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智谋经典
82631400000004

第4章 孙子兵法

孙武(中国·春秋 约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

世界第一部“军事谋略学”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

国外多家军事院校的教材

被中外商家奉为谋略制胜的法宝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名著,其内容之博大,论述之精深,后世无出其右者。可以说,《孙子兵法》是战争指导智慧的结晶。历代古往今来的军事思想家,只有克劳塞维茨可与孙子媲美。然而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比孙子晚2000年,其局限性也大,而且有一部分已经过时。相比之下,孙子的文章讲得更透,更深刻,永远给人以新鲜感。

——英国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孙武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古代军事理论奠基者,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亦称孙子。他身处诸侯争霸、列国兼并、大夫争权、社会变革的动乱之世,为寻求以战止战、保国安民的途径和方法,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总结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著书立论,成兵法13篇。当时正值吴王阖闾即位,欲破楚以图霸,经伍子胥多次举荐,以所著兵法13篇献吴王阖闾,深得阖闾赞赏,被任为将军。孙武得以有用武之地,并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孙武率先论述战争全局和战略全局问题,最早揭示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胜而后求战”、“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等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深刻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等一系列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孙武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由此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以“兵圣”之誉而名垂千古。

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孙武丰富而深邃的军事谋略思想,堪称是中华民族的不朽兵书和世界第一部“军事谋略学”。该书讲的虽是用兵之道,但它提出的多种战争谋略不仅应用于军事作战中,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兵法本身,它吸引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在政界、军界、商界、体育界、医学界等领域对其广泛地加以运用。在当代,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不仅在军事科学领域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中,亦被中外商家奉为制胜的法宝。商场如战场,现代企业中的企业家如果能熟读和理解《孙子兵法》,并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运用“出奇制胜”之谋略,那么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立于不败之地。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公元前515年,吴国阖闾即位后,礼贤下士,整个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而后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孙子兵法》13篇遵循着十分鲜明的逻辑顺序,即由总体到部分,由全局到局部,由战略到战术,由一般到个别。第一《计篇》为全书之总纲,提出了战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系、将帅的德才智谋与战争胜负的关系等有关战争的根本大计;第二《作战篇》、第三《谋攻篇》是从战略的高度,对能否进行与如何进行战争所提出的根本性的战略方针,从战争的物质基础写到战争的最理想境界“上兵划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第四《军形篇》、第五《兵势篇》、第六《虚实篇》,开始进入具体作战形式的说明,如防守、进攻、军争、行军、火攻以及不同地形环境中的特殊争斗,既有战略与策略的一般原则,如“先为不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就虚”等,也有具体战术原则的论述,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择人而任势”,“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等等;第七《军争篇》、第八《九变篇》、第九《行军篇》更多述及具体行军作战的情况与方法,如“以迂为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围师必阙,穷寇勿追”以及将帅指挥军队的“九变之术”和审察敌情的“三十二术”等等;第十《地形篇》、第十一《九地篇》、第十二《火攻篇》、第十三《用间篇》更全然进入了对战斗中的具体条件、具体情况、具体方法的分析论述,如对地形地貌的考察与利用,火攻的具体形势。在短短的共13篇6000余字里,《孙子兵法》为我们勾勒了整个战争的全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制胜真理也全然显现。

华文精选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作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作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作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它不仅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兵学史上,《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这部百家兵法之始祖,曾造就了一批批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无论是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还是近代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他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孙子谋略思想的启发。在短短6000余字里,《孙子兵法》把人类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正是由于《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因此,二次大战以来,国内外许多军政要员都把《孙子兵法》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孙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兵者诡道”、“上兵伐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等凝聚着深刻谋略思想的名言粹语,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500多年过去了,这部被后人奉为“兵学圣典”的古老兵书,虽历经沧桑巨变却不失其光泽,不仅启迪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谋臣将帅,而且跨越时空,流传海外。《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必修教材,是日本知名大企业员工的必读之书,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法国皇帝拿破仑在惨败之后读到了翻译成法文的《孙子兵法》,不禁喟然长叹:“如果我能早些读到《孙子兵法》,那么,世界历史将会重写”;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期间,美国总统布什桌上放着两本书,一本是《恺撒传》,另一本就是《孙子兵法》,而且,在此期间,美国还将大量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供给前线的海军陆战队官兵阅读。在21世纪的今天,《孙子兵法》仍然熠熠生辉,以其博大精深的战略理论彪炳古今中外。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谋略思想

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4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孙子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有什么关系,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可以古为今用,军为民用,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 涂铭旌

《孙子兵法》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仍然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 霍吉兹

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兵法》中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美国知名学者 柯林斯

第二个层次是孙子的战略思想。首先,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其次,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他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挨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再次,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孙子的军事思想的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己知彼”,不了解情况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己知彼,而且要早知,战争要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明日黄花”了。战争中还要“避实而击虚”,不能跟别人硬碰硬,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地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军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用将、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

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资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坚决不能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是《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的四个基本层次。(黄朴民)

《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

一、“夫将者,国之辅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认为将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强弱、百姓的命运,可见孙子高度重视将才在战争中的作用。战争史上有许多事例都表明了将才在军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战争需要将才,商战亦需要将才,企业领导者智慧才能是决定其经营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的商战可谓惊涛拍岸,这就更需要驾驭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才能,方可使得商战之舟安然驶向胜利的彼岸。从某种意义上讲,商战亦可谓人才之战,犹如战场的胜败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才一样,商场的胜败也取决于经营者的谋略。同样一个企业,同样都是销售,在不同的经营者的谋略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之所以能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们有一批主管一流企业的一流经营管理人才。

二、“将孰有能”

