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8157300000045

第45章 民主、爱国、尚武、革命的交响乐(2)

此外,学生严格区分国家与政府的概念界限,在认识上与一些新派人物也有所不同。《大公报》一篇《倡办义捐以促开国会论》的社说肯定了国民捐风行是“民气之磅礴,民德之增进”的象征,认为“人民爱国心之勃发”,说明中国不仅不会亡国,而且“将从此勃兴焉”。但同时又说:“有如此对于政府,则见国家观念之发达,洗程度低微之诋谟,吾民德之继长增高也。”《大公报》1910年。1月20日。把个人与国家民族相联系的国民观念转变成个人与政府相联系的国家主义观念,内涵便发生本质变化。后者以清政府为国家代表,而前者强调国民主体性,并不直接表明对现政权的基本态度。民主与专制的对抗在此演化为民权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对立。而建立于教化权力之上的横暴权力,恰好能够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中断章取义地接受国家主义观念,而抽掉其民主主义内涵。统治者对此十分敏感,国民捐就像是一块放到他们手中燃烧的火炭。学部对于此举“颇不满意”,早怀杀机,“拟即严行禁止”。只因事关爱国,“恐阻挠之转于名誉有碍”,才“颇费踌躇”《学部对于国债会之意见》,《大公报》1910年。1月6日。不敢贸然下手。当然,国民捐并非表达国民主体意识与地位的最佳方式,两次活动都因清政府消极对抗而不了了之。学生们认识到此举无益于国家民族,反倒被官绅乘机取利,失望痛悔之余,更坚定了彻底改造的决心。

学生与国民会(军)

1911年。的国民会与国民军,在形式和精神上既是国民总会与拒俄义勇队的承继,也是学生不断发出救亡呼声的结果。每当外患迫临,他们就猛烈抨击卖国政府,积极鼓动民众武装抗敌。1909年。报载东三省局势危迫,上海浸会大学堂全体学生致函《民吁日报》,提出:“当今之世,各国合群力以谋我,我不可不以群力拒之,是非铁与血不足以救亡也。我国民当速行组织国民军,无人不尚武,无人不当兵,男子有男子军,女子有妇女军,商有商团,农有农团,工有工团,渔有渔团,……以造就全国皆兵之资格,必若此方可以救亡也。”《黄金时代之望》,《民吁日报》1909年。11月16日。顺天中等农业学堂学生也主张:“我国民宜编义勇队,以御外侮。”《爱国热忱》,《大公报》1909年。12月5日。南京学界还付诸实际行动,“以外患日烈,非尚武不足以图存”,由师范、高等两校发起,联合组织“学生军”,“以人人皆兵,共扶国危为宗旨”。各校学生一致赞同,纷纷聘请兵学教习教授兵法。《宁垣学生之军事热》,《大公报》1909年。12月18日。同年。广西盛传法兵入侵镇南关,要求驻兵南宁,日本则在海牙会议上提议瓜分中国,将两广、云贵划为法国势力范围,桂林学界起而筹议抵抗之策。优级师范学生特邀革命教员演讲,打消对清廷的幻想,自保自救。他们要求把学校改成军事训练机构,并派代表到各校联络,使全城乃至全省学生均弃文习武。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核心和广泛响应,刺耳的警笛未能汇聚成震撼全局的轰鸣。但在国内革命风潮高涨,起义暴动接踵不断,并且多与学界牵连的背景下,学生尚武之风常盛不衰,造成统治者中枢神经的高度紧张。即使以爱国为旗号,还是横遭压制。

1911年。春,英国抢占片马,法国增兵云南边境,沙俄则在东北蠢蠢欲动,同时又传来巴黎会议上列强策划瓜分中国的噩耗。狼烟四起,举国震惊!东京中国留日学生立即召开大会,决定成立留日中国国民会,组织国民军,通电各省报界、谘议局,呼吁组建会、军分支机构,并计划在上海设立总机关。会后,留学生代表相继归国,奔赴各地。5月,上海成立国民会事务所,设置临时干事部。在此前后,商、学各界团体纷纷告成。6月12日,中国国民会总部在上海张园举行正式成立大会,通电全国,呼吁各省各埠各府州县组建分会。在归国代表的活动和国民总会的号召下,各地爱国志士群起响应,云南、福建、山东、浙江、江苏、江西、陕西、广西和东三省成立了国民分会和国民军,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安徽、直隶等省也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反应,迅速发展为全国性救亡运动。

国民会吸引了各阶层民众,青年。学生则再度充当先锋,成为各地最积极的参加者。其主要活动如下:

1.不顾当局禁令,踊跃参加国民会的组织筹备和宣传工作,特别对国民军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

