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100

第100章 阿拉善、额济纳旗历史由来

G·朝格图白晓

翻开史籍、档案便可知道,阿拉善、额济纳两个旗的历史由来与四卫拉特的历史有直接关系。清朝初时游移到现在的阿拉善、额济纳的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都是从四卫拉特的故地迁徙出来的。

四卫拉特,就是众所周知的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四部。卫拉特原来居住在蒙古高原北面的贝加尔湖地区。

从13世纪中叶起,卫拉特由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忽必烈与海都之间的战争骚乱,逐渐移居到阿尔泰山西北的额尔齐斯河上游。到了明代,他们日益强大起来,与蒙古黄金家族争夺政权之事屡屡出现。到了明朝末期,拥有4万之众的卫拉特部里有好几个部落,他们逐渐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大部落。那时准噶尔部驻牧在伊犁一带,和硕特部驻牧在今苏联境内的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一带,杜尔伯特部驻牧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驻牧在塔尔巴哈台附近。这些部落都以畜牧业为生,由部落首领统管,并在部落之间建立会盟以商定各部落间的纠纷和战事。16世纪末、17世纪初,四卫拉特由于人口剧增,牧畜增多,草场不够等原因,经四卫拉特联盟的许可,有的部落开始向外迁移,以扩大版图。

17世纪20年代末,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他的几万户部众,离开原居地塔尔巴哈台,沿额尔齐斯河而上,赴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玛努托海一带游牧。不久,原在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一带的和硕特部落的鄂齐尔图车臣汗也带领一部分部众迁徙到阿拉套岭以西驻牧,和罗理带所属来阿拉夏山(现在的贺兰山)西北驻牧。和硕特部落的另一个首领图鲁拜琥固始汗,应西藏黄教之邀进军青海,并乘西藏内乱逐步占据了全藏。后来,图鲁拜琥固始汗的后代继承了祖辈的事业,分别在青海、西藏和阿拉夏山以西的西套一带进行统治。

一、阿拉善旗历史由来

清朝对于蒙古,系以盟旗制度为其分化羁縻之主要政策。盟下有旗,旗上有盟,唯本文所述之阿拉善旗则一特殊组织,为不属任何盟之独立旗,前清直辖理藩院,民国则直辖于行政院蒙藏委员会,与其他各盟之旗属于盟之情形大异。

考阿拉善旗为一特殊组织之原因,不得不追溯其历史沿革,阿拉善设旗以前,本为边裔民族游牧射猎之地,飘忽无定,代有播迁,其民族已不可考。

16世纪末、17世纪初,和硕特部首领兼四卫拉特盟长拜巴噶斯诺颜有两子,名叫鄂齐尔图车臣汗和阿巴赖诺颜。鄂齐尔图车臣汗带领和硕特部的部分部众到阿拉套山以西驻牧。拜巴噶斯之弟,即图鲁拜琥固始汗在青海、西藏进行统治。他有十子,其四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号称达赖乌巴什。巴延阿布该阿玉什原来就与其族兄(叔伯兄)鄂齐尔图车臣汗一起在今新疆的阿拉套岭、阿拉格乌拉(阿拉山口)以西驻牧。

17世纪前半叶,准噶尔部在巴图尔洪台吉担任首领期间,由于伊犁河流域水草丰美,畜牧业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卫拉特四部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1664年,巴图尔洪台吉之子僧格继任为准噶尔部首领。1671年,僧格在内乱中被杀。巴图尔洪吉台另一个在西藏出家当喇嘛的儿子噶尔丹闻讯立即赶到准噶尔故地,凭自己的勇猛智慧,并加之达赖喇嘛的支持,集合僧格旧部,平定了准噶尔的变乱,夺得了政权并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在本部落内部统治巩固后,为统一卫拉特,扩张了领地。为此,鄂齐尔图车臣汗大为不满,于1676年,攻打噶尔丹而败,噶尔丹获得了部众和许多财产,并把鄂齐尔图车臣汗带回准噶尔,此后给鄂齐尔图车臣汗分了呼尔东古热庆部为所属并指定了牧地。过了四年(1680年)以后,鄂齐尔图车臣汗在今苏联境内毕其河仙逝。巴延阿布该阿玉什之子和罗理,号巴特尔额尔克济农(固始汗之孙),为了援固始汗扩大卫拉特版图,经联盟准许,拔起草滩庐帐,带领自己的所属旗民万余人到了青海西藏助战。后来游牧在西套。

