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七侠五义
88604500000003

第3章 断乌盆美名初扬

包拯带着李保、包兴去赴任,快到定远县时,他叫李保带着行李慢慢走,自己和包兴一起乔装打扮,沿途私访。

一天,主仆两人进了定远县,找了一家小店吃饭。正吃的时候,外面进来一个人。酒保见了,忙迎上去说:“大爷这边坐。”那个人坐下来,酒保拿了两壶酒和两个杯子过来。那人奇怪地问:“我就一个人,哪里用得上两壶酒和两个杯子呢?”酒保说:“刚才大爷后面有个人跟进来,披头散发,身上有血。我还以为你帮别人劝架,请他来喝酒呢。怎么那人一下就不见了?也许是我看错了吧。”说完,就把多余的酒和杯子拿下去了。

那个人听了,脸色都变了。他坐着发了一会呆,连酒都没有吃完,就急忙付钱离开了。

包拯看到这一幕,把酒保叫过来问道:“刚才那个人是谁?”酒保说:“那人叫皮熊,是二十四个马贩子的老大。”包拯把这名字记了下来。

吃完饭,包拯叫包兴先去县衙传话,说县令马上到任,随后出了小店。还没到县衙,三班衙役、书吏就来迎接。到了县衙,管理印信的吏署把官印交给了包拯,并且把县城里的事情大概和他说了。

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包拯仔细地看了一遍秋审册籍,发现有个沈清伽蓝殿杀死僧人的案子,错漏百出,很有问题。包拯想重新审理,就派人传话带沈清到公堂上。衙役们听说这件事,知道老爷一路暗访来上任,非常厉害,一个个兢兢业业,早就把东西准备好了。一听到升堂,他们立刻一班班跑进来,威风凛凛地站在大堂上。

包拯升堂就座,吩咐道:“带沈清。”

衙役很快就把沈清从监狱里带到大堂上,并打开他的刑具。沈清一上堂就低头跪下。包拯仔细观察,他只有三十来岁,战战兢兢地跪在那里,一副胆小怕事的模样,不像是个会杀人的人。

包拯看了问他:“沈清,你为什么杀人?”

沈清当场痛哭流涕,回答道:“大人请明察啊!那天小人去走亲戚,回来时天色已晚,又下着细雨,路上都是泥水,实在不好走。我一向胆小,从来不敢走夜路,就在县城南边三里远的一个古庙躲雨。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就起来赶路,路上遇见了几位公差。公差看见我背后有一片血迹,就问我从哪里来。我把昨天的事情说了一遍。没想到被公差拦住不放,一定要小人一起回庙里看看。哎呀!大老爷啊,我和公差回到庙里,就看见佛像旁有一个死和尚。我实在不知道是谁杀了他。两位公差就把我带到县里,说是我谋杀了他。小人真是冤枉啊!”

包拯问道:“你什么时候出的庙?”

沈清回答说:“天还没亮。”

包拯又问道:“你这件衣服怎么沾的血迹?”

沈清说:“小人原来睡在供桌底下,血水流过的时候沾了衣服。”

包拯听完点点头,吩咐把他带下去,仍然关在牢里;又传来轿子,要去伽蓝殿看看情况。包兴也跟着他去了。

包拯坐在轿子里想:“如果是他谋杀了僧人,为什么衣服上别的地方没有血迹,只有背上那一片呢?那僧人死于刀伤,现在却没有找到杀人凶器。”他想了一路,不一会儿就到了伽蓝殿。

包拯屏退衙役,只带了包兴一个进去。只见殿里一片狼藉,佛像和两边的配像都残破不堪。他转到佛像后面仔细观察,又低头看那供桌下面,果然有一摊血迹。

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一个东西,捡起一看,便心中有数,就一言不发地把东西收起来,打道回府。正当他回到县衙的时候,李保也来了。包拯让李保回去休息,又传召了捕头胡成应,吩咐他明天找几个木匠来。

第二天来了几个木匠。包拯说想做几个新奇的花盆架子,让他们画出图样来。几个木匠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终于画出了图样。包拯一一看过,指着一张图问:“这是谁画的?”

