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8157300000031

第31章 爱国先锋与中坚(1)

——从“文明抵制”到“秩序革命”由封闭式书斋走进开放型学堂,饱览中外书籍,纵观五洲风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同步高涨。世界眼光不仅使他们神驰西方社会的良辰美景,也魂游了印度、埃及、朝鲜及黑人、犹太人亡国灭种的鬼府地狱,爱国救亡成为这一代青年。倾心关注的头等大事。强邻环伺、虎狼齐来的危急形势,使大梦初觉的热血青年。无心埋头故纸,终日咿唔。他们力量气势不足,敏感激情有余,没有庸众的麻木愚昧,也不像绅商患得患失。对列强侵略的一举一动,无不率先告警,希望惊醒国人,喝退强盗。他们的呼声或许有几分苍白,但决非虚张声势。他们以新的智慧知识、思想观念,使蕴藏于亿万民众心底的怒火定向喷发,不仅唤醒沉寂的东方睡狮,而且将近代民族精神注入其肌体,使野性奔突升华为理性奋进。没有这种唤醒和注入,义和团的刀枪棍棒给予列强的沉重教训,迟早会被淡忘。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但在那个时代,同样伟大的民族纷纷被殖民者践踏于铁蹄之下。没有新的基因,旧式民族精神只能像刀枪不入的符咒一样,成为无法应验的神话。学生爱国运动经历了抵制外货、收回利权和保路风潮三个阶段,时间先后有别,内容也循序渐进,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势力的自觉斗争与民众自发反抗逐步合流,发展为新型群众性爱国救亡运动,并与反清革命相融合的变化轨迹。

学生与抵制外货运动

抵制外货不同于排斥洋货,作为反抗列强欺压掠夺的自觉行动,抵拒侵略而不排斥文明。辛亥时期的抵制外货,主要是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和风声渐紧的抵制日货。前者发展为一场全国性群众反帝运动,后者则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速在各地时起时伏。

学生并非抵制美货的倡导发起者,但他们以敏捷的反应,坚定的态度,促使抵制活动迅速由口头纸面变为实际行动。1905年。5月10日上海总商会通电全国约期抵制后,不待两个月期满,各地学界便纷纷行动起来。上海的清心、中西书院学生率先于5月22日发动退学,圣约翰书院学生也迫使校方通电废约。5月27日,上海学界举行大会,各校代表签名拒购美货,并函请商会通力协助。

6月2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学生要求校方电请美国政府删除限禁华工条约中的苛条,并回电答复,否则全体退学。他们先后与主理及闻讯赶来的美国领事进行了长时间针锋相对的辩论,批驳了后者以长城为中国排外象征的攻击狡辩,郑重宣告:反对美约“只为保护我们的权利,维护我们的尊严”丁韪良:《中国的觉醒》,第251—254页;《福州鹤龄美华书院全体公议抵制美国禁工事》,《大公报》1905年。7月15日。。两天后,福州大学堂及普通、侯官、益闻等校学生集议抵约。6月11日,武备、高等、水师、蚕务、英华、格致等17校学生与各界人士500余人在魁辅里阅书社集会,演讲捐款,并成立福建公立保工会,作为抵制机关。各校均停购美货,而且表示,如美约果行,凡美办学堂学生一律退学。

京师大学堂学生设立总汇处为机关,下设演说、誊写、校对、缮印、寄发、稽核、采办等处;撰写并捐款印发《北京学界同志敬告全国学生文》,呼吁联合行动;公举同学专程赴各埠进行特别调查,或利用假期便道调查,将美货色目商标查齐编制成表;与译学馆、东文、实业等校学生分头集资编印各种宣传材料。保定学生闻风响应。

