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更到位
8180800000006

第6章 6、说话方式要得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也各有千秋,究竟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最容易让人接受,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只要能让对方接受,你便成功了,反之,即是失败。

1954年,有关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重大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了。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始终持敌视的态度。他强令美国代表团的成员,无论谁在会议厅或走廊上遇见中国人都不能理睬。第一次会议刚刚开始不久,杜勒斯便离开了,接替他的是杜勒斯的助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周恩来总理认为,并非每个美国人都像杜勒斯一样顽固,于是,他决定与史密斯建立友好关系。

一次,周恩来在一家酒吧遇到了史密斯,当时,史密斯坐在柜台前,正往杯子里倒咖啡。他径直走向史密斯,彬彬有礼地伸出手。

他的这一举动,使史密斯大吃一惊,不过史密斯很快就反应过来,他左手夹着一根雪茄,另一只手连忙端起咖啡杯,以示没有空暇与周恩来握手。

但周恩来并没有因此放弃与史密斯打交道的念头,他镇定自如地说:“打扰了,史密斯先生,希望我们能成为友好的合作伙伴,我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说罢,转身离开了。

在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时,周恩来正在会议休息室里与人谈话。这时,史密斯前来向他问好,并说:“周总理,您的外交才能非常令人钦佩,能与您结识,我感到非常高兴。”

周恩来回答说:“上次我们见面时,我不是首先向您伸出手了吗?”

临走时,史密斯笑着用手肘碰了碰周总理的胳膊。原来,杜勒斯在日内瓦曾下过一道禁令——“不许同中国人握手”,由于禁令的限制,史密斯不便与周恩来总理行握手之礼,所以只能以“肘”碰“胳膊”的方式来表达友好。

那么,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才是得体的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表达清晰

与人交谈过程中,措辞精炼、有条有理的说话方式,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抓住人心的第一步。那些说话颠三倒四、含糊不清的人,要特别注意,尽量让别人轻轻松松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说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人,别人很难理解他的想法。这对社交肯定没有好处,对扩大人际关系,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2)提出独到的见解

与人交谈中,曲高和寡、随声附和是不被提倡的,要从大处着眼,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用朴实的言语,论证所提见解的正确性。这并不是卖弄的表现,而是展现自己的最佳方法。当然,所提见解必须符合实际情况。

(3)从小事说起

交谈的一大禁忌就是不切合实际。要从小事说起,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说经验,谈做法,既不空言理论,也不夸大事实。这样,才能抓住别人的心。

(4)讲实在话

与人交谈时,态度很重要。实实在在、毕恭毕敬,是人们所提倡的。说话时,不必高谈阔论、婉言动听,只要言简意赅、精辟独到,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问题的实质,就在那几句朴实的话中。

(5)符合听话者的口味

有些人喜欢听婉转性的话,在了解对方的爱好后,应对其说出含蓄的话;有些人喜欢听亢直性的话,应该对其说些激进之词;有些人喜欢听有学问的话,应该对其说些知识方面的话题;有些人喜欢拉家常,应该对其说些浅显易懂的话;有些人喜欢诚恳性的话,应该对其说些朴实的言词。无论选择哪种说话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符合听话者的口味,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6)态度平和

与人交谈过程中,话题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别人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那将影响着一个人的形象与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好评,是扩大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但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说话方式。

交谈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某人心平气和地与人交谈时,谈话气氛往往非常融洽。即使他说话时心不在焉,却依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要讲的意思,从而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心态下的说话方法不同,平和的心态,能决定说话的质量,使听话者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这对赢得对方好感,有很大好处。

(7)与人说话时,要保持一种好心情

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心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良好的心情与人交谈,言语中自然会流露出轻松愉快,同时,听话者的心情也会被感染,产生深谈的欲望。反之,那些自命不凡、说话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人,将会失去很多朋友。

恰当的说话方式,能够给个人形象增光添彩,能使人们的想法,更加合乎情理。在正确的说话方式引领下,通过语言表达来获得他人赞赏,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