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深谋远虑,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智慧境界。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深谋远虑的人并不多,倒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的鼠目寸光之人比比皆是。何以会如此?这恐怕是人性使然。人们极容易因为眼前的一点儿蝇头小利而丧失对未来危险的警惕,沉溺于暂时得到的小恩小惠而忘记了将会由此引发的灭顶之灾。鉴于这一点儿,古人早就做出了经典性的总结,那就是“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在春秋战国群雄逐鹿、战乱频仍的时期,这类例子是非常多的。有些十分隐晦巧妙,有些则十分直露俗浅,著名的“宫之奇谏假道”的故事就属于后者。
【事典】
公远前655年,晋献公为了向北扩展土地,就让大夫荀息带上厚礼,去北边的近邻虞国去见虞公。答应送虞公一匹极其难得的千里马,还有一只极其名贵的玉璧,条件是借一条行军的道路。荀息对虞公说:“虢国(又名北虢,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三门峡附近)总爱跟我们闹别扭,希望能借贵国一条路,我们开过大军去教训教训他们。”这在当时看来是不情之请,对虞国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让别国军队通过自己的国家无异于开门揖盗、引狼入室。况且虞国又是小国,军事力量比晋国弱得多,谨慎自保尚应不暇,哪敢再有丝亳的懈怠疏忽。但虞公实在太爱这两件宝贝了,一边玩着玉璧,一边看着马说:“可以借,可以借。”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一个很有见识、很有胆略的人。他一听虞公答应借道,十分惊慌,赶紧跑去对虞公说:“这万万不可以,虞国和虢国是近邻,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俗语说得好,‘唇亡齿寒’,我们两个小国原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万一虢国被晋国吞掉了,虞国也是无法独存的。”
谁知虞公财迷心窍,居然能编出一番道理来。他对宫之奇说:“晋国给咱们送来了这两件无价之宝,那是看得起咱们,想跟咱们结交,难道连借一条道都不肯?况且晋国比虢国强大得多,如果能攀上晋国这么个朋友,失掉虢国又有什么可惜呢?”宫之奇听后觉得虞公越加糊涂,还想诤谏,但被好友百里奚拉住了。
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出身穷苦,后来撇下妻子儿女出来寻求出路。多年未尝夙愿,后被蹇叔介绍给宫之奇,又由宫之奇推荐给虞公做大夫。百里奚为人精明,他见虞公正像当年蹇叔说过的一样,爱占小便宜,不可理喻,就拉住宫之奇不让他再谏。宫之奇出来后埋怨百里奚说:“你不劝虞公倒也罢了,为什么反要阻止我呢?”百里奚道:“跟糊涂的人说正经道理就好像把明珠扔到路上一样。虞公既如此,就随他去吧,我们跟着他也就是了。”宫之奇可没有百里奚那么忠心,他知道虞国要亡,就带着家小逃往他方避难去了。
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带兵灭了虢国。回来的路上,大军就住在虞国的都城里。夜里,虞公还在睡梦当中,就做了晋军的俘虏。就这样,晋国不费吹灰之力就顺手把虞国灭了。千里马和玉璧当然也完璧归赵,又回到晋献公的手中。
晋献公对虞公说:“我是不能白借你的道的,不过你虞国的道不值这匹千里马和这块玉璧。我就另送你一些东西吧!”献公送了一所房子给虞公居住,又另外送了一部车马和玉璧给虞公玩。
虞公觉得委屈,埋怨百里奚说:“当初你为什么不阻拦我呢?”百里奚直率地说:“您连宫之奇大夫的话都不听,难道会听我的话吗?我当初不说什么,就是为了今天能跟着您,好让您知道我对您的忠诚。”
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虞公的昏庸让人觉得难以置信。但无独有偶,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隔三百多年,楚怀王犯了跟虞公一模一样的错误。这次错误虽未使楚国彻底灭亡,也是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了。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同盟,声势很大,这使秦王很着急。秦惠文王本打算去攻打齐国,这么一来就无法得逞。苏秦死后,“合纵”的局势并未完全改观,要想实行张仪的“连横”策略,就非把齐、楚联盟拆开不可。于是,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
张仪十分精明,更兼巧舌如簧。他先找到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送了很多礼物,许了很多诺言,然后去见楚怀王,表示秦王愿同楚王交好。楚王直言不讳地说:“秦王总是向别人索取土地,不给就打,怎么交好呢?”张仪说:“现在天下就剩下了七个国家,其中又数齐、秦、楚最为强大。如果秦、齐联盟,齐国就比楚国强大;如果秦、楚联盟,楚国就比齐国强大。这就看您选择哪一种了。现在秦王愿同楚王交好,但大王却与齐王联盟。如果大王愿同齐国绝交,秦王不仅愿同楚王永远和好,还愿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您何乐而不为呢?”
