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8476100000038

第38章 顺潮流者存(2)

武昌起义的次日,适逢袁世凯的生日,他的党羽赵秉钧、张锡銮、倪嗣冲、段芝贵、袁乃宽、王锡彤、杨度等咸集洹上村,为袁祝寿。正当寿宴进行之际,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举座皆惊。袁世凯意识到“此乱非洪杨可比”,决心应时而出,待机行事。莫理循说:“我们这些‘知道内情’的人当时就晓得袁世凯即将表示赞成共和。”[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250页。但问题极为复杂,还有曲折。袁世凯心中有底,并不等于要立即表态。当时,倪嗣冲、段芝贵劝袁乘机而起,称王称帝,黄袍加身。其亲信幕僚张一麟也说乘此“天下大乱,民无所归”张一麟:《心太平室集》卷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第12页。之际,登基称王。袁克定也赞同此举。袁世凯毕竟老练,眼光要远大一些,从他以前主动与孙中山、黄兴联系,反清之意,早已流露,参见廖一中:《辛亥前袁世凯向黄兴、孙中山输诚》,《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但问题太大,他反复思忖,认为此招风险太大,时机尚不成熟。他认为:(1)袁氏世受清室恩遇,从孤儿寡妇手中取得天下,肯定要为后世所诟病;(2)清廷旧臣尚多,如张人骏(两江总督)、赵尔巽(东三省总督)、李经羲(云贵总督)、升允(陕西抚巡)均具有相当势力;(3)北洋旧部握有军权者,如姜桂题、冯国璋等,尚未灌输此种思想;(4)北洋军力未达到长江以南,即令称帝,亦是北洋半壁,南方尚须用兵;(5)南方民气发达程度,尚看不透。人心向背,尚未可知。据徐世昌后来回忆说,由于上述五方面的考虑,袁世凯没有急于称帝,而倾向“表面维持清室”,等待形势发展,再行计较。张国淦:《洪宪遗闻》,《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4页。

袁世凯确有勃勃野心,也很有谋略和手腕,凭借雄厚的实力,他对自己的清朝主子忠心不足,异心有加。武昌起义爆发,冯国璋随同荫昌南下路过彰德拜见袁世凯,袁吩咐他不必急于进军,而应“慢慢走,等等看”。

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匪事宜,他并不马上答应,反而提出六项要求,分别取悦于立宪人物、革命党、南方旧官僚,更主要的是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力。

清廷于10月27日又任命他为钦差大臣,部分答应了他的条件,但他仍不出来。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10月30日,清廷答应了袁世凯提出的全部条件,袁世凯总算答应出山南下了。出山后,他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继续以退为进,既要利用革命政权,也要利用清政府,最后把权势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就是其心腹助手赵秉钧后来所透露的:“项城本具雄心,又善利用时机。但虽重兵在握,却力避曹孟德欺人之名,故一面挟北方势力与南方接洽,一方面挟南方势力,以胁制北方。”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42页。

在战略方针已经决定的情况下,袁世凯开始出山收拾时局。

第一步,袁利用当时清王朝处在四面楚歌的形势,首先夺取湖北前线的军政大权。他迫使清廷接连下了四道上谕:(1)调荫昌“回京供职”;(2)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军并长江水师,即此次所派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并保证“此次湖北军务,军谘府、陆军部不为遥制,以一事权”;(3)拨出内帑银一百万两为湖北军费;(4)第一军交冯国璋统率,第二军由段祺瑞接任总统。同时,他以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的名义调兵遣将,发号施令。先奏派王士珍督办湖北军务,令他添募新兵125万名,编为湖北巡防营驻守京汉铁路沿线,以巩固北洋军的后路。继而奏派倪嗣冲为河南布政使,令其在豫东一带招募数营,进占皖北颍州,保证北洋军侧翼的安全。接着,在湖北孝感以北之花园设立司令部,以陆锦为参谋长,段祺瑞等主管司令部的各项工作。这样,湖北前线的军权便完全转移到袁党的手中。

第二步,稳住直隶,控制北京。袁世凯的意图不是单纯地对付湖北的起义军,而是要趁机攫权,为此,他采取了下列措施:

(1)密令北京的心腹梁士诒等“着手为政治运动”。他指出“南方军事,尚易结束,北京政治,头绪棼如,正赖燕孙居中策划一切,请与少川预为布置”。随之,梁士诒、唐绍仪、徐世昌、赵秉钧、杨士琦、袁克定、杨度等人在北京开始为袁世凯攫取更大的权力,而紧张地进行幕后活动。

