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8158800000021

第21章 选择的智慧(1)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什么是选择?选择可以简单地看做是一个判断和舍弃的过程,在效用最大化原则和“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的指导下,从多种备选方案中找到最理想的一个。

选择意味着放弃那些不合理的方案,同时还意味着必须接受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结果,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最大的麦穗

麦穗理论是西方择偶观里的一条著名理论。该理论说的是:我们寻找人生另一半的过程就如同走进一块麦田,在趟过整块麦田的途中会有许多麦穗向我们招手示意,致使我们挑花了眼,不知道哪一株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自己到底应该摘取哪一株,因而就会有踌躇与彷徨,遗憾与悲伤。

麦穗理论来源于一个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关的故事。

一天,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向老师求教道: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呢?苏格拉底没有给出正面回答,而是带他们三个来到了一块麦田旁。让他们依次穿过这块麦田,并在穿行麦田的过程中摘取一株最大的麦穗,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一下,他们不能走回头路,并且只能摘取一株。

第一个弟子在麦田中刚走了几步,便看见一株明显大于周边同伴且还算饱满的麦穗,心中一阵得意,以为自己就是天底下最走运的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摘了下来。反正时间还早,就再看看呗。于是,他继续前行。这一前行可不得了,真把他气坏了,前面竟有许多麦穗比自己摘的那株要大很多。世间要是有后悔药就好了,可世间有吗?没有。所以,他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前面那位师兄的教训,“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下手,千万不可重蹈师兄的覆辙。”他一再地这样告诫自己。左顾右盼,东挑西拣,每当他看到一株大的麦穗要采摘时,“要三思啊,后面可能还有更好的。”师兄失败的阴影又袭了过来,于是,他把欲摘麦穗的手又缩了回来。

可他却忽略了先人的警言“不要坐失机会,当时机把有头发的头伸出来而没有人去抓时,回头它便会伸出一个秃头来。”当他快走到麦田的田边时才发现,前面几个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好将就摘了一株。一般来说,越靠近地头的麦穗,长得越干瘪,所以,他摘得的那株当然称不上是最大的了。

有先下手而致失败的前例,也有后行动也不成功的后例,第三个弟子可以说是在心理上有了充足的借鉴,是有备而进麦田的。他是这样考虑的:把整块麦田分成三份,在前1/3麦田里将麦穗分成大、中、小三类;在中间的1/3麦田里对前面所分的类别进行验证;在最后的1/3麦田里下手,摘取属于大类中的那株最美丽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整块麦田中最大最金黄的那一株,但他迫于规则的限制,自己已经尽可能地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因此,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也摘得了一株相对饱满的麦穗。

苏格拉底给弟子的这个无言的回答让人回味无穷。仔细一想,人生不正如穿越麦田嘛,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株麦穗,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有的人下手太早,一进麦田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了一株自认为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沾沾自喜。结果是在麦田里走得越深,发现别的麦穗更加的饱满,更加的美丽,但是自己却没有了再摘取的机会,后悔吧,郁闷吧。

而有的人是考虑太多,一路走,一路挑,挑来拣去,埋怨这株麦穗不够饱满,抱怨那株麦穗不够漂亮,觉得大麦穗总在后面,始终没有下定摘取的决心。走着走着,不觉已经到了麦田的尽头,发现自己身边的麦穗越来越少。最后,迫不得已,只好将就着摘一株充数。不用说,田尽头的麦穗肯定是又瘦又小的。事后比较才发现,自己挑的这株是所有麦穗中最小最难看的,更后悔吧,更郁闷吧。

生活就如同经济学上所讲的,任何一个问题从来都没有最优解,而只有最满意解,甚至是只有相对满意解。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或者白雪公主,但是现实生活总是存在着偏差,就如同你在麦地里摘取了一株麦穗之后,总是会发现比自己手中更大的麦穗。和我们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很可能不是人群中最出众的一个,但只要我们喜欢,这就足够了,正所谓“我选择,我喜欢。”

其实,找到并摘取麦穗只是辛苦耕耘的开始,是漫漫长路迈出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你能否在麦穗被拔起后找到一片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并按时浇水、除虫、施肥,让它长得更大、更壮。

5000万和爱情,你选择哪个?