6月18日,天津、南京、杭州等地学生不约而同地分别集会,“到者极多”《宁垣会议抵制美约办法》,《大公报》1905年。7月1日。。其中天津声势最盛,由官立中学和敬业中学发起联络,大学、警务、高等工业、电报、军医等26校504名学生与其他各界人士齐集合津会馆,数十人争先恐后上台演说,决议学生一律不购美货。年。方13岁的养正小学学生刘寯儒“竟能侃侃发议论,以抵抗美约”。“堂下应者如雷鸣。”《大公报》编辑欣然赞道:“我中国前途之幸福实未可量也!”《学界之大会议续志》,《大公报》1905年。6月20日。省垣以下的地方学界也开始行动。直隶冀州学堂师生连日会议,“皆且悲且愤,以为数千年。民气之未死,赖有此耳。均愿担负劝禁购买美货责务”。并撰就公启,转达冀属5县学界,“各学堂均表同情,皆愿赞成此举”《冀州学界之会议》,《大公报》1905年。7月4日。。广东潮州20余校学生也于6月25日集会,宣布禁用美货。学生们主动积极的态度,在社会各界的反应中显得十分突出,使运动开始向基层社会扩展。

学生们不仅自己闻风即起,更重要的是广泛地进行宣传鼓动,使斗争迅速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京师大学堂《告全国学生文》洋溢着青年。们天下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果其万众一心,始终不懈,未尝不可寒美人之胆,而伸国民之气。”而“提斯责在吾辈。”呼吁海内同学“投袂而起,以担任此义焉。”《大公报》1905年。7月11、12日。他们汇集各种报道演说,编写禁约历史,陈述美国虐待华工情形及中国所受之害,提出抵制办法,排印后“人分若干部,分寄各省外府州县,俾吾同胞得以周知遍悉,全国不用美货”《北京译学馆同学传单》,《大公报》1905年。6月18日。。学生们特别注意“将禁约之历史及其例案演成浅白文字”《大公报》1905年。7月11—12日。印成传单后,向京津保等地下层民众“广为分送”《东文学生抵制美约》,《大公报》1905年。7月18日。。天津学生一面向家人戚友“晓以不购美货之宗旨”《学界之大会议续志》,《大公报》1905年。6月20日。一面到“未举行各处谋所以倡导之”。“各学堂公举一二人择地演说,俾众周知,不购美货。”《学界大会议》,《大公报》1905年。6月19日。希望通过抵制活动,“保全国体,振发民气”《敬告天津各学堂同志诸君小启》,《大公报》1905年。6月16日。。南京、江西、广东等地学生也“多用浅说体作为告谕劳工妇孺文字,并调查美货商标附列文后”《宁垣会议抵制美约办法》,《大公报》1905年。7月1日。。同时,“日出传单知照以后买用洋货必须查询,若系美产必不可用”《江西亦议抵制》,《大公报》1905年。7月14日。。有的还“捐资刊印说帖,沿门派送,俾同发感情”《述善学生抵制工约之实行》,《大公报》1905年。7月8日。。

口说笔述之外,学生们还率先实施,身体力行。他们以此为检验自己爱国情感真假冷热的尺度,纷纷表示:“爱国合群之论说,日灌于脑而溢于口”,“似此力筹抵制,正宜发表同情,将验吾学界有猛进之精神,卜吾国民有独立之性质,断在今日”《敬告天津学界中同志诸君》,《大公报》1905年。6月10日。。“讲爱国讲合群讲抵制力不受压抑者,非今日学堂之学生乎?平日之听讲解所讨论,多空理想空理论,而无以实验其能力。今日对美政策,乃正学生试验能力之试验场也。”“讲抵抗力不受压抑者”,不仅“施于同等内群”,更要“用其能以施之于外族”。而且要将禁用行动推向全国,“先由学生办起,而后遍及各色人”国民之一分子李书田撰辞:《冀州学堂同人敬告冀属同志禁用美货以抵制美人待遇华人之虐政公启》,《大公报》1905年。7月6日。。舆论界也以此相激励,认为:“学生素日所讲究的,就是合群爱国。但平日无事,只是说空话,真心假意,还分不出来。如今有了这件抵制美禁华工的事,大可以试验试验学生的合群爱国的话,到底是真是假了。”“寻常只是空谈合群爱国,现在正是实行合群爱国的时候。”《现在正是试验我们中国人团体的时候》,《大公报》1905年。6月9日。