国民会与同盟会的密切关系,及其迅速发展壮大的声势,使清政府一开始就极为警觉。尽管迫于社会压力和内部意见分歧,不敢断然拒绝绅商的正当爱国要求,只得虚与委蛇,却唯恐学生的卷入使运动激化。学部和政务处相继严令,预禁学生聚众开会,严格检查来往函电,不准参与国民会活动。然而,学生们不畏强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牺牲精神冲破禁令。4月,上海中国公学、复旦公学、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发起成立中国学界联合会,“联合全国学界,切实预备武装,并研究一切救亡方法”《中国学界联合会章程》,《民立报》1911年。6月15日。以此为国民总会做准备。随后又组织了敢死团、童子会、中国少年。会等辅助团体。国民总会成立后,上海各校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踊跃报考该会的模范体操团,实行军训。广西桂林由法政学堂发起,优级初级师范、崇实农业中学、桂林中学、大成师范、私立岭右法政、陆军小学、混成协干部学堂等一万余学生赞同,组织国民会和广西学界义勇团,并驰函各府学界推举代表前来会商,得到广泛响应。此举虽遭官府禁止,同学们不为所动,继续集会,进一步讨论成立救亡会和军事研究会、改良团练、训练义勇队等项事宜,扩大运动规模,以俾长期坚持。江西南昌学界和上海总会代表共同发起组建国民分会。九江学生也与商界联合组织国民军,专习体操,“入军者异常踊跃”《九江国民军出现》,《民立报》1911年。4月16日。。福州的高等、法政、师范、英华书院、南台商立高小等校分别成立了体育会、体操会,凡年。龄身体合格者一律参加军训。厦门公立中学、大同、商业、鸿麓、紫阳等校的250名学生加入由社会人士组织的体育会,开操之日,“各荷木枪悬水瓶,有军乐一队为之先导,精神焕发,沿途之人无不啧啧称羡”《军国民轰天震地》,《民立报》1911年。7月7日。。在奉天,由师范、法政、高等、蒙文、警务等校学生代表联合发起,公函省垣全体学界,准备召开大会,研究行动步骤,“立组织国民军之基础”《尚武精神入满洲》,《民立报》1911年。5月20日。。山西的陆军学生组建了体育会、演武会,集资翻印同盟会救亡传单,四处散发。各校学生也纷纷集会,并准备发动总罢课。陕西学界成立了体育会,北京师范学生创立了崇俭会,集资置备器械,组织义勇队。学生们还发起募捐筹款活动,支持国民军。浙江陆军小学生风闻上海义勇团成立,在堂中创办“襄义社”,“劝勉同学捐助义勇团”《少年。军》,《民立报》1911年。4月21日。。上海培青私塾几位十二三岁的小学生将饼饵费节省下来,送交国民总会,以“尽一国民一分子之义务”《小国民之爱国热》,《民立报》1911年。7月30日。。

云南学生为了参加国民会活动,与官府发生激烈冲突。先是,留日学生代表归滇,与进步人士共同设立爱国演说会。为了避免国民军名号引起当局猜忌,由陆军小学总办李协和出面组织体育总校,以为掩护。学生们每逢星期日赴演说会听讲,并成批投报体育总校,使该校学生几逾千人。一些学生还决心请假回籍,发动乡里民众。学界热度猛涨,使地方督抚担心激起更大风潮,赶紧下令取缔。鉴于演说、体育等团体为方便学生,多在星期日举行活动,学司先以举办郊游为名进行干扰,未能得逞;继而干脆变更假期,不准同日放假,以免学生外出聚众活动。此举立即遭到学生的坚决抵制。他们一面继续出席各种集会,一面举行联合罢课,要求恢复惯例。校方试图阻挠,但“各生皆不应命,遂致有打伤管理员者,有毁坏校园者”《滇人不忍断送片马之苦心》,《大公报》1911年。7月26日。。滇督李经羲借机取缔爱国演说会,解散体育总校,并严禁星期日集会,重申不准军学两界集会的禁令,双方矛盾迅速激化。

2.推动其他各界参与支持。

国民会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积极的响应,但学生显得更为敏捷活跃,不少地方的反响首先始于学界。当瓜分消息传到福建时,学生会立即呼吁谘议局通电各省“筹办民团,以图死抗”《闽生之急迫呼号》,《民立报》1911年。4月10日。。而是时“各社会亦无所动于心”《学生军之萌孽》,《民立报》1911年。4月22日。。当九府二州学生代表赶赴谘议局请愿时,局中空无一人,议员都到副议长家赴宴去了。学生代表义愤填膺,“痛詈一番,挥泪而返”《闽人对外人之风云》,《民立报》1911年。4月23日。。云南、湖南、广西及东北等地的学生,在群情激昂中更显锋芒。如“湘省风声所布,颇有提倡是说者,而尤以学界为最甚”⑥《湘政界之过眼风云》,《民立报》1911年。4月10日。。在云南,学生的活跃激进与谘议局士绅商人的懈怠冷漠形成鲜明对照。留日学生代表在保界会召集的一次会议,竟然只有5人到场!令满腔热忱的代表不禁痛哭失声。河南、四川等省的旅沪学生也及时通电本省,呼吁组织民团。可以说,在反应普遍之地,学界更强烈;在反应迟钝之处,学界最敏感,有学界响应他界观望之地,无他界活跃学界沉寂之所。

