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范雎收买赵国官员,用各种方式制造假像,散布流言。没过几天,赵国朝野议论纷纷,说是廉颇年纪已大,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不敢同秦军作战,如果换上年少有力的赵括,那秦军不久就会垮下去。赵王本就不明事理,老觉得廉颇拖泥带水,坚守不战,实在太窝囊。这回听了议论,更是添气,立即派人前往催战。但廉颇并不为赵王所动,而是对赵王之命置之不理,继续坚守不攻。这使赵王非常恼怒,就立刻派人找到赵括,对他说:“你能否把长平的秦军打垮?”赵括十分轻率地说:“如果是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来了,我还得慎重地考虑考虑,而王龁是不在话下的。不是我说大话,若是秦国碰上我,就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败下去。”赵王一听,十分高兴,立刻派赵括前去接替廉颇,做赵军的主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派王龁越过韩国前去进攻赵国的阏与地区。赵王派赵奢带兵增援。赵奢并不急躁冒进,而是在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驻军近一月,做出畏葸不前的样子,并派间谍报告秦军,说赵军胆怯,不敢同秦军作战。秦军见赵军驻扎得很远,又不敢前来,就麻痹起来。赵奢利用这机会,进行了两天的急行军,悄悄地接近秦军,占领了有利地形。然后派大军突袭猛攻,打得秦军措手不及,大败亏输,使秦国遭受了少有的重大损失。
赵奢是一个老成持重、具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将军,但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位空谈家。赵括自幼聪明肯学,又热情好辩,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父子俩也经常辩论行军作战事宜。辩论时赵括口才便捷,又常常引经据典,赵奢往往不是他的对手。这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赵括虽无实际经验,却因学了些理论知识,就十分狂妄自大,经常自我吹嘘,简直认为自己就是举世无敌的将军。但赵括的父亲和母亲都十分清楚,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而已,并无真实本领。
此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死,赵括的母亲一听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帅,惊慌万分,立刻去见赵王。她哭着对赵王说:“赵奢临死的时候曾嘱咐我,千万不可让大王重用赵括。因为行军打仗是十分凶险的事,需要万分谨慎,可赵括每当谈起军事却显得十分轻率随意。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非遭失败不可。再说,赵括也不会得到士兵的拥戴,他的父亲每当受了大王的恩赐,从不拿回家去,总是全部转分给将士。一旦接受命令,就全心全意地为国工作,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正好相反,他做了将军,就盛气凌人,对大王的赏赐,他全都拿回家置办了房屋田产,对部下毫不关心。难道这样的人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还是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丞相蔺相如等人也极力反对,但赵王一意孤行,不肯收回成命。赵括的母亲见不可挽回,就对赵王说:“如果您一定要让赵括做主帅,将来他出了差错,请您不要怪罪我们全家全族,希望您能给我一张文书做证据,以免我们全家被杀。”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给她立了字据,保证赵括成功与否,均不会连累家人。赵括的母亲回到家里,知道赵括必败无疑,就分散了家财,遣散了众人。
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了廉颇,更换了一些主守的将领,统率了赵军。随后,他拆除了廉颇等人筑建的防御工事,做好部署,准备大举进攻秦军。秦国听到赵军果然中计,派赵括代替了廉颇,十分高兴,也立刻调整了部署,派白起为大将,代替王龁,改王龁为副将,并增派了大批援军。
冯亭等一些老成持重的将领看到赵括急于进军,忙来劝阻,并把廉颇的策略解释给他听,希望他能继续坚守。但赵括却说:“廉颇懂什么?我有四十万大军,声势浩大,士气正可用,遇见敌军,就要迎头痛击,不杀得秦国片甲不归,决不退兵!”
白起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深知用兵之道,他决定先给赵括点甜头,以诱其出兵。白起派出几支小股部队前去挑战,接连几次被打得大败。赵括十分得意,第二天就亲率大军追出城来。王龁反而被迫防守,赵军就把王龁围住,连攻了几天。
赵括正在得意的时候,忽听军士报道:“后路已被秦国的大军堵死。”接着又有一位将军来报:“西面已满布秦军,无法通行,只有东面尚未发现秦军。”这时,赵括已三面环敌,只有东面还是空隙,他只得率领赵军往东面的长平关撤退。刚跑了五里多地,斜刺里冲出一支秦军,带队的大将蒙鳌高喊:“赵括小儿,你已中了武安君的计了!”
