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8042300000060

第60章 性格与命运·反间计与人性 (1)

【引言】

猜疑、嫉妒、武断恐怕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明智的人稍不注意都可能犯这种错误,何况历代君主多是昏庸暗昧之人呢?因此,古往今来的反间计均有很大的市场。

反间计是一种用谣言迷惑、假造情报等手段惑乱敌方以使其自毁长城的计谋。在中国军事斗争史上,反间计的使用有着极为成熟的先例。早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军事专著《孙子兵法》中,就有对反间计的论述,并对反间计有着很高的评价。这说明反间计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由于立国久远,争战不休,成为一个世界上权谋之术、智谋之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与之相比,恐怕只能望其项背了。不过,即使在智谋之术如此发达的国家中,只是具体运用一两条甚至一条计策就能决定整个战役乃至整个国家成败的智谋还是极其少见的,或许只有反间计才有这样的功效和先例。

【事典】

在以权谋、智谋著称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各色智谋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军事、外交、人事诸方面的权谋、智谋百科全书。但就是在这部对后世的文学、军事等方面发挥巨大影响的奇书中,或许只有一条计谋对后世的某个历史转折点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周瑜借曹操之手杀死蔡瑁、张允的反间计。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未成之际,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兵数十万,企图一举消灭孙权的东吴政权。曹操在破荆州后,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为曹操教练水军。曹操的军队本以陆军居多,一般不习水战,如果蔡瑁、张允练熟了水军,那么东吴的军事优势就完全失去了。东吴都督周瑜偷看了水军营寨后,见布列整齐有方,十分忧虑。恰巧曹操的帐下幕宾蒋干来访。蒋干原是周瑜的同窗好友,此次夸下海口,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周瑜深知蒋干腹无谋略,只是一个善于吹嘘之人,正好借他除掉蔡瑁、张允。

周瑜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蒋干,并派人监酒,只叙旧情,不谈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以免蒋干成为曹操说客,违令者即斩。这首先就使蒋干绝望,既做不成说客,总得捞点东西回去,免得空来一趟,为人看不起。这就为蒋干盗书在心理上作了铺垫。

同学相聚,喝得酩酊大醉,周瑜故意安排和蒋干抵足而眠,以消其疑心;又沉沉酣睡,为蒋干盗书提供机会。果然,蒋干偷看周瑜的信件,内有一封信竟有“蔡瑁、张允封”的字。他抽出看时,内中写道:“某军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蒋干如获至宝,连忙逃回曹操营中。

曹操生性多疑,见书后立即唤二人前来问道:“我想让你们两人进攻东吴,是否可以?”蔡瑁、张允回答说:“军尚未练熟,不可轻进。”这似乎更证实了蒋干的信息。曹操就怒喝道:“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立命推出斩首。

曹操毕竟是聪明人,等看见二人人头,猛然省悟道:“吾中计矣!”但又不肯认错,等众人忙问其故时,曹操掩饰道:“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周瑜听到二人被杀的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话:“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如果有这二人在,也许徐庶的“连环计”就会被识破,火烧赤壁之败就不会发生,也许东吴政权就会被曹操一举灭掉。

周瑜使反间计斩蔡、张二人似乎并无真实的历史依据,但到了清朝的努尔哈赤,却是把它当做真实的历史来读。其实,一旦写出文学作品,是否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已不重要,只要能为人们接受就够了。

努尔哈赤所属的部族初起之时粗陋无文,汉族的传统典籍不易弄懂,只能粗通一些小说戏曲,但由于征战的需要,像《三国演义》一类的权谋之书就备受重视。据说清人出关以后,其主要将帅都随身备有《三国演义》,足见其影响之大。努尔哈赤向山海关发展,遇到的劲敌就是清朝的名将袁崇焕。这位自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居然在宁远之战中损兵折将,连自己也因伤病交加而死。袁崇焕紧守中国的北方门户,使清兵屡受重创,难以进军,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忧虑。他们想起了周瑜用反间计杀死蔡瑁、张允的故事。于是,他们就散布流言,伪造假象,引起明朝皇帝崇祯的怀疑,终于使崇祯凌迟处死了袁崇焕。明人自毁长城,清人从此长驱直入,直至入关。