青年。们果然不负众望,在抵制正式开始前,便已经实施禁用。上海南洋中学学生同盟会郑重宣布:“我辈学生力量虽薄,然义愤颇厚,既赞斯举,愿先实行。缘联合各学堂,请自今日始,凡自一书一籍一纸一墨,以及校具杂物,需行购买洋货者,必先向店铺询明是否美物。苟其是也,虽贱勿贪;苟其否也,虽贵勿吝。”《学界同盟会实行禁买美货约》,《大公报》1905年。6月15日。天津学生提出:“学界中人务一律勿购美货”,并要求教职员“日以此说作修身科材料,晓谕生徒,俾得传知各亲族戚友,以冀遍及其美货之名目牌号”《敬告天津学界中同志诸君》,《大公报》1905年。6月10日。。津门市面“自开会后,各学堂美货殆已绝迹,即各学堂附近售卖美货者,亦皆改用他国货物。虽后此无开会聚议等事,而个人自治之精神曾不少减”《天津学界特色》,《大公报》1905年。6月26日。。北京某校学生误购美国品海香烟,友人责以“爱烟不爱种”,“学生闻言,跃然曰:‘吾未知之。果尔,则我为不义。’遂将香烟悉投厕中。友人即肃然起敬曰:‘是真不愧学生资格。’”《杂俎》,《汇报》第8年。第48号,1905年。7月26日。广东龙门学堂在当地首倡不用美货,即将开办的善庆学堂立即表示赞同,取消原定购买美制操衣及试验器具的计划。他们的行动使抵制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绅商在抵制美货运动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但在学界坚定态度的反衬下,依然显出几分犹疑动摇。抵制美货虽由商界发端主持,可是如果没有学生的广泛鼓动和倡导坚持,即使不中途搁浅,也难以迅速形成浩大声势。上海总商会发出通电后,一直没有具体部署,气氛反而趋于消沉。社会上因而疑云四起,新闻界哄传限期将延长到6个月。尽管会长曾铸公开出面辟谣,此事却是空穴来风,沪商的确曾与美国公使就展期问题有过暗中交易。6月27日,美国驻沪总领事劳治在向国务院的报告中,详细分析了上海各界的态度,特别指出商学两界的分歧,他说:“对于何时实行抵制,华人似意有分歧。”“有些商人显示不乐于积极从事此项报复手段,另有些暗中破坏合约,并默期其失败。学生及智识分子之态度则完全不同,其观点行动颇不消极,其意向更有敌意。经由仓促写成的书籍、小册子、标语、漫画实行宣传,报纸加以攻击,他们在努力使情势恶化。4月18日后,商会停止了抵制活动,但因学生阶级的代起,商会势将被迫行动。”劳治致国务院,1905年。6月27日。见张存武:《光绪卅一年。中美工约风潮》(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1965年。)。据报道,上海“自拒约会发起以来,凡百商界,下至于咕哩行星相家裁缝行,无不自行集会,组织此拒约团体。其间奔走劝导,使各行开会演说者,皆学界中人”。因此,《拒约报》评论道:“上海之拒约会,其主动力在学界。”起卓:《上海之拒约会与广州之拒约会》,《拒约报》第8期,1905年。11月3日。