3.积极要求军训,努力掌握武装。

东京和上海国民会均提出“各校须注重兵式体操”《中国国民会议案》,《民立报》1911年。4月24日。的动议,并确定为行动重点。各地学生对于此举“尤为赞助不遗”。奉天学界议决:“提倡各学堂一律改演兵操”,“一律改穿戎服,以便鼓荡尚武之志气”《尚武精神入满洲》,《民立报》1911年。5月20日。。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该省中学以上学堂全都“改习陆操战术,视为必修之科”《和平之真诠》,《民立报》1911年。4月16日。。湖南虽未能成立国民会,但学生向各校遍发通告,要求添加兵学课程,并发给枪械,演习兵操。提学使闻讯大惊,下令严禁。而各校学生联络一气,坚持前议,“务以得达目的为限”⑥,巡抚不得不让步,满足学生要求。浙江两级师范学生在校友会中加设军学部,由体操教员义务任教,课余练习兵操及野战勤务,并拟联络全省学界群相提倡,“以养成少年。军资格,而必达人尽能兵之目的”《少年。军》,《民立报》1911年。4月21日。。云南学生不仅积极从事军事训练,还有数十人要求参加新军,充当目兵。就连处于官府严厉控制下举步维艰的江苏学界,也有一些学堂开展了射击等项军事活动。“素以文弱”著称的两江师范学生,“竟一跃而强乎健儿”。各校“闻风兴起者颇不乏人”《学生军之造胎》,《民立报》1911年。4月16日。。“凡在中等以上学生,于本堂正课外,复多讲究武事”,并且领取枪枝。《学生之缔制》,《民立报》1911年。5月16日。由于保皇派的干扰,1903年。的学生拒俄义勇队未能与国民总会有机结合,而国民军则直属国民会领导。学生们以充当准军事组织的主角来表达其激进情绪和要求。这些充满民主思想、掌握军事知识和武器装备、受过训练的有组织青年。担任国民会的行动队,使其政权机能更趋完备,对清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相互吸引与双向互动

国民会(军)得到学生广泛而热烈的拥护响应,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国会请愿失败后,学生的激愤情绪郁积于心。亡国惨祸迫在眉睫,非革故鼎新无以图存;内政改革遥遥无期,非合群自救无以应急。学生们认识到:“以外缘压迫遘触之变异,内部性能不能不变其生机构造,以御抗外境之冲激”,因而均“持普变竞存之义”。他们变革内部构造的方法,不是请愿要求清廷更新,而是试图强制排开统治者的干涉,建立自己的权力机构。虽然形式上仍继续走外部分权之路,但要做到外抗强权,内拒专制,实力后盾的有无强弱,效果作用大不相同。正如学界联合会所说:“谛审隐况,确定国是,欲获健硕固之国疆,必先有伟悍不挠之武力,以夷平外迫,澈贯畛域,摄络主权。”《中国学界联合会序》,《民立报》1911年。5月27日。这种不受清政府支配制约,又有很强实力的独立民间权力机构,可以使学生抒发郁情,排泄积愤。国民会(军)的出现,刚好顺应了这一趋向。该会发起者的思想心绪与学生贯通契合,他们说:依据常理,“民为国本,国即民身”,“积民为国,无所用其会也”③《国民总会宣言书》,《民立报》1911年。6月15日。。但“醉生梦死之政府,言宪政则因循苟且,办外交则畏葸退让,借洋债则志在必得,兴路矿则金钱是卖,而惟坚持防家贼之谬说,务弱民气以尊主权”,“必使之束手缚足就毙于外人刀俎之下而始以为快”。“消耗吾民之血汗而曾不能保护吾民之生命财产,是已失其国家之资格。”无妄:《伟哉国民军》,《大公报》1911年。3月14日。绝望于政府,便寄希望于民众。可是,由于专制统治的压抑束缚,国与民不相联属,民与民不相维系,“国愈弱而民益弛其责”。这样,一方面专制横行无忌,“民于是国,不知爱护,专制之毒,思之可怖”③,一方面列强恣意侵蚀。内忧外患,催人猛省,“非国民自身具独立之精神,一致之决心,秣马厉兵,以为之备,不相牵以没不止。以是众口一辞,有国民会之倡设”。国民会确定宗旨为:“一、救国之义,以战斗为基础,蹀血腥而起立,以武装而和平。二、救国之任,负之自民,以公意为导,以公权为守。三、救国之行,期于一致,以联合为基,以并进为鹄。”并规定4种进行方法:1.设立国民会倡导一切;2.倡兴地方公会能力以提挈全体人民;3.组织正式联合机关;4.筹办国民军。《为国民会事敬告全国父老兄弟》,《民立报》1911年。6月10—13日。活动重心无论从宗旨倾向还是行动方略看,都完全放在增强民众的实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