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8547500000078

第78章 西安碑林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略述(2)

王恕(王承裕父),(1416—1508),字忠贯,号介庵,晚年又号石渠,明朝中期陕西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 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官时体贴百姓、关心民生, “刚正清严,始终一致”,凡处理政务,秉公不渝。

王恕是当时名震朝野的刚直谏臣。史料记载,王恕刚正不阿,不为权势所夺,敢于犯颜直谏、冲撞朝臣,曾多次上书促使皇帝体恤民情,坚持对官府权势实行监督,对当时朝政清明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恕著有《历代名臣谏议录》一百二十四卷,《太师王端毅公奏议》十五卷及《石渠意见》四卷、《玩易意见》二卷等。

王承裕,与父王恕是明代中期三原学派的创始人。三原学派是明代中期在关中地区崛起的重要学派,学派主要强调读经重礼,重视性理之学,崇尚节气。因为当时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他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弘道书屋”(陕西省三原县北城,是陕西省关中明、清四大书院之一),后来发展成为陕甘两省学子深造的著名书院。王承裕为官公正廉明,不畏权贵,敢于秉公直言,有其父之风。他屡向皇帝上疏,劝皇帝“进君子,退小人”。在学术方面,王承裕也继承其父注重实践的学风,他长期讲学于弘道书院,注重以礼为教、以礼为先,力行实践。王承裕学识渊博,著作甚丰,主要有:《论语蒙读》、《论语近说》、《星轺集》、《谈录漫语》、《辛巳集》、《考经党集》、《横渠遗书》等十多种。

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临川集》基本信息

四部分类:集部/宋别集类

书名:临川先生文集

卷数:一百卷

宋王安石撰

版本时代:明嘉靖三十九年

版本类型:刻本

版框:19.9×16cm

半页行数:12行;每行字数:20字

书口:白口;边栏:左右双边

开本:29.3×18.9cm

册件数:二十四册二函

《临川集》———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为集部宋别集类。宋王安石撰。卷首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王宗沐书临川文集序、黄次山绍兴重刊临川文集序,卷末有陈九川书王临川文集后序、章衮书临川文集后序。

《临川集》二十四册二函,有目录二卷。内容包括古诗、律诗、集句、四言诗、奏状、论议、祭文、墓志等。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一生著述很多,此编即是其全部著述。其中卷六十五《洪范传》一书,是王安石诸多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王安石借注述《尚书·洪范》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故名之为《洪范传》。

《临川集》传世版本甚多,王安石的诗文总集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就由政府下诏结集。最初是由薛昂奉诏编纂;至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詹大和在以往闽、浙二本的基础上校订重刊,黄次山为此本作序;至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安石曾孙王珏根据薛昂遗稿、王安石亲笔刻石,再参校各本,又重新刊刻。詹大和刻本到明朝时曾复刻,王珏刻本在元明也均有递修和补刊,像元人危素就曾收集诸本,增补校订,集成若干卷,吴澄为之序。书的名称也逐渐由最初的《临川集》演变成了《临川先生文集》。傅增湘藏《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其解题: “明嘉靖翻宋本,十二行二十字,卷中遇宋帝空格。前绍兴十年黄次山重刊《临川文集》序,次总目。每卷篇目接连本文”。碑林博物馆藏《临川集》为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

明嘉靖九年刻本《陈书》三十六卷基本信息

四部分类:史部/传记

书名:陈书

卷数:三十六卷

明姚思廉撰

版本时代:明嘉靖九年

版本类型:刻本

版框:22.9×18.7cm

半页行数:9行;每行字数:18字

书口:白口;边栏:左右双边

开本:29.8×21.6cm

册件数:十二册二函

《陈书》———明嘉靖九年刻本,记载了陈永定元年(557) 至祯明三年(589) 共三十三年的历史。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而成。《陈书》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姚思廉 (557—637),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约生于梁末陈初,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所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姚思廉撰写的重要史著,当推继承父业而成的《梁书》、《陈书》,费时数十年。

这两部书是关于梁、陈二代史的最早的较完备记载。姚思廉对梁、陈二书是有续撰、整理、定稿之功的。这两部书也基本上反映了姚思廉的史学思想和朴实文风。梁、陈二书用散文写成,其语言通晓简练,在唐初“八史”中首屈一指。

明嘉靖四年刻本《史记》一百三十卷基本信息四部分类:史部书名:史记

卷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明柯维熊校

版本时代:明嘉靖

版本类型:刻本

版框:20.4×13cm

书口:白口;边栏:左右双边

版心有字数

开本:29.6×16.5cm

册件数:三十册五函

《史记》一百三十卷———明嘉靖四年刻本。明柯维熊校,书中有圈点。《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问世之后,刊印的版本甚多,目前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最早的刻本为北宋时期的《史记集解》单刻本。南宋的黄善夫刊本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宋代以前的刻本都已失传。现存的南宋黄善夫刻本、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都汇刻了三家注,有别于它种单刻本,是流传至今较好的版本。中华书局的1959年新标本,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研究的结果,重新作了校订。在编排格式上也作了较大改动,依照武英殿本,把每篇大题(即书名)排在前面,小题(即篇名) 排在后面,并把金陵局本原来排列在正书之前的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序》,《史记正义》的《论史例》,裴驷的《史记集解序》全部移到书后,依照年代先后排列次序。

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古籍,最早迄于宋代,线装书以明代早期至民国为最多,其中两部宋拓本最为珍贵。其实拓本收藏,也是该馆藏古籍文献的一大特色。该馆始建于1944年,原为陕西最大的博物馆,许多线装书来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西省图书馆或其他古文献收藏机构。还有一部分系新中国成立后由该馆征集或仁人志士捐赠而来。

以上只对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九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略作评述,此仅为冰山一角。因此本文还有另一意思,希望由此文能引起学界和社会对这批古籍文献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责任编辑:王原茵 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