天津商界更加怯懦,集会甫两日,便在袁世凯的直接干预下敛手退出,形成“商界上虽小有阻滞,而学界上之精神则十分完固”《天津学界特色》,《大公报》1905年。6月26日。的鲜明对照。福州的响应活动也“不在商人而在学界”。就连一般认为主动力在“慈善界”的广州,学生对实行抵制同样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5月20日首次集会到7月21日成立广东筹抵苛约不买美货总公所,商会、八大善堂等绅商组织反复讨论了两个月,而在此期间,学生则实实在在地开展了60天的宣传发动。他们推举宣讲员四处演说;征集亲历者的信函、有关报告和禁销计划等,或刊诸报端,或印制传单,在城乡各处张贴;调查刊印美货图表及照片,广为散发;禁止学堂购用美制操衣,联络商行善堂60余家,盟誓不用美货;并在荣华东街设立美货陈列所。开展之日,数千学生以述善学堂乐队为先导,列队前往,蔚为壮观。《有所谓报》特意赞道:“抵制美约之议,各省绅商,无不踊跃,而尤以学界中人为最出力。”《请援例担任抵制美约之义务》,《有所谓报》1905年。7月7日。

7月19日,沪学会召开以21校学生为主体的1450人大会,公认两个月期限已满,应实行“不定”及“不用”美货的抵制办法。在学界的坚持和舆论压力下,次日商会虽提出展期议案,但未获通过,全面抵制美货运动终于如期展开。

在运动向各地发展蔓延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除京、津、宁、杭、穗等地外,成都、长沙、太原、西安、济南、开封、南昌、芜湖的学生也成为推动本省运动兴起的重要动力。长沙的抵制大会由工业、师范学生敦促召开。山东学界志士联合商界各帮集会,决议抵制。四川学界在留日川生的鼓动下,率先倡议不用美货。河南学界在开封二曾祠连续集会3次,到者数百人,议定5条抵制措施。太原各校学生千余人集会,公约禁购美货。陕西学生则成立关中学会,参加者数百人,刊印不用美货之说帖、牌号。湖北等地学界亦有所行动。在中小城镇,学生更是运动的先导,安徽芜湖、江苏常州、广东潮州、东莞等地的拒约会,均由学生发起组织。有的教会学校迫于学生斗争气势,甚至主动允诺转递废约公函,以免引火烧身。

单纯的学生活动,因实力不足,社会影响不免受到局限。南昌拒约会开始“全系学界中人,效果不大”。后又添设江西拒约会,吸引了商界中的多数,局面才有所改观。《南昌设禁约会》,《大公报》1905年。11月9日。同时,没有其他各界的响应拥护,学生团体的支撑力势必脆弱。由师范和各小学学生发起的东莞拒约支会,一遇官府压制便举步维艰。该会被迫停止之日,刊发传单,向公众剖明原委:“今不幸敝堂独触当道之怒,严禁同人等不准谈议抵制事;又照会本邑各善堂,不准借址研究,为不禁之禁。”“摧折芟夷我国民者,非由多人,实由我邑最有权力之长官也。”因此,虽怨愤满腔,却束手无策,只能以“宏愿无穷,人力已尽”,宣告“暂与同志诸君辞”《东莞县令又摧折拒约支会》,《有所谓报》1905年。9月20日。。事实告诉学生,仅有爱国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与绅商各界的携手合作。有人说:学生如果结成团体,“合起拢儿来,跟商会联成一气,也未尝没有一点儿力量”《现在正是试验我们中国人团体的时候》,《大公报》1905年。6月9日。。随着运动的发展,商学两界的联系有所增强。马相伯在上海各界及内地各埠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团体,今因外患,而学界商界遂能联络一气,尚为中国不幸中之幸。”《议决实行抵制大会》,《大公报》1905年。7月27日。有识之士对商学两界在运动中的互补作用作了精当的说明:“以商界中人为主,而学界助其间;以学界中人为倡,而商界盾其后。”《同文教习温君丹铭对于抵制美约之演说》,《岭东日报》1905年。6月20日。学生的“倡”与“助”和绅商的“主”与“盾”相辅相成,使运动能够广泛深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