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更到位
8180800000010

第10章 3、分析利弊,把理讲清

说服别人时,把事情的利与弊向对方分析清楚,把道理摆在对方面前,这是说服的一个手段。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面对“道理”,权衡一番利与弊之后,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毛遂自荐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说过,毛遂用其精妙的言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那么,毛遂是怎样利用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去说服别人的呢?

秦国的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派遣平原君作为使者,向其他国家请求救助,去楚国签订“合纵”盟约之前,平原君决定带领二十名随从。平原君说:“如果能说服对方,是最好的结果。如果说服不了,只能以武力使对方签订‘合纵’盟约。这样我们才能返回赵国。现在,我在门下挑选二十名贴身随从吧。”遗憾的是,平原君只凑了十九人,又没打算在外面挑选,没办法凑足二十人。正在这时,门外有个叫毛遂的人,前来求见,他走到平原君面前说:“我听说先生要去楚国求救,希望与之签订‘合纵’盟约,随从人员未能凑足二十人,希望先生能把我毛遂算做一员。”

平原君问:“先生来赵国几年了?”

毛遂说:“到目前为止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达开明的人就像锥子一样,即使装在口袋里,锥子尖也会穿透口袋,露出锋芒。现在,你已经在赵国呆了三年,而周围的人却没有称赞你的,我也没有听到过赞美你的言辞,这就说明你的才能不足。先生不能随我一同前往,请留下吧!”

毛遂说:“那是因为我今天才请求进入囊中。如果能让我早入囊中,我就会像禾穗一样,整个锋芒都显露在外了,不单单是穗尖露在外。”

平原君被毛遂说服了,决定带领毛遂入楚。毛遂到了楚国以后,在与其他十九个人争辩过程中,大家都由衷敬佩他的说服才能。

当平原君与楚国谈“合纵”盟约时,反复说明利害关系,从太阳升起开始谈起,直到太阳落山也没决定下来。这时,那十九个人建议毛遂去与楚国谈判。

毛遂手握剑柄登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非常清楚,只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可现在已经说了一天,最终还没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

楚王向平原君询问道:“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门人。”

楚王大怒,斥责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正在同你们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

毛遂手握剑柄,前进一步说:“大王之所以敢斥责毛遂,是因为这是在楚国,你们人多势众。但现在,我与大王只有十步之遥,轻易就能取大王性命,所以,大王的命正悬在我的手里。在我君侯面前,大王为什么斥责我?况且,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人多吗?其实,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做,凭借的是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有土地五千里,手持长矛的士兵有上百万,这就是霸王的资产呀!以楚国的势力,天下没有人能抵挡,白起不过是竖子而已,率领着几万人马,就来和楚国交战,一战就攻下了鄢、郢,二战就烧毁了夷陵,第三战就侮辱了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是令赵国人都感到羞辱的事,大王却无动于衷。这‘合纵’的事情,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在我君主面前大王为什么要斥责我?”

楚王说:“是,正如先生所说,是为了我的江山社稷才订立‘合纵’盟约。”

毛遂进一步问道:“‘合纵’的事情决定了吗?”

楚王说:“就这么定了。”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后,对毛遂刮目相看,从此毛遂名声大噪。

毛遂自荐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看过这则故事的人,通常佩服毛遂的勇气与胆识,其实,最令人赞赏的是他的谈话智慧。要知道,敢于推荐自己本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气,但成功与否,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谈话才能了。

从毛遂说服楚王签订“合纵”盟约这件事看,毛遂每句话都说到了楚王的心坎里,他把“合纵”的利弊,分析得非常透彻,把大道理摆在了楚王面前,楚王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才答应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毛遂的案例说明,精妙的口才有时能抵得上千军万马的威力。

在说服过程中,咄咄逼人的语言气势、清晰透彻的利弊分析,往往可以使说服者变被动为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单凭那三寸不烂之舌,已不足以说服他人了,在说服过程中,还应加入事实作为依据。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说服他人只需要具备能把死人说活的本事就可以了。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现代人,大多都比较理性,在对自身利益不利的情况下,是不会被说服的。所以,这就要求说服者在规劝别人时,一定要用事实说话,以道理来使他人信服。

说服别人时,应该学习毛遂这种善于分析利弊,把理讲清的说服方式,促使对方醒悟过来。讲事实摆道理,冷静地分析、全面而深刻地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有效说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