选择麦穗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在挑选麦穗,同时,每个人也都在作为麦穗被别人挑选着。既是如此,那谁都有被挑上和被抛弃的可能,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挑选到好的麦穗而又保证自己不被对方抛弃呢?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的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盛大的party中,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他拿起麦克风,用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向所有嘉宾宣告说:“我非常愿意用50块钱买任何人的女朋友。”他话刚出口,就立刻遭到了在场所有人的唾骂,每个人都对他嗤之以鼻,骂他是神经病。

他清清嗓子,不愠不火地说:“你们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呢,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可以出500块钱。”结果他又被痛骂了一顿。

“5000块钱,总可以了吧。”身置于众人唾骂声中的他并没有要放弃的打算,但得到的还是一顿臭骂。

他越挫越勇,一步一步地加大数额。当他出价到5万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动心了。

“50万,”他大声喊道。此时,已经有一半人动摇了,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盘算着:“我是不是该同意呢?我的那一位值这个价吗?”但仍有不少人还坚信爱情,顽强地坚守着最后一分坚贞。

“500万,”当他喊出这个价码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已经完全投降了,有人直接喊道:“给我,我立即把女朋友给你,爱情在500万面前狗屁不值!”是啊,有了500万,什么样的女人不是唾手可得?毕竟没有谁真正不食人间烟火,更何况如今也早过了那个“非卿不娶”的忠贞年代。

“1000万,”没有人再坚持了。爱情在庞大的金钱的攻击下,彻底瘫痪了。

那些刚才在50块钱的面前自以为圣洁崇高的相信爱情不可亵渎的大男人,都乖乖地、委琐地跪倒在了金钱的脚下。

做试验的男人哈哈一笑,说:“也许你们每一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纯洁的、伟大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那只是因为你们没有碰到足够大的诱惑,金钱的砝码还不够重。当有人出价5000万还买不走你的爱人时,也许你确实找到了真正的爱情,但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几个人会这样做呢?”

稍作停顿之后,他接着说:“你们想保持自己的感情不受到金钱的腐蚀吗?”“当然了。”嘉宾们又恢复了先前的一致。他也没有卖关子,直插主题说:“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当你的价值超过5000万的时候,对方肯定会不加考虑地选择跟你在一起。”嘉宾们相互点头肯定。

人世间有四样东西一去不复返:说过的话、泼出去的水、虚度的年华和错过的机会。爱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一次选择机会,可是当爱情和金钱两者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又会做何选择呢?

“贫贱夫妻百事哀”,当爱情遭遇到物质的时候,感情的本质是可以被扭曲的。抛开人自私自利的劣根性和自命清高的不切实际性,爱情和金钱的关系总结成一点,即:爱情≤金钱。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麦穗理论。

切勿钻入别人设计的“马圈”中

夏娃对亚当说:“亲爱的,你爱我吗?”亚当叹了一口气,说:“当然了。除了你,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这一段对话反映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常用名词“霍布森选择”。这个名词来自于17世纪30年代英国一位叫霍布森的马场老板。

霍布森在卖马之前,会向所有顾客郑重承诺:只要您给出一个低廉的价格,就可以在我的马圈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马匹。同时,他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顾客挑选好的马匹必须经过他设计的一个马圈门,可以牵出马圈门的,此笔生意就顺利成交;马匹过不去的,这笔生意自然就算黄了。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因为他设计的那个卖马专用马圈门是一个很小的门,大马、肥马根本就牵不出去,而能牵出去的都是一些小马、瘦马。很显然,霍布森的这一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好马不能挑选。可还是有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马圈里挑来拣去,自以为拣了个大便宜,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结果却大都不遂人意。