楚王是个贪图小利而又刚愎自用的糊涂小人,一听说能得到商于之地六百里,就有些动心。他很高兴地说:“如果能得到秦国的信任,削弱齐国的力量,更能得到六百里的土地,我当然愿同齐国绝交。”大臣们见风使舵,都纷纷拜贺,唯有客卿陈轸反对说:“齐、楚联盟,才使得秦国不敢攻打齐国或是楚国。秦国愿送六百里土地给楚国,目的就是要拆散齐、楚之盟。如果同齐国断了交,而张仪又失了信义,不肯交出土地,那该怎么办?到那时,如果齐国和秦国再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楚国不是要灭亡了吗?大王不如先派人向秦国接收商于之地,然后再去同齐国绝交,方为万全之策。”三闾大夫屈原直截了当地斥责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劝楚怀王万不可信张仪的谎言。只有靳尚已被张仪收买,主张接受张仪的意见。楚怀王听信了张仪和靳尚的话,一边派人去同齐国绝交,一边派逢侯丑跟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工于心计,一路上非常主动,同逢侯丑打得火热,使他不起疑心。等到了咸阳城外,张仪装作喝醉了酒,从车上掉下来摔坏了腿,让手下人赶紧抬到城里去了。从此一连三月,逢侯丑怎样求见也见不到张仪。
逢侯丑无计可施,只得写信给秦王。秦王的态度倒还不坏,说是丞相应允的事他一定照办,但他不知楚国是否同齐国完全绝交,所以不能兑现张仪许下的诺言。逢侯丑无奈,只得把这些情况写信如实地报告了楚王。昏聩的楚王求地心切,居然派人去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十分恼怒,派人去同秦王联络,约定一起攻打楚国。
逢侯丑一直苦苦地守候在张仪的门前。张仪因朝中要事,不得不上朝,逢侯丑终于见到了张仪。张仪反而问道:“您为什么还在这里,难道还没得到那块土地吗?”逢侯丑说:“秦王要说等您病好了才能办,现在请您和我一起去见秦王,交割六百里的商于之地。”张仪假装吃惊地说:“为什么要见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六里土地送给楚国,不必告诉秦王。”逢侯丑此时才恍然大悟,责问张仪为什么耍赖。张仪说:“秦国的土地都是靠将士的鲜血一寸寸地争夺来的,岂可轻易送人。别说六百里,就是六十里也不行。我没有说过要把秦国的商于之地六百里割让给楚国。”
逢侯丑狼狈回家,把经过跟楚王一说。楚王既感羞辱又感气愤,立刻派屈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率十万大军征讨秦国,发誓抓到张仪要食肉寝皮,以解心头之恨。秦国听说楚国来犯,也发兵十万,派魏章为大将进行抵抗。秦军本来军容整齐,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又加上有齐国派兵策应,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楚国。楚军伤亡惨重。连大将屈、副将逢侯丑都阵亡了,只剩下三万人逃回楚国。韩、魏等国一见楚国失败,也趁机侵掠楚国的国境。楚王走投无路,只好让屈原去齐国赔罪,让陈轸去秦国求和,并愿意献上两座城池。
楚怀王仍不服气,他不思悔改,居然主动提出以黔中的土地来换张仪。秦国那些与张仪不睦的人就鼓动秦王答应,认为以一个人换大片土地是占了绝大的便宜。秦王尚在犹豫不决,倒是张仪主动要求去楚国。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扣押下来。楚怀王准备选个日子杀掉他祭祀祖宗。谁知张仪竟然买通狱卒,和靳尚取得了联系,并设法拉拢楚怀王的宠后郑袖,一起去迷惑怀王,劝他释放张仪。怀王心无主见,居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释放了张仪。就这样,张仪平安地回到了秦国。
后来,楚怀王终于死在秦国。
