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114

第114章 延福寺概述

杨永忠

延福寺坐落在阿拉善盟驻地巴彦浩特镇,即原来的定远营城内亲王府西侧,寺庙与王府连成一片,是一个气魄宏大的古建筑群。据内蒙古文史资料说:延福寺是在唐朝修建的罗汉堂基础上扩建的。其实,准确的说,定远营城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由侍郎臣通智与川陕总督岳忠琪奉皇上旨意修建的兵营驻地,目的是遥通哈密、巴里坤及两狼山等要地的联络,以保边疆的安谧。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将城赐给阿拉善和硕特札萨克驸马多罗郡王阿宝驻守,此后才逐步修建了王府及王爷家庙,即延福寺,它并非是唐朝所建。

1.概况

据明史载和硕特部落由新疆迁徙到阿拉善地区前,定远营地方由鞑靼蒙古各部占据差着;在此游牧。当时,定远营依山傍水,草场茂盛,葡萄泉及三条小溪,由东向西横穿而过,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好地方。那时,贺兰山的一个佛教寺院在定远营建有一个属寺,内供三世佛及十六罗汉塑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硕特部首领和罗理授封为贝勒爵,赐札萨克印,允其驻牧阿拉善地区;和罗理府第曾设在巴音乌拉和沙尔布尔都地方。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将新建的定远营城赐给阿拉善第二代王阿宝(额驸、郡王)驻守,阿宝在寺庙东侧建起了王府,该庙变成了王爷的家庙,由阿宝从西藏(一说是三川)带来的玛尼喇嘛阿旺丹增旺吉勒当主持;此及延福寺变为喇嘛庙之始,它也是阿拉善旗最早的喇嘛寺,谷称王爷庙或大庙,藏语称“格吉椤”。传说:定远营建城前,当地就是一个小集镇,除有佛待外,还有名气较大的样泰隆商号,故民间传说:“先有祥泰隆,后有定远营”;“先有御马圈,后有王爷府”。

后来在三世殿的前端增建了三间藏式门庭,变成汉藏合建的玲珑壮观的大殿。乾隆十年(1745年),阿拉善第三代札萨克王罗布桑多尔济时期,在三世殿后修建了49间藏式三层朝克沁多根(大雄宝殿),而积1280平方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赐匾额“延福寺”。此乃延福寺正式延生之时,此后,陆续增建了转经楼及其他殿堂属庙。

嘉庆十年(1805年),阿拉善第五代王位后,为纪念先亲五功德,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兴建了阿格巴殿、观音殿及药王庙等。民国11年(1922年),延福寺葛根甘珠尔巴格西兴建了东科尔殿。阿拉善第十代王达理札雅袭位后,为迎接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来旗,出资整修了延福寺,并为班禅准备了八宝嵌龙狮子宝座(原物在“文革”动乱中被毁)。

延福寺在牧区有7个属庙(子庙),即:沙尔嘎庙(诺尔公)、额尔布海庙(艾力布盖)、吉兰乃庙(巴丹吉林)、宗乃庙(夏尔套勒盖)、库列图庙(树贵)、巴尔达湖庙(乌达巴仑布鲁斯台)、阿贵庙(哈鲁乃)。传说:唐朝时,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到西藏传播密宗教义时,曾在阿拉善的阿贵山洞(今属磴口县)修炼一年多,并在当地收留了弟子,此后便形成了阿贵庙,是阿拉善唯一的一座石窟庙,也是唯一的“宁玛巴”(红教)派喇嘛庙,清廷赐名为宗乘寺,其意同西藏的“布达拉”,含有观音菩萨的道场之意。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来到阿拉善,居住了30年;期间,曾到延福寺作过佛事活动,并取得了王爷和福晋的崇敬;他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圆寂后,遗体装在八宝灵塔内,供奉在阿拉善的广宗寺(南寺)。同治八年(1869年),回民造反时,破坏了广宗寺密宗殿,僧人将抢出后,送到延福寺药师殿供奉多年;光绪年间,南寺第五代达格布呼图克图嘉拉森旺吉尔,将灵塔请回广宗寺供奉。民国2年(1913年),旗衙门施11斤黄金,重修南寺六世达赖灵塔祀殿,增装了鎏金殿脊。六世达赖生前,曾为阿拉善神写了《阿拉善祈供》,此后,各寺庙在向阿拉善神祈祷时,均诵此祈供词。