后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挑选,就被人们讥讽为了“霍布森选择”,它其实就是没有选择的变相说法。

在领导者的管理工作中,就存在着大量与霍布森选择相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个公司老板在挑选部门经理时,打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大招牌,却往往只将目光放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选来选去,使得霍布森选择的情况重新上演。

其实,公司老板作为为公司选择“千里马”的“伯乐”,应跳出“马圈”(公司内部或者说是老板自己的社交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去选真正的“千里马”。一般来讲,选取“千里马”的“大草原”越宽广,公司就越容易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又如,有的领导者在给下属布置任务时,嘴上说的是让下属们放手去干,给他们以充分的锻炼机会。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他却并不放心,总是对下属们指手画脚,要求他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如果发现有谁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做,就会很不高兴,甚至是不换脑就换人。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的困境,谁就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道理很简单,在霍布森选择中,人们自以为做出了抉择,而实际上其思维和选择的范围都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限制,当然就减少了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也就不会产生创新。所以霍布森选择可以说就是一个陷阱,让人们在进行伪选择的过程中自我陶醉,进而丧失自主创新的时机和动力。

因此,我们说霍布森选择的这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实际上就等于扼杀创造力,是阻碍企业壮大、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阻力之一。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切勿被表象迷惑而进入别人为自己设计的“马圈”中。

大卫藏在石头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霍布森选择曾被人们奉为是一种成功的营销策略。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在一次销售策略总结会上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可以订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订什么颜色的汽车都可以,但是我生产出来的汽车只有黑色的。”

亨利·福特用语言和行动实践了霍布森选择。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策略选择的正确性,但在变幻莫测的当今市场,如此好的销售位势已经越来越难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是如下一些调查数据:

只有9%的观众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出刚看过的电视广告的品牌名称;只有3%的散发出去的餐厅、购物等优惠券被使用;

只有1%的互联网广告被人们点击;

……这种种数据足以说明,过去那种由卖方掌控的可以随意实施霍布森选择的卖方市场一去不复返了,而由买方说了算的消费者越来越不容易满意的买方市场来临了。“如何与消费者博弈,以拿到进入他们心中的门票”成为了每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被公认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层面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竞争的若干维度,它们分别是需求、目标和场合。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些维度而存在。因此,只要我们稍稍对先前采取的营销策略的维度加以改变,以一个全新的维度替代另一个被淘汰了的维度,诸如“增加一个维度”、“去除一个维度”、“组合两个维度”、“为某个维度换序”等,我们就可以得到新的产品或服务组合,从而使产品链大放光芒,销量激增。

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运用起来却非常简单。举例如下:

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在止痛剂市场有许多竞争对手。拜耳通过电视宣传阿司匹林除了有镇痛作用外,还有预防心脏病的效果。这一新效用为拜耳公司带来了额外的销售额和品牌忠诚度。

在游客不多的冬季工作日里,游乐园管理者想到了将场地租给公司开销售会议。会后,公司员工可以在游乐园里享受一段美妙的欢乐时光。这样,死气沉沉的游乐园的冬天又焕发出了夏日里的热闹。

“开客”是一种24小时全天营业的小超市。它们的出现迎合了那些工作到深夜且白天又没有时间购物的职业女性的需求。

……

虽然消费者不是摆在我们面前,任我们肆意雕琢的一块石头,但是我们手中的产品却是可以成就我们大卖事业的一块基石。塑造了著名雕像《大卫》的意大利伟大绘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没有多做什么,大卫本来就藏在石头里,我只是把多余部分去掉而已。”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产品的销路也不是固定的一条两条,而是有千万条,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发现销路的思维。如果你沉溺于霍布森选择的迷魂阵中不能自拔,纵使有千条万条,你也看不见。

布利丹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