楚怀王的昏庸糊涂,视君国大事如儿戏的做法在历史上的确是少见的。如果这样的国家还不衰败,那实在是毫无道理了。不过,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方面也有许多高明而又成功的范例,“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浪避难,曾经受到郑国的冷遇。这次郑国又要同楚国结盟,晋文公十分生气。晋文公继位以后,凡是曾经厚待过他的国家,他都有所报答,凡是冷遇或是刁难迫害过他的国家,他也进行了报复。唯有郑国,尚未来得及。所以,晋文公约定秦穆公一起攻打郑国。
晋国的军队到了郑国,秦穆公也率领百里奚、孟明视等人从西侧包围郑国。郑国的军事力量本敌不上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怎能禁得起两家合围。郑文公惊慌失措,倒是大夫叔詹很镇静。叔詹推荐烛之武去做说客,想法劝退秦国人。如果秦兵退走,只剩下晋国人就好办多了。郑文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来了烛之武,没想到是个衰老的驼背老翁。烛之武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能为国家效力,如今已是风烛残年,能为国家做什么呢?”郑文公一听话里有话,就立即道歉说:“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我都没有听说,没能起用,实在是我的过失。希望您能宽宏大量,在国家危难的关头出一把力。如能保存郑国,您就立下了不世之功。”烛之武本来爱国,又见郑文公态度诚恳,就答应去试一试。
当天夜里,烛之武就让士兵把他放在筐里,用绳子吊出城外,径直往秦营走去,但秦人不准他见秦穆公。烛之武就在外面痛哭,哭声惊动了秦穆公。秦穆公就派人把他叫进来问一问。烛之武说:“我在这儿既为郑国哭泣,因为郑国就要灭亡了;同时也为秦国哭泣,因为秦国不久也要灭亡了。”秦穆公十分惊讶,就请烛之武详细谈一谈。
烛之武说:“秦、晋两个大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当然很快就要灭亡。可是,您想到没有,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离郑国差不多有一千里路,秦国怎样才能占有郑国呢?毫无疑问,郑国灭亡后,国土一定全部归晋国。您这不是做了‘亡郑倍邻’的傻事吗?现在秦国和晋国的国土差不多大小,力量也相差无几,一旦郑国被晋国吞并,晋国的势力可就比秦国强大多了。您如果回顾一下晋国对待秦国的态度,您就会看得更清楚。当初您送晋惠公回国做国君,又在荒年借粮食给他,真是有存亡续生之恩,可晋国每次都是以怨报德。再说,当年晋国灭虞的事您也记得,虞国帮助晋国灭了虢国,晋国不但不图报答,反顺手把虞国也灭了。现在您帮助晋国打郑国,如果晋国强大了,反过头来进攻秦国,您又怎么办泥?像您这么英明的人,我只要提一下就够了,用不着多费唇舌。”
烛之武的这番话使秦穆公听出一身冷汗,特别是“亡郑倍邻”的说法,更使秦穆公佩服。秦穆公越想越对。烛之武看到秦穆公已被说动,就接着说:“如果秦国能撤兵,郑国愿投降秦国,将来秦国有什么事要从这里经过,郑国一定尽力招待帮助。郑国就算做您在东道上的一个仓库或是基地,郑国愿给您当‘东道主’。”
秦穆公听后便下了决心,答应了烛之武的请求,并留下杞子、逄孙、杨孙三位副将带领两千人马帮郑国守城,自己率大军离开了郑国。就这样,通过艰苦的外交,郑国总算免除了这场灾难。
【评议】
中国的权谋之术是十分发达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在古代军事学方面出现了军事巨著《孙子兵法》等,就是《老子》一书,据说也可当做权谋之书来读,更不用说其他政治、历史著作里面融汇的一些权谋思想和权谋事例了。但是,权谋只是起一时的作用,并没有根本的、永久的效果。晋国虽然看准了虞公爱占小便宜的缺点诱其上钩,不费吹灰之力灭了虞国,但这并不能挽救自己最终被秦国吞灭的命运。郑国虽有烛之武洞悉世事、巧言善辩,也只能暂免于难,终不能持国久远。由此看来,权谋之术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能在具体的战术之中发挥作用。真正起根本决定作用的还是治国安邦的大道,即人心的向背。离开了这一点,越是机巧,越是奸诈,就越容易引起反感和敌视,那就是自取灭亡的败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