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344

第344章 善谋能断

“原文”

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1],夙夜尽心,唯恐一物失所[2];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3],不以己长格物[4]。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5],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6]。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注释”

[1]文学:学问。[2]失所:处理不当。[3]求备:求全责备。[4]格物:要求他人。[5]上:即唐太宗。[6]断:决断。

“译文”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学问,昼夜操劳,唯恐一事处理不当;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一样高兴,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点评”

杜如晦、房玄龄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一个人的智慧总是很有限的,没有杜、房这样杰出的人才,唐太宗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只有唐太宗这样的英主,才能重用和驾驭杜、房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