延福寺的仓(学部)有:阿华尔(却伊拉)扎仓(学哲理经论);丁科尔扎仓(学天文、星象、占卜等);满巴扎仓(学医药);能乃(卓德巴)扎仓(学密宗教义)。本寺不进行学位资格考试,晋升“格西”等学位时,可去参加广宗寺的辩论法会,经考试取得学位。

延福寺的管事机构是“卓干代”会议,由十几人组成。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卓干代”由12人组成,计有3个达喇嘛、加上朝格沁温测特、朝格沁格斯贵、阿克巴喇嘛、满巴喇嘛、格伊克喇嘛。各1名和4名负责和王府联系的鄂木博喇嘛。寺内所有的大事情都由会议议决,重大事情报由甘珠尔巴格西定夺。现时,该寺仍设有延福寺管理委员会,由1名专职主任负责日常行政事务。

全寺喇嘛人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253人:新中国建立时尚有百余人;解放初,大部分喇嘛回牧区参加生产劳动,留寺的喇嘛约20人左右,组成喇嘛试验田(农业互助组),僧人参加劳动,自谋生活。现有喇嘛30多人,住寺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1986年5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延福寺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寺主活佛

延福寺的主活佛有两个,最早的称玛尼喇嘛,爵位是“沙布隆葛根”;他的由来,未找到佐证史料,传说已有八代。现仅将一些传说记述如下:原新疆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被准葛尔部的葛尔丹击败后,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迁徙到青海游牧;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部分部众,由首领和罗理率迁到龙头山以北的阿拉善地区定居,同时带来了一个玛尼活佛,他是阿拉善地区最早的喇嘛教活佛之一。

玛尼活佛死后80年,从喀尔喀(今外蒙古)来了一个喇嘛,名叫鲁布森隆德勒,在阿拉善巴丹吉林地区给牧民看病念经,颇有影响。后有一个地方官员到青海塔尔寺拜佛,向甲依格活佛诉说了该喇嘛的情况,甲依格活佛说,鲁布森隆德勒就是阿拉善玛尼喇嘛的转世化身,并给这官员开具了“噶西格”(最高级的确认活佛的证明)。这位官员回旗后,在巴丹吉林修建了寺庙,名为嘎尔登彭次格阿尔布吉林,尊鲁布森隆德勒为“沙布隆玛尼活佛”,时间约在道光年间。

第三代玛尼喇嘛是那旺丹增旺吉勒,光绪五年九月六日(1879年10月20日)由旗政府赐文(嘎西格文书)让其为延福寺玛尼喇嘛,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到延福寺任达喇嘛,两年后去外蒙古未归。

最后一代玛尼活佛名叫鲁布生图登旺喜格,出生在阿拉善旗牛尔格图地方,于民国8年(1919年)转世,在延福寺坐床。民国42年(1931年),广宗寺活佛阿旺丹增被旗衙门协理等官员诬为“红党”(共产党)进行迫害时,据说,玛尼活佛也受牵连,而被彻除一切尊号,发配到库列图庙上服苦役。民国30年(1929年),旗王爷下令恢复了玛尼喇嘛一切尊号,又回到延福寺,1990年前后在青海塔尔寺圆寂,此后,再未传世。

延福寺的另一个活佛葛根,称“甘珠尔巴格西”,爵位是沙布隆,他的由来有几种传说。据国家民委于1958年在阿拉善旗调查材料中说:延福寺第一代甘珠尔巴格西,原是阿拉善广宗寺第二代葛根罗桑图布丹嘉木苏〔注:俗称温都尔葛根,他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转世化身,生于乾隆十三年(1747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圆寂〕的经师,阿拉善王爷为给福晋治病,将他请到延福寺念《甘珠尔经》,进行祈祷,并让他当了寺的主持。他死后,温都尔葛根经西藏达赖喇嘛确认,从青海请来第二代甘珠尔巴格西。

另一种说法是:甘珠尔巴格西的前世是青海三川地区拉泽关布庙的法师,名叫布增罗布生图布登旺舒格(又译为伊藏罗桑多登旺舒格),他圆寂后,由西藏达赖喇嘛确认的“呼毕勒罕”(转世化身)是甲木英黑都布却吉嘉木苏,由阿拉善广宗寺温都尔葛根从达喜达尔琪林寺迎请到延福寺受戒坐床,他13年后精通各类经法,很有名望;道光八年(1828年),因给阿拉善亲王玛哈巴拉的夫人治好了病,皇上赐给“崇师坎布”称号,此乃延福寺第二代甘珠尔巴格西。

