听,以示亲信之意,俾不生疑惧,此智也。”
仁宗这样做,一方面麻痹了和珅,又瞒过了太上皇高宗,博得了仁、孝两全的美名。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清高宗乾隆帝病逝,仁宗亲政。初四日,他命令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擅自出入,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和珅的自由,也就等于剥夺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之职。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谕旨,暗示由于内外文武大臣通同为弊,在剿办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丧师辱国,有的大臣视朝廷法律犹同儿戏,长此以往,国体何存?威信何在?且查历年兵部,国家坐耗巨饷,非养兵也,乃为权臣谋耳,希望各部院大臣要着实下力查办。此旨一下,给事中王念孙等人心领神会,明白皇帝要惩治和珅,立即纷纷上疏弹劾和珅。于是,清仁宗下令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并宣布他的二十大罪状。
逮捕和珅,从他的家里搜出了大量钱财珠宝,其数量之大,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是当时清廷数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由于和珅罪行重大,仁宗起初要将其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加之大臣董诰、刘墉等人的劝阻,最后决定赐令狱中自尽,并将没收的和珅家产赐给宗室,故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被处决后,其党羽和一些亲近的官员皆惴惴不安,害怕受到连累。有的朝廷大臣也上疏主张追究余党。为了安定人心,仁宗发布上谕说,和珅专擅蒙蔽,罪在和珅一人,其余一时失足者,只要痛改前非,既往不咎。此谕一下,人心大定。
【评议】
在中国历史上,铲除和珅虽然没有经过什么惊心动魄的大的斗争,但其间也存在着相当的风险。当时,全国各地烽烟遍起,由于和珅的长期经营,其党羽遍布朝野,如果处理不妥,就会出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局面。一旦如此,朝廷将会几面树敌,虽不至于有多大的危险,起码也要多费手脚。而仁宗计划若定,在不动声色中举重若轻地除掉了和珅,实属不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