赵括一听武安君白起的名字,立刻吓得晕头转向,没有主意,就在半道上就地扎寨。冯亭等老将劝说道:“现虽四面被围,但我军势力尚大,如能拼死突围,可望回到大营。如果就地扎寨,被秦军四面围住,那就一个也跑不掉了!”赵括不听,执意在中途扎寨。
白起一见赵括扎寨,立即抓住时机,四面围住,赵括即刻成了孤军。赵括守了四十六天,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军士杀人相食,已无法支撑下去。赵括只得选派军士冲击,但每次均被秦军的强弓硬弩射回,死伤惨重。赵括眼见无计,只得自率五千精兵硬冲。他自己骑一匹快马,正撞上了秦军大将王翦和蒙骜,吓得拨马旁逃,却掉入陷坑之中,当即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见主帅已死,失去了斗志,混战了一阵,也就全部缴械投降。
白起把投降的四十多万赵兵分成十队,每队均有秦国军队看守。当天晚上,白起让人分给赵兵牛肉和酒,犒赏他们,并告诉他们说:“老弱病残和愿意回家者明天即可离营,愿留在秦军中的人明天也可编入秦军队伍,发给兵器。”当夜,赵国降兵都安心地进入了梦乡。
白起对于上党地区投降赵国,深怀怒愤,他知道赵人不会真心降服,必欲除之而后安。他让秦军用白布包头,以示区别,然后分别突入赵国降兵的宿营地,把赵兵全都捆绑起来。白起早已让人挖好了许多大坑,然后把赵国降兵全部推入坑中,活活埋掉。一夜之间,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就这样被白起杀掉了。
白起只留下二百四十名赵兵,让他们跑回赵国,宣扬秦国的“威风”,赵国得到了这一消息,立刻就变成了一片哀号的海洋。赵国就这样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秦国在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以来第一次取得了极有成效的巨大胜利,从此在外交、军事等诸方面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可以说,就是这一条反间计,决定了赵国和秦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命运。计谋之重要,不能不令人咋舌。其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反间计,不仅由于恰好运用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还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巧妙之处,那就是通过让赵国改用幼稚轻率的主帅造成指挥失误来消灭赵国的大军。这种通过隐晦巧妙的更换来间接达到目的的方法,比普通的排除目标而直接达到目的的方法又高出了一个档次。
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这时,燕国的大军已攻入齐国五年了,只有莒邑和即墨这两座城尚未攻下。燕国的主帅乐毅就把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设置了郡县,归燕国管辖,慢慢地经营起来。但燕惠王从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不惯乐毅,继位后当然不喜欢他。即墨的守将田单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刻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攻入齐国已有五年,唯独两座城池不去攻克,原因就在于乐毅与新君有嫌隙,乐毅是想联络士兵,留在齐国,自立为王。”这一招果然有效,燕惠王立即下令换掉乐毅,让自己宠信的骑劫去当主帅。乐毅知道临阵换将,用意不善,恐遭杀身之祸,就跑到赵国去了。在那里他受到格外的尊重,被封为望诸君。骑劫比起乐毅来差得太远。田单一看计策成功,就先使人诈降稳住骑劫,然后夜间突出“火牛阵”大破燕军,再一鼓作气,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然后从莒邑迎回齐襄王,重入临淄,再振了齐国。
【评议】
猜疑、嫉妒与武断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类本性,反间计就是利用人类的这种本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设计这一计谋时,看准对象、抓住时机和讲究方法是成败的关键。例如长平之战中的反间计,对象是赵孝成王。如果这位赵王不是年轻气盛、刚愎自用,而是老成持重、善于纳谏,反间计是决不会奏效的。如果不是廉颇三年不出战,也无从抓住时机,找出把柄来散布流言。至于以骑劫来取代乐毅的反间计,最关键之处还不在燕惠王这一对象,而在于抓住了“乐毅要在齐国自立为王”这一历代君主最为忌讳的“谋反”事件,更兼新君乍立,不信乐毅。这一计策的成功是有很大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