第二代甘珠尔活佛圆寂后,经西藏达赖喇嘛认定,吉布增罗布生嘎拉森达尔吉(又译吉藏罗桑嘎桑多吉)为其第三代“呼毕勒罕”,遂请到延福寺坐床。

第四代甘珠尔巴格西阿旺却吉嘉措,于同治十二年(1876年)出生在塔尔寺扎以格唐地区,经班禅大师确认为“呼毕勒罕”,他曾在拉萨哲蚌寺深造,精通经法,还拜见过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他于民国55年(1944年)圆寂,享年72岁。

第五代活佛,民国56年(1946年)出生在阿拉善巴伦别立地方蒙古族家庭,由青海塔尔寺安嘉斯活佛确认其为甘珠尔巴格西的转世“呼毕勒罕”,并赐法名为阿旺图布登尼玛,民国58年(1948年)迎请到延福寺坐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于1958年开始到阿拉善旗蒙校及中学读书;1970年参加了工作;1981年到天津中药学校学习,回旗后,在阿拉善盟医药公司任副经理,后到广西高等经济学院进修;1994年后,任阿拉善盟政协副主席、盟宗教协会主席等职。200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佛协秘书长。

3.山门和天王殿

延福寺门前,原来是一个举行查玛庆典活动(跳布踏)的广场,传说:藏王朗达玛禁佛教,杀僧侣,毁寺庙;喇嘛贝居多吉借跳布踏之机,用袖剑刺死了藏王;后来就把跳布踏当成驱邪逐秽,战胜外道的宗教仪式。查玛舞的扮相有二十八星宿和十二地支(十二天女)及鄂不更(寿星老)、神鹿王、哈什哈(紫微星)等。广场东侧有十间廊房,有一门通王府,是王爷及眷属观看跳舞(即查玛,或跳鬼、祈福)的观礼台;西侧有一门可通寺庙吉萨,这些设施早已无存。现在的广场,整修后加了围墙和门庭式大门,变成延福寺的前院;大门内有两个高约三丈的玛尼杆,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也是悬挂大型佛像的地方。

进了外院,即可看见延福寺的山门,也叫三门。一般寺庙坐落于山坡上,人们常把庙门叫山门。其实,按佛教之原意是叫三门,意思是进了庙门,即谓人的身、语、意三个方面,都皈依了佛教。延福寺的三门确实是三个门,即:中门为天王殿门,东门通寺内膳房,常人不走;西门是经常出入的通道。近年整修后,将东西门及前围墙完全拆除了。三门前有两头石狮子,表面看是个平常的装饰品,佛门对它还有释意,一是说:释迦牟尼初出生后,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状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故曰:寺前的石狮子,象征佛门独尊之意。二是说: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在摩柯迦叶召开的辑经会上,传说佛经的声音如狮吼雷鸣,石狮是象征佛法威如狮吼。又说石狮是象征政权之威。

三门的中门即天王殿的南门,门楣上有仿乾隆御书字体的砖雕“延福寺”三字。天王殿是三间汗式歇山硕建筑,南墙有两个砖雕窗户,北墙有通向内院的大门。殿内东西相向供奉着英武雄威的四大天王塑像。

四大天王之说,源于印度神话。传说须弥山腹有四天王,各护一方天,故称谓护世天王。佛经里说:释迦牟尼出家时乘马而行,四天王捧马足逾城而去,太子才能得以修道成佛:后人为纪念四天王的功德,将其塑像供在寺内。又说,四大天王是帝释的外将,各守护一方天的平安等。

延福寺的四天王塑像均为坐势,坐垫铺虎皮,左腿下垂,右膝稍曲,身着盔甲,足蹬朝尖鞋,一派武士形象。西南方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叫提多罗咤,白色皮肤,手抱三弦琵琶,头盔上有鹰头饰像,他的任务是护持国土。西北方是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蓝色皮肤,头盔是大象鼻形,手持宝剑,意在令人增善。东南方是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黄色皮肤,右手持宝幢(伞),左手托灰鼠,象征保护民财。东北方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红色皮肤,右手向上托一白塔,左手缠一白蛇,怀中有一绿色大蟒,怒目远视,象征净眼观察。