一个木匠走上来说:“小人吴良,这是我画的。”

包拯便遣散其他木匠,点鼓升堂。到了大堂,包拯入座,将惊堂木一拍,喝问:“吴良,你为什么杀死僧人?还不快从实招来!”

吴良大吃一惊,忙说:“小人只是个木匠,从来安分守己,哪里敢杀人呢?求大人明察啊!”

包拯说:“料你这小子不肯说实话。来人啊,立刻去伽蓝殿,把殿上神像请过来。”

衙役们答应了,很快搬来了神像。百姓们听说要把神像搬到县衙听审,觉得非常新奇,都跑来看热闹。只见包拯从堂上下来,走到神像旁边,侧下身,好像在和它说话。围观的人都觉得好笑。

说完包拯重新入座,喝道:“吴良,刚才神像对本官说,你那天杀人的时候已经在它背后留下了印记。来人,快去比对一下。”

衙役压着吴良上前观看,果然在神像背后看到六个指印,吴良左手正好有六个指头,手印一点都没有错。

吴良吓得魂飞魄散,旁边的人也瞠目结舌,说:“大人真是神仙啊!他怎么知道吴良是个木匠呢?”原来,包拯进庙查看的时候,在地上捡了个木匠用的墨斗,又看到那六个指印,所以知道杀人的是个木匠。

吴良见事情已经暴露,就一五一十地招了。

包拯将吴良当堂收押,沈清无故遭到冤屈,赏官银十两,立刻释放。

正要退堂的时候,外面又有人击鼓喊冤,包拯叫人带他们上来。

进来的两人一个二十多岁,一个四十多岁。年轻的那个一进来就跪下来说:“小人名叫匡必正。我叔叔匡天佑有一枚一两八钱的珊瑚坠,丢了三年没找着。今天我看到这个人,身上带着一模一样的珊瑚坠。我想借过来看看,谁知道他反而说我讹他。请大人明鉴。”

年长的那个也跪下来说:“小人是江苏人,名叫吕佩。今天这小子在街上拦住我,硬说我腰间佩的坠子是他的。青天白日的竟然拦路打劫,这小子实在可恶,大爷要替小人做主啊!”

包拯要过珊瑚坠子一看,问匡必正说:“你刚才说坠子有多重?”

匡必正说:“一两八钱。这东西很少见,我从不说假话。”

包拯又问吕佩,吕佩说坠子是朋友皮熊送的,不知道有多重。

听了皮熊这个名字,包拯忽然想起饭店的事情,立刻派人传唤皮熊。

皮熊知道了这件事,回禀道:“小人三年前捡了个珊瑚坠子,放在家中并没有送人。”包拯让吕佩过来对质。吕佩慌了,招认他和皮熊的妻子柳氏有私情,柳氏私赠了坠子。包拯又传柳氏到堂,那女子一来就承认了,还交代自己丈夫一直和杨大成的妻子毕氏私通。

审问过程中,匡必正的叔叔来了,回禀说:“三年前,小人请杨大成帮忙去店铺取绸缎,用这个坠子做信物。过了几天,店铺的人既没看见杨大成,也没找到坠子。小人就去杨大成家,却听说他当天晚上死了,这个坠子也不翼而飞。小人只好算了,没想到今天又找到了它,求大人为小人申冤!”

审问了这么久,包拯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立刻升堂。

包拯问杨氏说:“你丈夫是怎么死的?”

毕氏还没说话,旁边的皮熊回答说:“他是得心疼病死的。”

包拯将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该死的狗才!她丈夫得心疼病死的,你怎知道的?分明是你们因奸谋命。快点把你们如何谋害杨大成的事情从实招来!”旁边的衙役也一起喝道:“招!招!招!”

皮熊胆战心惊,忙说:“小人确实和毕氏有私情,但并没有谋害杨大成啊!”