和罗理为了得到其地,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派使者向清朝进了贡。1682年,和罗理在他的母亲克楚尔(又写作克础勒)夫人以及和罗理的七弟土谢图罗卜桑分别派使者去京城上书请求牧地,并在甘肃、宁夏的边关互市贸易。当时理藩院以和罗理所属之民有抢劫掠夺行为暂未准许其做买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罗理诺颜请求清朝皇帝授予他官阶印章。清朝皇帝认为他游移无定且不管制自己的部属,故未授予。为此,清政府还派尚书阿尔奈到和罗理的部落去说明以上事由。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罗理诺颜亲自带着780人赴京城(北京)。康熙皇帝降旨,让其200人进了关,其余500人留在归化城(现在的呼和浩特)停候,并用羊和宣化府里的粮食来赏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和罗理到了京城,清廷以卫拉特大台吉的礼仪设宴为他洗尘,并赏给名贵的貂皮衣,清朝廷指定他在阿拉夏一带驻牧,希望和硕特部“相互辑睦,善自安乐”。从此,和罗理与自己的族兄之子罗布桑衮布拉卜丹一起移居到了阿拉夏地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进攻喀尔喀,与喀尔喀的土谢图汗部齐洪道尔吉争牧地发生了战争,和罗理诺颜为帮齐洪道尔吉打噶尔丹而向清朝政府请援兵遭拒绝。其族兄之子罗布桑衮布拉卜丹率兵向喀尔喀进发,途中遇清朝使节官,被制止而退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罗布桑衮布拉卜丹去世。他无子,将其部众交予额尔德尼之子噶尔丹道尔吉(堂兄),仍与和罗理诺颜一块儿驻牧于阿拉夏。此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朝廷派来传谕旨大臣拉都琥,作为奖赏将阿拉夏地区正式划给了巴特尔额尔克济农和罗理。

阿拉善和硕特者,系阿拉夏与和硕特二词组合而成,前者为地域之名称,后者为部落之名称。阿拉夏即贺兰山,亦即阿拉夏,均为语音之转,和硕特本部,本属天山北路四卫拉特之一,清代称厄鲁特、额鲁特、厄洛特,四而一也。自和硕特部得诏永居阿拉夏后,康熙三十一年,清室遂援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编制佐领。于是阿拉夏和硕特旗之名改为“阿拉善和硕特特别旗”之名由此始立。

