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8180600000193

第193章 逝世

1942年5月27日,农历四月十三日,星期三,包惠僧听妻子说老先生希望自己来,赶到了鹤山坪。陈松年告诉他,爸爸从上午九时起就昏迷不醒了。包惠僧要进房间看陈独秀,何之瑜说:“先不要进去,老先生以前也昏过,一会儿就醒的。”潘兰珍听见声音,忙从屋里走出来,拉着包惠僧进屋看陈独秀。包惠僧站在床前,注视着昏迷的陈独秀,墙角旮旯里有一堆潘兰珍自种的马铃薯,增加了室内的凄凉感。

邓仲纯轻声说,交替打了强心针和平血压针,也没有醒过来。过了一会儿,邓仲纯对陈松年妻子窦氏说:“先给包先生弄点吃的。”窦氏怀里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长玮,身边站着大女儿长玮和侄子长文。

下午,邓仲纯翻了一会日文医书,怀疑陈独秀是大脑中枢出血。晚上,潘兰珍喊包惠僧进去,她一手托着陈独秀的头,一手拉着陈独秀的手,说:“老先生,包先生来了!”陈独秀没有反应,潘兰珍用手拨开陈独秀的眼皮,似乎有感觉,还流了泪,然后就断了气。时间是晚上九点四十分。

潘兰珍和陈松年的妻子等嚎啕大哭。邓仲纯等人默默伫立在陈独秀的遗体旁,向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作最后的道别。

挂在东方山冈的月快要圆了。月华如水,覆盖着肃穆的山坳。山风起处,黄桷树叶一阵簌簌作响,似乎在诉说一个异乡客人的风烛残生……

陈独秀逝世后,《时事新报》、《新民报》发了消息,说“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向宗教宣战,向偶像宣战,一种凌厉之气,不失为一个先驱者”。对于陈独秀晚年,该文说“他究竟是一个操守者,因为我们还得到他身后萧条的消息”。

蒋介石听说陈独秀“身后萧条”,无钱安葬,捐款一万元。许静人捐款一万二千元。陈立夫、段书诒、王抚五各捐两千元。

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准备在重庆开追悼会。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梁寒操来动员郭沫若做发起人之一,郭沫若说:“我不认识这个人。”见郭沫若拒绝,梁寒操拿出陈立夫等人签名的单子,说:“已有不少人愿意做发起人。”郭沫若看了名单,说:“有这些大人物够了,我这个小人物起不了作用。”郭沫若拒绝后,陈独秀在重庆的追悼会“因故延期”。

1942年6月1日清晨,一只江津粮站运米的木船携带陈独秀灵柩,由鹤山坪徐徐运到江津县城。安徽同学会赠送的四川香楠木棺材又小又重。陈独秀临时墓地选在江津县城西门外鼎山山麓、邓家“康庄”前坡。墓穴不远处,是江津义字号龙头大爷李孔修墓地。陈独秀生前曾表示,此地风水不错。墓垄及墓道由邓氏叔侄捐钱修筑。墓碑上刻有欧阳竟吾写的“独秀陈先生之墓”。

下午一时半,江津县名流、绅士,附近各乡团丁、国立九中师生、双石小学学生及陈独秀亲朋好友百余人参加了陈独秀安葬仪式。殡葬仪式由邓燮康、周光年、方孝远主持,何之瑜、段锡朋、邓仲纯、程小苏及潘兰珍、陈松年等家人聚集墓垄周围。

最后,人们依次向墓碑行三躬礼,结束殡葬仪式。

丈夫去世后,三十四岁的潘兰珍,先在重庆一家农场做工。后与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结婚,不久这个男人也病故了。1946年,播兰珍带着陈独秀留下的部分稿费、文稿、字画和五个古瓷碗等,重新回到上海,在浦东的一所小学做临时工(炊事员),与十八岁的养女潘凤仙相依为命。1949年10月30日,潘兰珍因患子宫癌去世,年仅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