包拯听了更加生气,说:“你这刁钻的奴才!还记得饭店里的事情吗?你要喝酒,后面跟着个带血的人。酒保一说就吓得你连酒都不敢吃,很快付钱走了。今天在这公堂上,你还敢说谎!来人,大刑伺候!”

皮熊一听大人连酒馆的事情都知道,觉得别的事也瞒不过了,又怕那皮肉之苦,就把他和毕氏灌醉杨大成,用刀杀了,假称心疼病死的事全招了。包公听完就叫他画押,然后一一宣判他们的罪行。

从这以后,包拯擅长破案、断事如神的名声就传开了,渐渐传到一个行侠仗义的老人耳里。

这个老人住在小沙窝里,姓张,排行第三。因为他为人耿直,喜欢行侠仗义,所以别人都叫他“别古”,意思是他与众不同、不合时宜。张三每天帮别人看些柴草,一天闲暇的时候,他偶然想起三年前东塔洼赵大欠他一担四百文钱柴的事情,就拄着拐杖去找赵大。

张三才到赵大门口,看见他家房屋焕然一新,一打听,原来赵大发了财,变成“赵大官人”了。张三心里不是滋味,好你个赵大,柿子捡软的捏啊,发财了连我的柴火钱都不还,你还配发财吗?于是,他用拐杖敲起门来,口中还不停地喊:“赵大,赵大。”

不一会儿,里面的人就应了:“谁呢,这么‘赵大’‘赵二’地叫?”一开门,还真是赵大。他穿了一身鲜艳的衣裳,果然人模狗样,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赵大见是张三,连忙笑道:“我说是谁呢,原来是张三哥。”

张三也不跟他多话,直接找他要柴钱,赵大便请他进屋休息。一路上,张三看见院子里堆了不少盆子,心里很奇怪。进了屋,赵大又叫自己的老婆给张三倒茶喝。

张三说:“我不喝茶,你也别闹腾了,反正你欠我的钱是一定要还的。”

赵大说:“张三哥,你放心,我哪里就少了这四百文呢?”说完就把钱给了他。

张三把钱揣在怀里,站起来说:“我说赵大,也不是我爱贪小便宜,只是人年纪大了,晚上总爱起夜。你把那小盆给我一个,就当是借钱的利息,怎么样?”

赵大哪里在乎那些盆子,让他自己挑。张三就挑了个漆黑的盆子回家了。

东塔洼离小沙窝很远,张三走了好久还没到家。深秋时节,冷风一吹,枯枝败叶围着人飒飒作响。一股冷风卷过来,老头子一弯腰缩脖子,才说了句“好冷”,冷不防怀里的盆子就掉在地上了。

那盆子在地上滚了两圈,隐隐传来哭泣声:“哎哟,摔了我的腰了。”

张三听了,忙往地上吐了两口唾沫,捡起盆子就走。他年纪大了,哪里跑得动?就听见背后有人说:“张伯伯,等我一下。”回头一看又没有人。张三一边跑一边想道:“真倒霉!我张三从不做亏心事,怎么大白天就遇鬼了?难道是我活不长了?”

一路跑回家,他把门一锁,扔了拐杖,丢了盆子,就往床上一躺:“管他有没有鬼,先睡一觉再说!”他才说完,又听见有人说:“伯伯,我死得好惨啊!”

张三一愣,自言自语道:“我怎么把鬼关屋子里了?”不过他性情耿直,不怕鬼邪,就说:“你说吧,我听着呢。”

那鬼说:“我叫刘世昌,在苏州阊门外八宝乡住。家里有母亲、妻子和一个三岁的孩子。我本来是做绸缎生意的,骑驴回家的时候,因为行李太重就在赵大家借宿。没想到他们夫妻好狠毒!竟然将我杀害,抢了我的钱财,还把我烧成了灰。我如今再也见不到亲人,实在无法安息啊!求伯伯帮我到包大人面前鸣冤,报仇雪恨啊!”他一边说一边哭,好不可怜。

张三听他的话,不由动了豪侠的心肠,说:“乌盆,我可以替你鸣冤,可我担心包大人不准状子,你必须跟我一起去。”乌盆答应道:“我愿意跟着伯伯前去。”张三听了很高兴,就把他的冤情背了好几遍,全部记在心中。