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威胁着阿拉夏的边界,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朝廷要将和罗理及部众内迁到归化附近,合并于察哈尔部落。和罗理诺颜久居阿拉夏,不愿迁移,并且率他的部众,掠夺了喀尔喀的丹津额尔德尼的牲畜,杀了其所属。清朝廷让驻防在宁夏的尼雅汉将军加强防守,并让其传谕旨给和罗理要他迁移到归化城附近。为此,尼雅汉将军率军前往,和罗理闻知以为尼雅汉将军率大军来问罪,谎称要在锡拉布尔都接旨,率其部众经呼和布口都,巴丹吉林逃往额济纳河。尼雅汉将军派使者说:“大军之来不是要讨伐你们,而是要你们迁移到归化城附近。”和罗理未从,尼雅汉将军追赶,俘获了他的许多族众和牲畜。和罗理知道自己有了罪,带着自己其余属下两千余户,逃到了叫做明干雅马图的地方。康熙皇帝得知晓谕说:“早先因和罗理来归顺,划分领地安置了他。他不思报恩,反而掠夺喀尔喀。让其移居察哈尔,他却违令远逃。朕向来以仁慈宽恕为怀,丝毫没有杀戮之意。你们想迁移到什么地方,任你选择,只是不得抢劫掠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派将军玛拉、侍卫阿南达去安抚和罗理。和罗理也请求归附。和罗理随玛拉将军到了宁夏。康熙帝下令让鄂尔多斯蒙古将其送到归化城。和罗理认罪以后宽恕了他,仍让他回到阿拉夏故地。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康熙帝亲自率领大军三路进兵讨伐噶尔丹。和罗理随大军在喀尔喀的昭莫多打败了噶尔丹。噶尔丹向四面撤退。为了防备噶尔丹经哈密逃入青海,警告青海和硕特众台吉的同时让梅林章京阿南达向哈密和甘肃的西边派兵设了哨卡。当时和罗理让所属部众在哈拉芒奈图、布朗克尔等地戒备,和罗理自己亲自带领1000兵在阿尔泰山之土鲁图防守。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鄂尔多斯的屯苏海这个地方正式授予和罗理以朝廷的贝勒爵位以及札萨克印章,管辖其部落之众,并将其部命名为“阿拉善和硕特旗”,其下设佐,还规定此旗不属于盟管辖的特别旗,由理藩院直接管辖。此为阿拉善建旗之始。和罗理则是阿拉善旗第一任札萨克。阿宝为和罗理第三子。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以“重用”(实际上是人质)的办法命阿宝进京,被封为御前侍卫。同年朝廷赐婚,令其与皇族格格爱新觉罗鹅掌郡主(俗称道克欣公主)联姻,成为朝廷的和硕额驸。从此以后和罗理再也无法对抗清朝政府,完全归降与清朝政府。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罗理卒。其三子阿宝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继承父王爵位,回到了阿拉善。

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噶尔丹之侄子、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以2000人的兵力攻夺哈密,清廷为加强防守,将从察哈尔、归化、黑龙江、索伦达斡尔、喀喇沁、鄂尔多斯调来的各部兵交予皇族费杨古指挥,驻防在喀尔喀的托河。又任命阿拉善札萨克贝勒阿宝为右卫将军参赞大臣,率本部落的500兵前往托河。同年,清朝皇帝降旨解散托河驻防,并又命阿宝为军机大臣偕同其兄之子辅国公罗布桑达尔吉,与西安的将军席柱一同前往巴里坤,攻打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据的乌鲁木齐等地,所向克捷。他们前后在巴里坤等地驻军战斗达6年之久。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冬,西藏的拉藏汗被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的大策凌敦多布所袭杀。为此,清朝两次派大军进藏,征伐策凌敦多布。同时,派都统延信将六世真达赖喇嘛罗布桑嘎拉桑嘉木苏从青海护送到西藏即位。为护送六世达赖,又特任命阿拉善札萨克贝勒阿宝为延信将军的军务大臣,从新疆的巴里坤前往青海。阿宝从青海到拉萨大昭参与军务长达两年之久。雍正元年(1723年),为表彰贝勒阿宝军功,晋封其爵位为多罗郡王,并赏银1万两。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的罗卜藏丹津(亦作罗卜桑丹津,和硕特固始汗孙)叛入准噶尔,青海发生了骚乱。阿宝奉旨率领部属从阿拉善迁到青海,平定了叛乱。为此,雍正皇帝将青海贝子罗卜藏丹津遗留下的博罗充科克之地赏给阿宝作为牧地。但他嫌这个地方狭窄,擅自到乌兰穆伦栖居。雍正七年(1729年),由朝廷治罪,降多罗郡王爵位。但过了不久,雍正九年(1731年)十二月以西路军功复封多罗郡王爵位。阿宝在青海先后住了8年之久后,清朝皇帝念其原来的功绩,让其迁回阿拉善,赏定远营城给他居住。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降旨给准噶尔的噶尔丹策凌汗(策妄阿拉布坦之子),令他速将逃到准噶尔已有数年的罗卜藏丹津送来,并且为了给噶尔丹策凌汗施加压力,清军分北、西两路向准噶尔进军。阿拉善郡王阿宝也接旨,要他率自己的军队和另拨给他的1000名士兵到新疆的巴里坤与西路军汇合。同时,给阿宝的长子、二等台吉衮布500兵,命他也前往巴里坤军前效命,与大将军岳钟琪的1万兵汇合。雍正八年(1730年),噶尔丹策凌汗让自己的塔布囊(驸马)率2万兵冲进清西路军的胡协图哨长,抢走近5000匹马,1000峰骆驼。清军哨兵力战七昼夜,阿宝之子衮布和鄂尔多斯台吉丁占拉希的军队助战,打退了噶尔丹策凌之子的反清军队,夺回部分牲畜。雍正九年(1731年)阿宝之子衮布从巴里坤撤回全部军队回到了阿拉善。与此同时,西路将军岳钟琪将衮布在战斗中效忠尽力的功绩呈报了皇帝,为此,雍正皇帝晋封衮布以辅国公,奖赏银财,并把此事告知了其父阿宝。雍正十年(1732年)又将衮布从辅国公晋升为固山贝子,赏戴三眼花翎,收为御前侍卫,居住京城。

