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更到位
8180800000015

第15章 1、有理不一定强争,有话不一定直说

有的人说话,经常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对象是谁,不考虑会产生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结果无意中便得罪了人。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的本领,令了解他的人想大喊一声“太妙了”。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 堂?吉诃德 》?”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气氛?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 神曲 》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14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在客客气气的社交谈话中,直话直说是致命伤。别误解,这不是在鼓励说谎。这里讲的是一种高深的谈话艺术。社交中的谈话高手,能够像斗牛勇士一样,挥洒自如地应付、闪避灾难。

其实在社交谈话中有很多诀窍,可以给那些说话不懂得转弯的人作为参考。预备几个有趣的题目,侃侃而谈,但言辞须含糊,含糊到只有社交专家才能知道你是在瞎扯。怎样才能做到有理不强争,有话不直说呢?不妨考虑以下几项:

(1)使用模糊性语言

暧昧模糊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说话方式,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学家最爱以世界的本质为题,使用一些模糊性语言,讲些令人费解的话,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个个满脸愕然、面面相觑的模样,便忍不住偷笑。

(2)选择某位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为话题

可以选择某位不太出名的历史人物为话题,他不必有什么精彩的秘闻逸事,如果不想再听某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当今国家大事,用这类题目转移话题,再适合不过了。你可以说:“某某怎么样?”那人会顿时茫然,问道:“他怎么样?”“你刚才说的全部可以应用到某某身上。”你答道:“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回答谁能反驳?

不过要注意的是:有必要跟其他客人周旋时,谈些不相干的话,要摸清楚什么题目不能碰。一次,王明在同事的生日聚会中,对“文化大革命”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殊不知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史权威,其结果自然不用多说。

(3)用含义广泛的形容词

所用的形容词最好能适用于任何方面。如果有人要你对某本书、某出舞台剧、某部电影或某首乐曲发表意见,而这些却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你应该说:“我喜欢他早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单纯。”或者说:“我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那比较成熟。”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4)讲述一些历久弥新的趣闻逸事

不必发表长篇大论,也可以令人觉得你学问渊博。在节骨眼上讲出一桩人所罕知的事,会使人深信你满腹经纶。例如,记住某某著名作家的妻子,是哪个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亲,在跟人家讨论文学、商界动态、名人花絮或鲜闻的时候,再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样一来别人肯定会为你的博学竖起大拇指。

(5)发表别人无从驳斥的见解

闲谈中,难免会有人问你:“你认为如何”?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原因是你刚才没有注意听。其实你一直想的是,赴宴途中,汽车发出的怪声,或者某部电影里某演员叫什么名字。不过,有一种答案适用于任何话题,而且不会引起异议:“那完全要看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6)高明地搪塞、躲避

有个粗鲁的人想竭力戳穿你的把戏,千万别慌。可以采纳如下几个对策:第一,含糊其辞。马上用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所讲的“真理有大小之分。与小真理对立的,当然是错的;与伟大真理对立的,则同样是真理。”来回应他。然后,趁质问你的人还在琢磨这一番话,找个借口离桌。第二,指着窗外大声喊:“瞧那个!”希望借此转移同桌人的注意。第三,把一块肉放进口里细嚼,同时做思索状,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着屏息并慌张地指指喉咙,奔出饭厅,挺着肚子朝沙发背猛扑过去,使人以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后站起来,转身对吓坏了的众人从容地说:“没事了。”

如果你演技够好,大家便会忘记使你突发急症的原因,反而称赞你有医学知识,懂得自救。

有话不能直说,直说会害人,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明明出于好意向别人献上自己的忠言,而别人不但不领情,反而弄得自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大多数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造成的。因此,要求人们多掌握一些说话的艺术,管好自己的嘴,直话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