《三国演义》的创造者们也许不会想到,就是那么一条“莫须有”的反间计,竟关涉中华民族几百年的运数。权谋之为用,可谓大矣!但真正使用得既巧妙又成功的反间计,当数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用计换掉了赵军主帅。赵军因此大败全输,被秦国活埋了赵卒四十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也因此奠定了兼并诸侯的明确趋势。这个反间计,不论其使用的巧妙、成功,还是对中国历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千古第一反间计。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拜魏国人范雎为客卿,采用了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秦国对外政策的成熟,改变了秦国过去一直乱攻乱打、费力而无成效的外交状况。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秦国与远离本国的齐国等国家交好,对紧邻本国的韩国等国进行攻击。这样,秦国每夺得一寸土地就真正增加了一寸土地,秦国也就日益壮大起来。因此可以说,“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外交基础。

秦昭襄王在攻齐受挫后,完全听信了范雎的计谋,在国内“废太后,逐穰侯”,对外与齐国暂时交好,对韩国实行侵灭政策。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城,把韩国从中切为两段,使韩国的上党郡和本土完全隔绝。韩国十分恐慌,准备把上党地区献给秦国,以求撤兵。但上党军队的将领冯亭却不愿降秦,他说:“与其把上党地区献给秦国,不如献给赵国。赵国得了上党,秦国必定会去争夺,这样韩、赵就可联合起来,也许能够抗击秦国。”绝大多数人同意这一建议,韩国就派使者前去献地。赵孝成王是个不明事理的人,觉得白白得到大片土地,是绝大的便宜,就十分高兴地派平原君带五万大军前去接收。平原君到上党后封冯亭为华陵君,仍拜为上党太守。但冯亭死命推辞,认为自己不能为国守土,私献土地,又得了富贵,实是罪不容诛,不敢再受封受官。在平原君的一再恳求下,冯亭才答应代为守卫上党,但嘱托平原君一定快发大军救援。秦王见土地被别人抢走,十分气愤,立命王龁围攻上党。冯亭势单力簿,不足以抵抗,在死守四十多天后只有带着百姓一起逃往赵国,在长平关遇到了赵国的救兵。

赵王昏庸糊涂,只知庆贺新得土地,不知秦兵进攻迫在眉睫。过了些日子才想起发兵救助,于是派廉颇为大将带二十万军队前往,但这时上党地区已经丢了。廉颇的军队与秦国一接触,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廉颇见不易取胜,就森严壁垒,加深壕沟,坚守不战,并下命令说:“不论战败还是战胜,凡出战者必斩。”廉颇的用意很明确,一是想使秦军浮躁疲乏;二是想使秦国乏粮;三是可乘秦国退却再行追击。

王龁是个十分有经验的老将,他深知久战不下的厉害。他多次发动猛烈进攻,无奈廉颇守御有方,又兼矢志坚守,决不出战,致使王龁既苦攻不下,又无法把赵军引出壁垒消灭。王龁最后只得向秦王报告说:“赵军统帅廉颇久经沙场,深知攻守之道,他坚守不出,现我军无法与之决战。现已持续了三年多,粮草供应已出现困难,请大王快想办法。否则,秦军会有不归之虞。”

范雎这时早被拜为丞相,范雎说:“在敌国碰到廉颇这样的老将,确实难以对付。据我看来,廉颇拖住秦军是战胜秦军的唯一方法。要想战胜赵军,就必须使赵国改变这一作战策略,要想让他改变这一策略,就要把赵军的主帅换成一个急躁无知的人。我看这个人选只有赵奢的儿子赵括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