乾隆四年十月(1739年11月),阿宝去世,次子罗卜藏多尔济袭札萨克多罗贝勒爵位,居于京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朝廷皇族格格联姻,成为朝廷的额驸。乾隆二十年(1755年),罗卜藏多尔济从京城回阿拉善时,赏戴双眼花翎,以示恩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拉善札萨克贝勒郡王罗卜藏多尔济接令,率精兵500,准备了驼马粮草,从西路向新疆,到了巴里坤。那时正是卫拉特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策妄阿拉布坦之外孙)发动反清叛乱的紧急时刻。阿睦尔撒纳活动在博罗塔拉一带。札萨克郡王罗卜藏多尔济和梅林章京爱隆阿兵分两路到了塔尔巴哈台。当时,辉特部的巴雅尔汗利用山势之险逃跑,罗卜藏多尔济紧追6天。途中有200多名哈萨克族兵挡住了去路。罗卜藏多尔济一马当先率几名骑士勇猛地冲了上去,哈萨克兵心惊胆战,请求投降,辉特部的巴雅尔汗也被罗卜藏多尔济活捉。罗卜藏多尔济在战斗中出生入死,立了军功,晋封多罗郡王,同时还被授予议政大臣。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命阿拉善札萨克郡王罗卜藏多尔济与车布登扎布将军一起出发征讨哈萨克。当时罗卜藏多尔济体弱有病,让他离开军队回阿拉善养身,同时乾隆皇帝为他尽忠效力的功绩赏赐了三眼花翎和黄马褂。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罗卜藏多尔济向平定回(南)疆维吾尔上层贵族分子大小和卓木起兵反清叛乱的大军送5000只羊作为军粮。

乾隆三十年(1765年),根据罗卜藏多尔济对朝廷尽忠效力军功卓著,屡次以少胜多,晋封为和硕亲王,赏给玄狐皮衣和橙色缰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阿拉善亲王罗卜藏多尔济奉乾隆皇帝的命令,率500亲兵到兰州,与清朝大军一起镇压青海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领导的反对地方官府的起义,起义军大败于华林寺。对此,乾隆皇帝又下令将其亲王爵位定为世袭。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赏赐给罗卜藏多尔济之子,一等公台吉旺沁班巴尔以双眼花翎、黄马褂、紫红缰绳,纳为御前侍卫,让其住京。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旺沁班巴尔接受了银川新城清朝军队的梅林章京、协同管辖额济纳旗的职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旺沁班巴尔与宁夏梅林章京一起镇压了甘肃通渭石峰堡回民田五为首反对地方官府的起义之后,继承其父罗卜藏多尔济的亲王爵位。是年,与贝勒之子的格格联姻成为旗额驸。格格病死以后再与皇族五阿哥公的格格联姻成为朝廷额驸。朝廷授给旺沁班巴尔之弟玛哈巴拉(又作玛哈巴尔)一等台吉爵位。从此以后直至达理札雅阿拉善的社进入平稳发展。

