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更到位
8180800000055

第55章 3、说话要抓住要害

说话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不能击中对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对于那些掌握说话技巧的人,在处理事情时,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问题关键,一语中的。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将事情办妥。

汉代有位著名丞相名叫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上林苑是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把萧何逮捕入狱,予以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法官廷尉便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以前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早已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的情况下而不谋,反而会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使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国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诈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进谗言,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被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

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当时先皇留给您的玉玺在他手上,而且他还统率着主力部队,但是周勃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他罢相回到自己小小的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要谋反呢?”听了这话,文帝的所有疑虑都打消了,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可见,说话抓住关键是非常重要的。找到说话的重点,是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能力,通过短短几句话,切中对方要害,从而达到说话的目的。

讲话如果抓不住重点、拐弯抹角、不着边际,容易让人厌倦。假如一个说话不着边际、洋洋万言却切不中要害的人与别人谈业务,他人肯定会疲惫不堪,甚至会感到厌烦和恼火。

有一种人,人们永远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这种人总在问题的周围绕来绕去,尽力避免问题的实质。他们的思想衔接不起来,让人无法理清他们的思路。倘若说话总是如此不着要点,会让人无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喜欢与说话拐弯抹角、滔滔不绝、说话不着边际的人交流。这样的人会使听话者失去耐心,即使听话者多次看手表,提示时间,他们好像视而不见,似乎没有说完的时候,这样的人讨厌至极。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不能有这种习惯。否则,会影响事业的发展,因为这种不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敌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较高管理才能的人,无不说话简练、利落、主题明确。而人们也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他们恰恰也是事业有成、口碑极好的人。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通电话,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问候和致谢,而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还没有等别人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说“再见”了。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他们不会麻烦人,更不会无端地耗费别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愿意穷其一生去学习科学、文学和其他各种知识,但他们却完全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常常使他们显得木讷呆板。也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造诣很高,但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沉默不语,显得无足轻重,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