张三是个热心肠的人,知道乌盆这么惨,一晚没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爬起来,带着乌盆直奔定远县。到了县城,天色还早得很,衙门还没开门。他找了个避风的地方,等了一会儿,终于觉得身上暖和点,门也开了,包大人正要升堂问案。

张三连忙拿起乌盆,跑上前去喊冤。值班的衙役带他进了大堂。包拯问他说:“你有什么冤情,尽管说。”张三就把去东塔洼赵大家讨账,得了一个乌盆,盆中冤魂请他帮忙的事说了一遍,并且补充说:“有乌盆作证明。”包拯听了也不觉得他胡说八道,就在堂上唤道:“乌盆。”乌盆没有回答,他又叫了两声,还是没有人答应。包拯见张老头年纪大了,也不生气,只让人把他赶出去了。

张三出了衙门就叫:“乌盆。”乌盆应道:“有呀,伯伯。”张三问他:“你跟我来鸣冤,怎么刚才不进去呢?”乌盆说:“县衙门上有门神阻拦,冤鬼不敢进去啊,求伯伯帮我说一说。”

张三听了,又跑到门口喊冤。当值的衙役出来说:“你这老头怎么还不走?又叫什么?”张三说:“求差爷替小老儿回复大人,乌盆怕门神阻拦,不敢进来。”

衙役很无奈,只好进去替他回禀。包拯听了,提笔写了一张字条,叫衙役拿到门口烧了,再把张老头叫进来,重新审问乌盆。结果,乌盆还是没有回应。包拯以为他愚弄公堂,命衙役打了他十板子以示惩戒。

张三夹着乌盆一瘸一拐地走出来,拐个弯就把乌盆一扔。只听见哎呀一声,乌盆叫道:“崴了我的脚了。”张三问:“你为什么又不进去呢?”乌盆说:“我身上光溜溜的,没穿衣服,不敢见星主,求伯伯再替我说一声吧。”

张三说:“我已经因为你挨了十板子,要是再去,我这腿还要不要啊?”乌盆苦苦哀求,张三是个心软的人,只好拿着乌盆偷偷蹭到门口,坐着喊冤。

衙役看见了,又把他带到公堂。包拯问:“你怎么还来?难道不怕打吗?”张三一边磕头一边说:“小人刚才问过乌盆了,他说没有衣服穿,不敢见星主。求大老爷赏件衣服遮一下,他才敢进来。”

包拯就叫包兴拿件衣服给他,张三接过衣服走出去,把盆子包好,又叫了一声:“乌盆,跟我进来。”那乌盆回应道:“有呀,伯伯,我在这里。”张三这才放心了。他把盆子放到公堂上,自己跪在一边。围观的都在笑话他。

包拯叫大家安静,大声呼唤道:“乌盆。”衣服里传出了回答:“有呀,星主。”所有的人都惊异万分。张三激动地跳了起来,两边的衙役忙喝止,让他跪下来。

包拯细细问了事情的经过,张老头就一五一十地背出来了,旁边的人听了都叹息不已。包拯听完,叫包兴拿了十两银子赏给张三,让他回去听传。

包拯立刻叫书吏发公文到苏州,接刘世昌的亲人过来;又派人捉来赵大夫妇,可两人怎么审都不开口。包拯沉吟半晌,让人把赵大带下去,不让他见老婆,又跟他老婆说:“你丈夫说杀害刘世昌是你的主意。”

那女人听了,恼恨她丈夫,就招出赵大勒死了人,还留下没用完的银子。包拯立刻让她画押,然后带赵大来对质。谁知赵大还是不承认。包拯一时动怒请出大刑,赵大却不禁打,一下就死了。

包拯见人死了,就结了案,然后禀报知府。知府写了行文,奏上京了。这时,死者亲属也到了。包拯把赵大家变卖了,连带没用完的银子一起还给他们。他们感激张三替鬼鸣冤,就把他带回苏州奉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