(2)派赵秉钧入京勾通奕劻,调姜桂题所部毅军进驻北京城内,把守九门要冲。由梁士诒与赵秉钧合谋,借助毅军的势力,由赵代满人桂春署民政大臣,强制遣散旗籍巡警而以汉人代之,从而控制了北京的局势。

(3)面对京畿附近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与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的“反叛”现象,派部下周符麟潜赴石家庄刺杀吴禄贞,以李纯继为第六镇统制;通过徐世昌授意心腹潘矩楹逼迫张绍曾离开第二十镇,由潘代理第二十镇统制,从而又把京畿军权重新控制到自己的手中。与此同时,袁世凯又命令曹锟、王怀庆率部镇压了通州革命党人的起义。至此,直隶清军中的革命力量均为袁所镇压,袁的后方得以巩固稳定。

第三步,就任内阁总理大臣,把清政府的权力完全控制到自己的手中。袁世凯出山当天,汉口即被攻下,载沣在自己控制局势发展无望的情况下,解散皇族内阁,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在梁士诒、唐绍仪、段祺瑞、张锡銮、赵秉钧合力斡旋,分途布置下,袁世凯入京就职。凤岗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110页。袁世凯组阁,立即把自己的党羽和朋友充入内阁,如外务大臣梁敦彦、副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度支大臣严修,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学部副大臣杨度,邮传部大臣唐绍仪(先后由杨士琦、梁士诒署理)等都是明证。为了掌握中央军权,他组阁后,首先罢免军谘府大臣载涛和毓朗,而由自己的朋友荫昌与徐世昌接替。其次,迫使载沣交出“监国摄政王”的大印,退回藩邸。同时,调冯国璋入京,接任禁卫军总统。不久,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而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这样,袁就接收了清廷统治下的全部权力,玩弄皇太后与幼皇上“孤儿寡母”于股掌之上。

第四步,主宰南北谈判,取得国家最高权力。袁世凯在取得责任内阁总理大臣,完成了攫取清政府大权之后,便开始了他的第四步骤,即取得全国的权力。他的策略是在依靠人心所归和雄厚的军事地位的基础上,拉拢立宪派和列强做其帮手,以倡言君主立宪向革命党施加压力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反过来,又以革命党要求共和逼迫清室逊位。即“以北方兵力威胁南方,又以南方民气恫吓北庭”张国淦:《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页。。

第一手,向南军伸出橄榄枝,先后派自己的部下蔡廷干、刘承恩、唐绍仪、杨士琦到汉口与上海分别与南军和谈,以摸清南军意图,威胁利诱,迫其就范。

第二手,派遣心腹阮忠枢通告各地自己的党羽:“目前要义,当在保持地方秩序,固结军人团体,联合各界感情,增长北方实力,最为当务之急。”巩固北洋团体,推向新的权力高峰,这是袁世凯及其党羽朝夕盼望的大事。12月袁命令曹锟、卢永祥率第三镇进占山西,从革命党手中夺回娘子关、太原,委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命令齐耀琳为河南巡抚,镇压当地革命党。授意自己亲家山东巡抚孙宝琦取消独立,并令第五镇镇压当地革命力量。倪嗣冲、赵倜、周符麟则分别向皖北、陕西进军,做出遏制革命军的架势。派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严密控制直隶。密派段芝贵、张锡銮前赴东北三省,说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拥袁共和。袁的这一手意在万一革命党人不履行诺言,不屈服自己,他拥有华北就可以自行组织政府,与南方抗衡。

第三手,左右开弓,左打右拉。利用北洋军的实力、列强与立宪派的支持、革命党的弱点及自己的资望,迫使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南北双方达成协议。1912年1月3日,在梁士诒的“策划”下,驻俄公使陆征祥和其他驻外使节,根据袁的示意,纷纷电请清帝退位。26日,北洋军段祺瑞、姜桂题、张勋、何宗莲等48名将领联衔通电,要求清政府明降谕旨,宣示中外,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同日,宗社党领袖良弼遇刺,不久身亡,其他反对共和的满族亲贵纷纷作鸟兽散。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统治了关内268年的清王朝正式结束。袁世凯逼宫成功。

在上述措施完成后,2月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制度,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2月15日,临时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4月5日,参议院宣布迁都北京,至此袁世凯实现了他对各方政治力量的完全胜利,达到了他一生中的权力最高峰,成就了一个顺潮流者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