四天王手中之物。各有不同的解释。汉地佛教说:宝剑示风,琵琶示调,伞盖示雨,龙蛇示顺,加起来是风调雨顺,表示吉祥。喇嘛教说:四物是代表“地、水、火、风”四大劫,表示四大皆空之意。民间把四天王说成四大金刚,其实不是一回事。在延福寺大雄宝殿前廊墙壁上也绘有四大天王之画像。最近,天王殿的四天王像已拆毁,正在把他改成站像,脸色和手持宝物都进行了调换。

天王殿后即为寺的内院,正中有阿拉善旗第三代王爷和福晋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敬献的六角亭式三层铸铁香鼎,上书铭文曰:“贺兰善山札萨克和硕亲王多罗额(驸)罗卜藏多尔济郡主多罗格格虔诚敬献,敕赐延福寺。大清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虔铸”。

再后是八角形双层飞檐转经楼,里面装有丈余高的八菱形转经轮,轮中装有清朝出版的藏文《甘珠尔》大藏经。解放前,在城外广场上,也有与此楼相同的转经楼,可惜后来被拆毁了。

转经楼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两层四角飞檐钟楼和鼓楼,这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阿拉善第四代王爷和福晋捐资建造的。铸铁大钟上的铭文曰:“御前行走镇守宁夏等处地方将军兼管旧扈尔固特(即额济纳旗)旗务事贺兰山(即阿拉善)和硕特厄勒(厄鲁特)札萨克和硕亲王多罗额驸壹级纪录壹次旺亲班巴尔同王妃多罗格格郡主诚造”。下书“大清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初十日吉日造”。

4.三世殿

转经楼北面是三世佛殿,它与后面的大雄宝殿及前面的天王殿、转经楼,都在一个南北中油线上,殿的形式系汉式建筑,外观分前后两载,前半部分是三间门庭式两角飞檐拱形歇山顶,是后来增建的;前墙是三个木制门面,东西侧墙各为木格页窗;后半截是五间汉式歇山顶建筑,小巧玲珑,这是乾隆十年(1745年)由第三代额驸亲王罗卜藏多尔济所建。殿内前梁上悬挂着乾隆十六年(1760年)乾隆皇帝用蒙、藏、满、汉四种文字御书钦赐的“延福寺”匾额,上书“大清乾隆岁次庚辰捌月拾陆日”。殿内正堂供奉着三尊金色塑佛,跌伽端坐,身披黄袈裟,右臂袒露,面情慈祥端庄。中间坐约是现在佛释迦牟尼,右臂自然下垂在右膝上;也是国王之子,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奉为世界之尊,称世尊,藏语称“布尔红”。他的宝座前下方,共奉着一尊阿拉善神塑像,白脸八字胡,头戴五佛冠;据说他是从“甲各拉”(古印度)请来的地方保护神,每年正月初三都要祭祀他,在祭文中赞唱他想念家乡的情感。世尊西侧宝座上是过去佛迦叶,藏语叫“桑杰敖斯仑”,佛经里说他是释迦牟尼成佛前世之师,他曾预言释迦牟尼将来必定成佛,他的愿心已了,故称过去佛。在世尊之东侧坐着弥勒佛,汉意是慈氏,蒙语称“迈达拉佛”,藏语称“强巴佛”;按佛经说,他的前世是个国王,名弥勒,后为世尊之徒;释迦牟尼曾预言:他(释迦佛)圆寂后,经过天上四千年,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才能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故称未来佛,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时期,救度众生的责任由地藏菩萨担任。

在三世殿内的东西墙边,各有九尊神态各异的塑像,相向而坐,名为十八罗汉。罗汉是梵语摩柯阿罗汉的略称,是佛教小乘宗中的最高果位,寺庙中常见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之分;一般多见的是十八罗汉。他的来历,据说是释迦牟尼在传教时,感化了十六个婆罗门外道门徒,使他们皈依了佛教,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受佛祖之托,常住人间传播佛法;后人为纪念他们的业绩而塑像供在寺中。在中国五代以前,只供十六罗汉,后来有人把著《法住记》介绍十六罗汉的作者庆友和翻译《法住记》的唐玄奘也列入罗汉行列,而出现了十八罗汉之说;还有的是加上道教里的降龙、伏虎而成十八罗汉;还有的是加上自己教派的祖师和布袋和尚;有的是加上赤胆忠心的比干和不为名利的介子推;有的是加上痛斥邪恶、不畏权贵的疯僧济公和传说中的刘海等等。延福寺中的十八罗汉中除加了布袋和尚外,另一个加的是谁?无人说得清。