《孙子·计篇》提出的将才决定战争双方谁胜谁负的第二条是“将孰有能”。孙子接着又谈到了为将必须具备五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给孙子的“五德”注曰:“智者,智谋才能;信,赏罚有信;仁,爱抚士卒;勇,勇敢果断;严,纪律严明。”可见孙子以为军中双方主将的能力对比是造成胜负的基本因素之一,而具备“五德”的将才方可率军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华文精选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译文: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儿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儿进攻,不知怎样进攻。深奥啊,精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孙子所言的为将必备的五德也适合于当今商战之中的经营者。任何竞争性的活动首先需要的是“智”,而商战天经地义需要智慧才能。经商活动必须讲求“信”,经营者必须在企业内取信于企业员工,在外取信于一切顾客,取信于同行人员,要信守诺言,遵守法规,必须明确经营目的是服务和造福于人类社会,其次才是经济效益。“仁”,则要求经营者以爱人之心对待自己企业的职工和顾客,所谓“上下同欲”。经营者需要在商战中抓住良机,积极主动勇敢稳健地去决断,此乃“勇”也。企业的管理,当然应该是严格的,要使全体职工遵守法度和纪律的约束,这就是所谓“严”。可见,孙子在古代战争中对将才的五德要求,对在当今商场竞争中对将才的栽培和要求是有借鉴作用的。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经营者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比较复杂的经济组织,因此企业经营者,不但要熟悉各种领导的方法、原则和规律,同时也要讲求领导艺术,依靠丰富的知识、无穷的创造力,运用高度纯熟精细的技巧来灵活地解决复杂多样的问题。在企业领导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在这个企业用这种领导方式和方法是有效的,在另一个企业这种领导方式和方法却不一定有效。这就是我们在阐述孙子讲能力与艺术时必须强调的“权变”原则。所谓因地因时而宜,即时即兴而发,知己知彼,实事求是而已。

三、用人之道

善用人才主要是要给以实权,信任人才,全才而用。《孙子·谋攻》曰:“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乱至,是谓乱军引胜。”曹操注曰:不知道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行政,军士就会迷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权谋,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所谓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可见孙子以为要给将才以作战指挥权,要信任将帅。所谓放权于部下,一任东西南北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经济活动中,主管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首先把自己锻炼为一位懂得择人用人的原则和艺术、贤明豁达、知人善任的领导者。领导者要能信任属下,并给以业务实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智慧才干,灵活机动自由处置业务,以人才壮行,何愁功业不成,企业不兴。(刘正平)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孙武,字长卿,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及军事理论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是春秋时期与老子、孔子鼎足而三的思想大家,被历代军事家尊为“兵圣”、“兵家之祖”。

孙武出生于军事世家,使得他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军事战争知识的熏陶,因而孙武从小便酷爱兵法。他渴望探求作战的制胜之道,以便将来能超越父辈,大有作为。他博览群书,学习黄帝的作战方法以及商汤、西周的一些军事名家的作战史实,并从中总结出作战策略及作战思想。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夺得吴国王位,称阖闾。阖闾胸怀大志,礼贤下士,任用贤能。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同时,他还广泛地搜罗人才,立志要称雄天下。伍子胥便借这个机会向阖闾推荐了隐居的孙武。孙武见到吴王后,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吴王看罢,赞不绝口,但他却想考验一下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13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在是见解独到,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呢?”孙子便说:“可以用后宫的宫女试验一下。”吴王同意了。于是孙武让180个宫女都披上铠甲、戴上头盔,拿着剑和盾站着,又向吴王借了宠爱的妃子二人,让她们当军队的队长,并使她俩每人带领一队。接下来孙武又把军队的法规告诉她们,叫她们随着鼓声或前进或后退、或向左或向右、或者旋转打圈,并向她们讲述了操练时的禁例。安排就绪后,孙武便亲自击鼓发令,但宫女们由于内心的好奇,虽然嘴上答应听令,但做起来却嘻嘻哈哈,不成体统。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要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便马上派人向孙武求情。孙武却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重新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吴王虽然失去了两名爱姬,但他看了孙武所操练的阵法后,明白了孙武是能帮助他成就霸业的难得将才,因此最后还是拜孙武为将军。孙武一生战功赫赫,从“养城之战”初露锋芒到公元前510年大破越军再展风华;从吴楚“豫章之战”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每一场战役都显示了其超凡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在阖闾之后的吴王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吴国名臣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决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这部震古烁今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兵学圣典”。短短的6000余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孙子在东方被尊称为“兵圣”,在西方军事家那里也备受推崇。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1963年为美国将军萨姆·格里菲思的《孙子》英译本所作的序中,写道:“《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名著,其内容之博大,论述之精深,后世无出其右者。”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如果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的奠基之作,是对春秋时期及其以前军事思想的概括和提炼,那么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和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吴起的《吴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并总结了战国前期的丰富的战争经验。该书反映了吴起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堪与《孙子兵法》相媲美。这两部兵书,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故历代习惯于把《孙子兵法》和《吴子》并称为“孙吴兵法”,一向被人们奉为兵学经典。后来,《吴子》又流传到国外,被译成英、法、日、俄等文本,对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末期,在中国思想界的上空,出现了三颗明亮的星体——孔子、老子和孙子。他们的思想包罗宏富,见解精到,而各有侧重。孙子注重于研究军事学,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法律、教育也都有论述,建构了一个严密的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孙子的思想就全部凝聚于他的不朽杰作《孙子兵法》13篇中。杨善群的《孙子评传》着重评论的是春秋末年的孙子及其兵法,从《孙子评传》中,我们对孙子会有一个更全面而透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