二、阿拉善旗札萨克王继位时间

1.第一代札萨克王——和罗理(生年不详,卒于1707年)。即巴颜阿布该阿玉什长子,号巴特尔额尔克济农,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697年~1707年)在位10年。

2.第二代札萨克王——阿宝(约1686年生,卒于1739年10月)。和罗理三子。号孟根阿宝,康熙四十八年至乾隆四年(1709年~1739年)在位30年。

3.第三代札萨克王——罗卜藏多尔济(生于1734年,卒于1783年8月)。阿宝次子,号博克达诺彦,乾隆四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39年~1783年)在位44年。

4.第四代札萨克王——旺沁班巴尔(约生子1755年,卒于1804年)。罗卜藏多尔济长子,号布尔罕诺彦,乾隆四十九年至嘉庆九年(1784年~1804年)在位20年。

5.玛哈巴拉(约生于1760年,卒于1832年)。旺沁班巴尔胞弟,号阿其图诺彦,嘉庆九年至道光十二年(1804年~1832)在位28年。

6.第五代札萨克王——囊多布苏隆(生于1780年,1844年卒)。玛哈巴拉长子,号葛根诺彦,道光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32年~1844年)在位12年。

7.第六代札萨克王——贡桑珠尔默特(生年不详,1876年卒)。囊多布苏隆独子,号呼毕勒罕诺彦,道光二十四年至光绪二年(1844年~1876年)在位32年。

8.第七代札萨克王——多罗特色楞(生年不详,卒于1910年)。贡桑珠尔默特次子,号呼图克图诺彦,光绪二年至宣统二年(1876年~1910年)在位34年。

9.第八代札萨克王——塔旺布理甲拉(1870年生,1931年7月23日卒)。多罗特色楞长子,号乌鲁希叶勒图诺彦,宣统二年至民国20年(1910年~1931年)在位21年。

10.第九代札萨克王——达理札雅(生于1908年1月6日,卒于1968年11月28日)。塔旺布理甲拉长子,民国20年至民国38年(1931年~1949年),在位18年。解放后任旗长、宁夏省政府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巴盟盟长等职,于1968年去世。

