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8180600000073

第73章 陈炯明兵变

1922年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联合奉、皖,进攻直系。直奉开战一周后,奉军被吴佩孚击败,退回关外。孙中山仍然于5月9日在韶关誓师,发布总攻击令,分兵三路,向江西进攻。为了消除后顾之忧,孙中山在出师头一天,委任陈炯明的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以缓和陈炯明和粤军的情绪。

孙中山出师后,总统徐世昌于6月2日宣布辞职。孙中山曾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也下野。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

同时,孙中山与粤军的内部矛盾爆发了。6月12日,孙中山向广州报界宣布:

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三十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压服他。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但残害六十余营的军人,且惊动全城的居民,不免过于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们终不罢休。我只望报界诸君,主持正义,十天之内,做足工夫,对于陈家军,加以纠正。陈家军若改变态度,即不啻如天之福,万一无效,就不能不执行我海陆军大元帅的职权,制裁他们了。

6月15日深夜,陈炯明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的行动,但叶举不听,说:“你回报竞存,事情已不容不发。”听了秘书的汇报,陈炯明怒不可遏,把茶盅打碎了。次日凌晨,叶举督办在指挥粤军炮轰总统府前,打电话给孙中山,要他离开。孙中山脱险后,于6月17日登上永丰舰,在海上与粤军对峙五十余日,直到8月9日,孙中山不得不经香港到上海,宣告了第二次护法失败。

粤军背叛孙中山后,得到了南方革命派的谴责和北方的喝彩。但南北都认为,是陈炯明指挥粤军干的,不知道是他的部下叶举背着他干的。

7月17日至23日,胡适为《努力》第12期写《这一周》,借“旧道德的死尸复活”的话题,评价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的事。在一个共和的国家里,已经是总统制了,没有了皇帝,哪里还有悖主、犯上呢?至于革命还是叛逆,也看具体情况。如蔡锷推倒袁世凯,就不是叛逆;吴佩孚推倒段祺瑞、徐世昌,也不是叛逆!胡适说:“我们并不是替陈炯明辩护;陈派的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为,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等旧道德的死尸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

对于胡适为陈炯明和粤军说话,上海的《民国日报》持续了一个月的攻击。胡适看了这些驳论,慢慢的意识到,自己的文章所以招怨,是因为过去不了解孙中山这一派用秘密结社来办政党的历史。8月20日,胡适写评论说:“我们旁观的人只看见一个实力派与一个实力派决裂了,故认作一种革命的行动,而在孙氏一派人的眼里,只见得一个宣过誓的党员攻击他应该服从的党魁,故抬出‘叛逆’‘叛弑’等等旧名词来打他。”

陈炯明兵变后,老朋友张继和陈独秀会晤,希望陈独秀站在孙中山北伐军一边。

陈独秀5月在广州开会期间,应陈炯明邀请,曾在陈公博、陈秋霖和陈炯明的秘书黄居素陪伴下,去了一趟惠州。他们先乘火车到石龙,然后连夜乘船到惠州。在到陈炯明司令部的路上,哨卡林立,除了来来往往的军人,没有其他行人。见陈炯明桌上摆满了军用电话,墙上挂了一张张军事地图,陈独秀嗅出火药味很浓,战争一触即发,次日即回广州。

现在,陈炯明背叛了孙中山,矛盾终于爆发了。陈独秀虽然不接受马林的主张,加入国民党,但也不至于站在陈炯明一边,反对孙中山啊!他向张继表示,即与陈炯明断绝关系,并写了《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说:“武人割据是中国唯一的乱源。”

不料在广州的谭植棠、陈公博、谭平山,擅自在广州报上发表文章,公开支持陈炯明联省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