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求贤纳士,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以致唐朝的李贺对其向往不已。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唱道:“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处心积虑地要向齐国复仇,昌国君乐毅便为燕昭王会合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迅速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城池全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剩下了三个城池没有攻克,燕昭王就死了。然而,燕惠王继位后,由于年轻无知,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要谋反,就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审时度势,不敢回燕国,只好逃亡到了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
不久,齐国大将田单用计策欺骗骑劫,终于打败了燕军,又完全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城池,恢复了齐国。燕王这才明白,感到后悔了。燕王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之际攻打燕国,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说服乐毅。乐毅便给燕王写了一封回信,其不卑不亢的态度,可视为典范。
【事典】
燕惠王派人到赵国去责备乐毅,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都托付给了将军,将军替燕国攻破齐国、报了先王之仇,天下之人无人不知,我怎么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只是先王弃世,我年幼无知,是左右大臣误了我,派骑劫换你回来,是因为将军久战沙场,十分疲劳,所以召将军回来,暂作休息,共议国是。将军都误会了,生出了嫌隙,就抛弃了燕国,投奔了赵国,将军为自己考虑的当然是很周到的了,但你用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的一片情义呢?”
乐毅就派人献书给燕王说:“我没有才德,没能遵循先王的教诲,没能顺从大王的心愿,我害怕遭到杀身之祸,又损害了先王的用人之明,再使您蒙上不义的名声,所以才逃到了赵国。如今大王派使者数说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栽培我的原因,又不明白我用来侍奉先王的心迹,所以才写这封信。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把俸禄赐给他所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爵随意授给他所喜爱的人,而是授给贤明称职的人。所以说,能够明察人才并授予适当的官职,才是能获得成功的国君;善于选择人的品行而加以结交的,才是能够建立名望的人。观察先王的措施,具有超出世人的用心,所以我借魏王派我出使的机会,亲身到燕国审察。先王对我过分重用,不同大臣、亲族商量,就任命我为上卿,把我从群臣之中提拔出来。我自认为只要奉行大王的旨意,就可以不犯错误,所以我才接受了大王的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告诉我说,‘我和齐国有不共戴天之仇,尽管我的力量弱小,我也要向齐国复仇。’我对先王说,‘齐国虽然强大,那是继承了以前称霸天下的余威的缘故。大王要想打败齐国,就必须发动各国共同对付它。而要发动各国攻齐,最好是首先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也是可以联合的对象,因为他们要进攻齐国的愿望和我们是相同的。赵国如果愿意结盟,楚、魏两国如肯尽力相助,这样燕、赵、楚、魏四国联合,就完全可以大破齐国了。’先王说,‘好。’于是我亲自接受命令,持着燕国的符节,向南出使到赵国,很快就回来复命。各国随即起兵攻齐。
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灵,黄河以北的土地,很快被先王全部占领。军队到了济水边上,济水边上的各国军队,奉令进击齐军,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燕国的轻装精锐之师,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齐国都城。齐王逃到了莒地,仅保住了一条命。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兵甲、珍贵器物,全归燕国所有。大吕乐钟陈列在元英殿,燕鼎又回到了历室殿,齐国的各种宝器陈设在宁台。蓟丘种着移自齐国的竹子。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劳能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称心快意,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就分地封我,使我的地位等同于小国的诸侯。我愚昧不明,自以为奉命秉旨,可以幸免犯罪,所以我接受了分封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建立功业是不会半途而废的,所以这些人能够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成名后能保持不毁,所以能名扬后世。先王这样报仇雪耻,打败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收取了齐国八百年的积蓄。待到去世的时候,他遗留下来的教化,仍教育着后代子孙,使任事的臣子能遵循法令,使庶出的王室子弟能听恭顺服从,即使最下层的民众也受到恩惠,所有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人。
“我还听说,善于开创事业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的,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从前,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言听计从,所以他打到楚国郊都。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话不以为然,逼着伍子胥自杀,用革囊装尸体,抛入江中,这是因为吴王夫差不知道伍子胥能为吴国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而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看出吴王夫差与吴王阖闾两人的见识不同,所以,至死也不改变初衷。能使自身免除祸患,保全破齐的名声,并彰显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和污辱,并因而损害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我面临不测之罪,怎敢助赵伐燕以求取一己之利呢?这是我道义上所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不互相攻击;忠臣离开本国,不诽谤国君以表明自己的清白。我虽然不才,但经常受到君子的教诲。我恐怕大王只听信左右亲近人的话,却不了解我这个被您疏远了的人的行为。所以斗胆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费心披阅。”
【评议】
乐毅回答燕王的这封信,可谓写得不卑不亢,极有“大将风度”。他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子,既十分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处境和无限的忠心,又委婉地指出了燕惠王的性格特征,十分精辟。他为自己逃到赵国作了极为合理的辩解,使人们不会责备他不为燕国尽忠。乐毅还能从大义出发,说明自己不会进攻燕国,尤其令人感动。所以说,乐毅是忠贞有道,保身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