三、额济纳旗的由来

前面提到的土尔扈特部的首领和鄂尔勒克诺颜带领所属几万户,于17世纪20年代末沿额尔齐斯河而上,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的叫做玛努托海(又作玛呢图噶图勒)的地方游牧。和鄂尔勒克有六子,长子书库尔岱青,次子伊勒登诺颜,三子罗卜藏诺颜(又称罗卜桑诺颜)。土尔扈特部落虽然生活在遥远的俄罗斯地区,但始终未忘记自己的故土。顺治十二年(1655年),和鄂尔勒克的长子书库尔岱青派锡喇鄂木布为使者,向清顺治皇帝呈表进贡。顺治十三年(1656年),和鄂尔勒克诺颜的次子伊勒登将锡喇尼和硕齐作为使者派往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和鄂尔勒克诺颜的三子罗卜藏及其子多尔济派遣使者沙克锡布特、达尔汉乌巴什阿巴刺等,以挑选出来的驼、马200余匹向清朝进贡,此外还牵马千余匹到归化城开设马市贸易。书库尔岱青的儿子朋楚克、朋楚克的儿子阿玉奇世世代代为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到了阿玉奇这一代,始自称汗。以前,书库尔岱青为其子朋楚克娶了留在故乡的巴图尔浑台古的女儿为妻,生了阿玉奇,并养育在巴图尔浑台吉那里。后来书库尔岱青诺颜到西藏熬茶礼佛,返回时途径准噶尔,将阿玉奇带回土尔扈特。阿玉奇有一姐一妹,姐姐嫁给喀尔喀蒙古的莫日根汗额热亥,妹妹嫁给了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车臣汗,鄂齐尔图车臣汗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阿玉奇汗的长子沙克都尔扎卜为妻。1676年,鄂齐尔图车臣汗与准噶尔的噶尔丹宝什格图战乱中,鄂齐尔图车臣汗之妻多尔济阿喇布坦同准噶尔的阿其图曲尔吉和土尔扈特使者一起回到了土尔扈特,靠其兄阿玉奇为生。噶尔丹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叔叔。噶尔丹汗被清朝大军战败于喀尔喀的昭莫多之后,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三月病故;他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为汗,将全新疆纳入其控制之下。准噶尔部的绰罗斯氏本来与土尔扈部有姻亲关系。1698年,土尔扈特阿玉奇汗将其女儿嫁给策妄阿拉布坦为妻时,阿玉奇汗让他的三子散扎布率部众15000余人同往游牧。1701年,策妄阿拉布坦也将自己的女儿达尔玛巴拉嫁给阿玉奇为妻。但策妄阿拉布坦与阿玉奇之间立场不同,有意留住阿玉奇的三子散扎布及其15000余人,久久不准回伏尔加河牧地。阿玉奇汗怒,坚决而再三交涉,才将散扎布放回,但尽夺其15000余名部众,不让返回。由此,阿玉奇汗和策妄阿拉布坦汗的关系恶化,矛盾越来越尖锐。

1698年,阿喇布珠尔经叔父阿玉奇之托,与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率领500兵和一部分部众,从土尔扈特的玛努托海出发,到西藏达赖喇嘛那儿熬茶礼佛。阿喇布珠尔一行走得很慢,到西藏大昭拜见了达赖喇嘛,住了近5年之后返回来时,清政府以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与阿玉奇汗结了仇,归途被堵等为由,将阿喇布珠尔留住,阿喇布珠尔无奈,派特使到北京“乞内附”。康熙皇帝为了“笼络”他,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划嘉峪关外的党河、色尔腾、马海一带(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作为牧地,并封为固山贝子。从此以后,固山贝子阿喇布珠尔就成为额济纳旗的始祖。

阿玉奇与策妄阿拉布坦结仇后,策妄阿拉布坦多次拦劫阿玉奇去清政府的使者,绝其贡路,因而,阿玉奇不得不另觅新的通道。于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派遣萨穆坦等人,带上土特产,假道沙俄的西伯利亚经喀尔喀蒙古的库伦,历尽两年半的旅途艰辛,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才到达北京进奉表贡。为此,康熙皇帝对土尔扈特蒙古的一片忠诚深为感动,也派使团前往,使团成员有:太子侍读殷扎纳、理藩院郎中纳颜、新满洲噶扎尔图、朱邱及、内阁侍读图理琛。此外,还有阿喇布珠尔派回阿玉奇和他父亲纳扎尔玛穆特处的卫拉特人舒哥、朱斯等人组成。同行的还有3名随从武官,22名家仆,共计32人,使团的首领是太子侍读殷扎纳。图理琛本来不是使团的首领,但由于出使回国后,将经历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异域录》一书,该书问世后,曾驰名中外。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这个使团通称之为“图理琛使团”,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公认。

内阁侍读图理琛的使团于康熙五十一年五月二十日(1712年6月23日)从北京出发,前往阿玉奇汗的牧地玛努托海。图理琛的使团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于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一日(1714年7月12日),抵达阿玉奇驻地。阿玉奇汗以重礼迎接了他们。图理琛还会见了阿喇布珠尔之父纳扎尔玛穆特,并说想要将阿喇布珠尔遣回,以便与亲人团聚。阿玉奇汗和纳扎玛穆特说:阿喇布珠尔已受重禄,并有了栖居之地,我们是很放心的。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朝为防备策妄阿拉布坦而整军备战,并命土尔扈特的阿喇布珠尔率兵500从军效劳,让其驻防在噶斯(在青海省境内)。不久阿喇布珠尔就去世,其子丹忠袭贝子爵位。

