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汉词汇对比研究
8407600000100

第100章 参考文献(1)

蔡勇飞、王之光,2005,《汉英文字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曹杰,2005,英汉复合词地位和使用价值对比,复旦大学课程论文曹炜,2004,《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陈爱文、于平,1979,并列双音词的字序,《中国语文》第2期陈望道,1979,《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陈瑞瑞、汤志祥,1999,九十年代汉语地域分布的定量研究,《语言文学应用学》第3期程雨民,2003,《汉语字基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程工,2004,论构词规则的有限能产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程镇球,2002,《翻译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慈拉特科夫斯卡雅,1984,《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戴浩一,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邹议,《国外语言学》第4期董秀芳,2002,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第3期董秀芳,2004,《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藤永超,1999,从汉英构词法比较看国际汉字研究,《汉字文化》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邓耀臣、肖德法,2005,中国大学生英语虚化动词搭配型试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7期

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高远,2002,《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高芳、徐盛恒,2000,名词转用与语用推理,《外国语》第2期桂灿昆,1978,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现代汉语》第1期桂诗春,2006,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答客问,《外语界》第1期郭鸿杰,2005,《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郭绍虞,1938,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1979,《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何善芬,2002,《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元健、王玲玲,2005,真假复合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何烨,2004,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汉语句法的影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5期华星白,1994,汉字与汉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胡和平,2005,《同义词说略》,上海古典出版社胡裕树,1981,《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胡明扬,1996,《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胡壮麟,1998,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第3期胡壮麟,2003,英语的最近变化,《外语研究》第2期黄伯荣、廖序东,1981,《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志强,1985,关于掖左传业复合词的几个问题,《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贾德江,2002,《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贾雪睿等,2001,汉英语篇逻辑模式对比分析,《外语学刊》第4期贾彦德,1999,《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蒋冰清,2004,英汉数词文化差异探析,《湖南社会科学》第3期江静,2008,隐喻化中的源话概念影响,复旦大学博士论文靳梅林,2005,《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南开大学出版社龚天红,2006,浅谈生物学中的外来词,复旦大学语言学课程学期论文李大忠,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李冬,1988,汉英词语理据比较,《外国语》第6期李公宜,1987,从阅读高效率看汉字,《语文学习》第11期李行健,1982,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一个问题,《语文研究》第2期李延福,1999,《国外语言学通观》,山东教育出版社李宇明,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连淑能,2002,论中西思维方式,载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连淑能,2002,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林汝昌、李曼珏,1998,英汉文字比较实验报告,《汉字文化》第1期林汝昌、李曼珏,1999,中西哲学观对英汉语言之影响,载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青岛出版社林振坤,1998,时间概念的空间比喻,《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第4期刘国辉等,2004,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9期刘宓庆,1980,试论英汉词义的差异,《外国语》第1期刘宓庆,1989,《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刘宓庆,1991,《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刘宓庆,2001,《翻译与语言哲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刘润清、刘正光,2004,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刘泽先,1985,汉字好学吗,《语文现代化》第8期吕俊、侯向群,2001,《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吕叔湘,1963,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吕叔湘,1984,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见《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吕叔湘,1980,《语文常谈》,北京:三联书店陆国强,1984,《现代英语表达与理解》,上海译文出版社陆振慧,2002,英汉语篇中指同表达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罗思明,2005,英语合体数词复合词词化统计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第9期卢植,2006,《认知与语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马清华,2000,《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毛荣贵,1997,《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评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缪海燕、孙蓝,2005,非词汇化高频动词搭配的组块效应,《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

奈达,1999,《新编奈达论翻译》潭载喜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帕默尔,1983,《语言学概论》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沈家渲,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沈家渲,2006,概念整合和”浮现意义冶,复旦大学学术讲座苏新春,2001,关于《现代汉语词典》词汇计算研究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潘文国、叶步青、韩洋,2004,《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潘文国、潭慧敏,2006,《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濮建忠,2003,《学习者动词行为:类联接、搭配及词块》,河南大学出版社饶宗熙,1998,《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萨丕尔,1985,《语言论》,商务印书馆申小龙,1989,《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申小龙,1990,《汉语人文精神论》,辽宁教育出版社邵萱婷,2005,一词多义现象的英汉语对比,复旦大学学期论文邵志洪,1997,《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施茂枝,1999,述宾复合词的语法特点,《语言教学和研究》第1期石定栩、朱志愉,1999,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影响,《外国语》第4期石定栩、朱志愉、王灿龙,2003,香港书面汉语中的英语句法迁移,《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

石定栩、朱志愉,2005,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的影响,《外国语》第5期石毓智,2003,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石毓智,2004,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别对其被动表达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石毓智,2006,《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石毓智、白解红,2007,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束定芳,2002,论隐喻的运作机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束定芳,2004,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外国语》第3期苏新春,1995,《当代中国词汇学》,广东出版社苏新春,2001,关于《现代汉语词典》词汇计算研究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潭达人,1989,略论反义相成词,《语文研究》第1期潭载喜,1983,《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万艺玲,2001,汉字难易度测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文旭,2001,词序的拟象性探索,《外语学刊》第3期威妥玛,2002,《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张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魏志成,2003,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艾录、司富珍,2002,《语言理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灿龙,2005,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关系,《当代语言学》第3期王东风,2002,文化认同机制假说与外来概念引进,《中国翻译》第4期王菊泉,1989,节奏在汉语词语结构中的作用所引起的汉英语法差异,《外语研究》第4期

王洪君,2002,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王晋军,2003,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外语学刊》

王惠,2004,《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力,1943/1985,《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王力,1954,《中国语法理论》,北京:中华书局王力,1958,《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王力,1980,《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王力,1985,《王力文集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王力,2000,《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王玲,2002,“哈冶风正起,《语文建设》第8期王宁,1996,汉语现象和汉语语言学---读启功先生掖汉语现象论丛业,《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王琪,1999,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借词及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香港理工大学及双语学系硕士论文王巍,2002,汉语语法若干新现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寅,2006,《认知语法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汪榕培、卢晓娟,1997,《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汪榕培,2000,《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文斌,2004,英汉”看冶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王文斌,2005,《英语词法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宇,2001,英汉烹饪词汇语义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王宗炎,2001,语言对比小议,《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吴东英,2001,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第2期吴慧敏,1990,《中国数文化》,岳麓出版社吴玉璋,1988,从语言的类型对比看人类的共性,《福建外语》第3期熊学亮,2003,《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许国璋,198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许余龙,1992,《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许余龙,2002,《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徐通锵,1994,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徐通锵,1998,说字,《语文研究》第3期徐通锵,2004,《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徐卫、梁慧,2005,浅析汉语报纸中英语的“入侵冶,复旦大学2005年语言学导论课程论文

姚小平,1995,《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叶蜚声、徐通锵,1997,《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严辰松,1990,汉英词汇透明度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杨达复,2000,《英语错误形式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杨华、蒋可心,1995,浅议新外来词及其发展,《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杨乃济,1993,《旅游与生活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杨自俭,2000,”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几点认识冶载于罗选民主编《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辽宁人民出版社张安德、杨元刚,2003,《英汉词语文化对比》,湖北教育出版社张继东、刘萍,2005,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使役结构及相应的词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张斌,2005,《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张博,2005,英汉语复合词隐喻与转喻情况对比,复旦大学对比语言学课程学期论文张培基,1979,《习语汉译英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张彦昌、张而立,1994,一份英汉词汇对比调查报告,载于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