阿罗汉的本意有三:一是杀贼(贼者烦恼也),即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二是享受众生供养;三是再不受生死轮回。佛教的小乘宗主张自我解脱,修炼的结果,即可得到阿罗汉果位。大乘宗主张不仅要自我解脱,而且还要普度众生,其结果可得到更高层的十地菩萨果位。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有多种传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释迦牟尼塑像右侧座上,供着两尊小型“白老翁”塑像,他的作用,如同西藏人的“才仁长寿神”、“干布喀布”(即白箱子神),汉人的“布袋和尚”、“寿星老”,日本人的“寿老人”和欧洲人的“圣·尼古拉”长胡子老人一样。他的形象是白须、白发、白装,浑身素白,手持盘龙拐杖,很像萨满教的魔杖。据说蒙古人崇“白老翁”的年代早于信仰佛教的年代;喇嘛教把“白老翁”接受为万神殿中之神后,“白老翁”的形象即在寺庙中出现。

“白老翁”的起源传说:绿色陀罗向“白老翁”说:你本生仅是一个普通的祖师,来世将被称为“智翁”佛陀而生活;以白色老人形象出现,作为二十四位地神和水神之主,手执盘龙杖,作为花果山之主,而控制人和畜。蒙古信徒向“白老翁”的祈祷经文中说:有一日,金色佛祖与阿难陀、化缘僧和菩萨们,在花果山散步。发现一个须发灰白,身穿素服,手执盘龙杖的老翁,便向其问道:你为何独自一个深居此山?老翁答曰:我作为地神和水神,担负着护善驱恶的重任,住在此处。佛陀赞曰:出身高贵的孩子,请对我发誓,你要永远救度众生,扶善除恶。由此,民间传说“白老翁”是受佛之托,充当保护神,他如同阎王,不时找出犯罪孽的人,施给罪人一百种不同的灾难,作为惩罚;他还支配人生寿数和贫富;说他每月的初二日和十六日,从他居住的“皑皑白雪山”上的花果园来到人间,接收人们对他的祭祀和惩罚罪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左右,内蒙古的贤禅师睿智喇嘛画的“白老翁”形象,增加了高额头,还为他添了一只鹿为坐骑;此后,即被纳入蒙、藏喇嘛教跳查玛舞蹈的扮相内。

5.吉祥天女殿和白哈五王殿

吉祥天女殿和白哈五王殿,分别坐落在三世佛殿的东西侧,各为五间汉藏结合式建筑。吉祥天女殿原来叫骡子天王殿,解放后改称中国母殿,白哈五王殿原来称藏红殿,它是延福寺密教修习场地,殿内没有塑像,所供神灵都是画轴(唐卡),正堂(坐西向东)中间供奉着白哈五王画像,蒙语叫“塔本汗”,藏语叫“甲勒本·古文阿”。他的形象是一身白色,骑着一头血口大张的白狮子,右面三只手,一手执降魔杵,一手执宝剑,主臂拉弓弦;左面三只手,主臂执弓,另两臂拿法器;腰缠虎皮和一串人头,头戴西藏贵族大沿黄色帽,背影是火焰;画的四角上有四个骑马、骑象的神像,都戴西藏贵族帽,背后都是火焰;正中上方画有宗喀巴佛像;整个画卷的衬底是蓝天白云,高山猛虎。据该寺喇嘛说:白哈五王可能是三国时的曹操,又说是战神白马王子达尔浮,不知是否属实。其实,从画面神像的装束分析,可以认定这是西藏的山神或叫保护神格萨尔汗。在藏文史诗中说:格萨尔汗把长有十九颗头颅的巨人西来廓勒部国王杀死;说他有三百六十位武士和三十三位先锋英雄。喇嘛教崇拜他为西藏地方的保护神和战神;说他能保佑军人和牧人的平安,使作战能得胜,狩猎能获利,人们能长寿;他能把敌人、盗匪、邪恶、猛兽驱向远方;他是住宅的栋梁和车辆的辕杆。传说格萨尔是金翅鸟的化身,是天子,他控制着一切腾格里天神;他居住在高耸入云的白色山崖之顶,栖身于雾中的仙宫。有书说,1614年藏文史诗译成蒙文后,蒙古人也开始崇拜格萨尔王,说他和财神及四种护世战神是兄弟姊妹,他即是财产、畜群的守护神,也是战神。