雍正初年,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凌嗣立后,也多次发动军事事变,先后两次进袭喀尔喀。雍正七年(1729年),丹忠参加了清政府讨伐噶尔丹策凌的军事行动。是年,丹忠到京,雍正皇帝晋封其为多罗贝勒。雍正九年(1731年),丹忠的部下莫尔根绰尔济叛变,投靠了准噶尔的噶尔丹策凌,丹忠非常害怕,为避免准噶尔部的骚扰,向皇帝请求向内迁移(想移居黄城滩草边),清政府允其所求,派大臣扎拉汗嘎指定阿拉克乌拉、马鬃山一带驻防,可他嫌地太狭窄,再求迁移到了额济纳河一带,为此清政府正式批准其求地。

乾隆五年(1740年),多罗贝勒丹忠谢世,其子罗卜藏达尔扎继位。罗卜藏达尔扎尚幼,由理藩院特派大臣代罗卜藏达尔扎管理其部众。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授罗卜藏达尔扎札萨克印,额济纳土尔扈特旗正式成立。但罗卜藏达尔扎年幼,尚不能处理札萨克事务,仍派官暂时代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于理藩院呈报罗卜藏达尔扎已学会管理札萨克事务,因此朝廷撤回委派的代理官,由罗卜藏达尔扎亲自管理额济纳土尔扈特札萨克事务。

四、额济纳旗札萨克王继位时间

1.第一代旗王——阿喇布珠尔(生年不详,卒于1716年)。纳札尔玛穆特之子,康熙四十三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04年~1716年)在位12年。

2.第二代旗王——丹忠(生年不详,卒于1740年)。阿喇布珠尔长子,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五年(1716年~1740年)在位24年。

3.第一代札萨克王——罗卜藏达尔扎(生年不详,卒于1767年)。丹忠长子,乾隆五年至乾隆十八年(1740年~1753年)在位13年,乾隆十八年正式命札萨克王至乾隆三十二年(1753年~1767年)在位14年。

4.第二代札萨克王——旺札勒车凌(生于1743年,卒于1812年)。罗卜藏达尔札长子,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67年~1783年)在位16年。(1783年~1810年的27年中未出继位人)。

5.第三代札萨克王——东德布才仁(生年不详,卒于1812年)。旺札勒车凌次子,嘉庆十五年至嘉庆二十七年(1810年~1812年)在位2年。

6.第四代札萨克王——巴雅尔莽奈(生年不详,卒于1841年)。东德布才仁长子,嘉庆十七年至道光二十一年(1812年~1841年)在位29年。

7.第五代札萨克王——达什车楞(生年不详,卒于1869年)。巴雅尔莽奈之子;道光二十一年至同治八年(1841年~1869年)在位29年。同治八年(1869年)遭马化龙义军杀害,因此其夫人执旗政4年之久。

8.第六代札萨克王——丹津(生年不详,卒于1892年)。达什车楞侄子,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八年(1873年~1892年)在位19年。

9.第七代札萨克王——乌勒哲依巴达尔呼(生于1865年,卒于1925年)。丹津长子,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2年~1899年)在位7年。1899年因叔父桑结之迷惑让位。

10.达什(生于1858年,卒于1930年)。即乌勒哲依巴达尔呼堂弟,光绪二十五年至民国19年(1899年~1930年),在位31年札萨克王。

11.第八代札萨克王——图布新巴雅尔。达什长子,民国19年至民国27年(1930年~1938年)在位8年。

12.塔旺嘉布——图布新巴雅尔四弟,民国27年至民国38年(1938年~1949年)在位11年。解放后先后任旗长,副盟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于1960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