白哈五王侧供奉着白色腾格里战神,即藏达拉,王道德,他骑一匹白色宝马,身着金甲,披红斗篷,头戴成吉思汗金盔。战神两侧,各有四个装束不同的骑白马的武士;画的正中上方是蓝、绿度母像,背光是火焰。画的衬底是蓝天、绿地、高山、河流,上有日、月、雄鹰,下有猎犬。

战神就是腾格里战神、代苏德腾格里、或代沁腾格里,这都是守护神的意思。战神包括苏勒德腾格里神,达伊德苏勒德腾格里和格萨尔汗三种成吉思汗苏勒德战神。《元朝秘史》中说,成吉思汗的身体内有苏勒德,意思是有吉兆和尊严的特殊精神,这个苏勒德藏在成吉思汗的旗帜上,每个王公都有这样一面苏勒德战旗,也是王公们的风马旗,它即是死者的守护神,又是后裔们的保护神。不管他叫什么幺名字,这都是信仰者精神上的依托。

战神画在军旗上,当他被喇嘛教吸收入万神殿后,也成了寺庙供奉的画像。卫喇特史诗说:喀尔喀部的硕垒乌巴什于公元1587年入侵卫喇特时,用战俘祭祀腾格里战神(军旗),祈祷词说:仁慈的腾格里战神,请享用吃喝吧!满洲实录说:1620年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把满族使节杀死祭旗。1804年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人也是用战俘祭祀腾格里战神。1911年外蒙古独立时,也用汉族战俘祭军旗。

延福寺所供的战神画像,即是阿拉善和硕特旗的腾格里战神或苏勒德腾格里;所以,在解放前,每年正月十五日前都将它挂在旗杆上,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个祭祀是在王府后面的山顶上举行,那里搭起宽大的帐篷,架起挂佛像的旗杆,上挂腾格里战神、白哈五王(即格萨尔王)、阿拉善神(即地方神或山神)及延福寺的前世活佛甘珠尔巴达木坚的画像,王爷亲临主祭,王公官员也参加,由喇嘛们诵经祈祷完备后,即庄帐篷里欢乐吃羊背子。这纯是为地方祈福的宗教活动仪式。

蒙古人崇拜山神和地母的时间,早于崇信佛教以前。成吉思汗崇拜不儿哈勒敦山,每天都要跪拜,并说子子孙孙都不忘怀。以后有了各地不同的祭祀对象(名山),列出30座祭祀的名山,其中阿拉善山(贺兰山)被列入祭祀,这可能就是阿拉善神的来历吧!山神和地神(那契海、地母)的作用,据说都是为人们提供庇护、保佑、援助和守护。

吉祥天女殿供奉着该殿的主尊神像骡子天王,即吉祥天女,藏名叫“班达拉姆”,这是阿拉善旗第二代札萨克王阿宝请来的画像,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传说她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掌管命运和财富的女神,喇嘛教尊他为救度佛母,她是密宗诸护法神之首,是众佛之母;说她能保护佛教,普度众生,给人以智能和幸福,是善良吉祥之神,也称她为“三界荣耀妃”,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呼毕勒罕(转世灵童)转生出世,都先在吉祥天女像前祈祷占卜后才确定,所以,也被认为是达赖喇嘛的保护神,每年除夕要设供祭祀,向她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吉祥天女的形象,分平和式和威猛式两种,延福寺内两种像都有;平和像是蓝色面孔,三只眼,身着红袍,头戴藏式大檐帽,侧骑骡子,背影是火焰。威严形的女神像是,红发上指,表云道法高超;头戴五骷冠,表示生死无常;三只眼,龇牙咧嘴,獠牙外露,形象凶猛,表示道法高超;侧骑骡子,身披人皮,左手托嘎巴拉碗(用人头颅骨作的碗),右手执降魔杵,腰别曲角板,记录世间的善恶之事;项上挂着50颗人头项链,表示被他降服的罗刹(妖魔),又说是代表五十个梵文字母,意为一切经法都齐全;脐间为太阳,表示神通广大,能飞天人地;身后的火焰,表示法力的威严。

吉祥天女殿内还供奉着密宗修炼密法的主尊神大威德金刚、上乐王佛、密集金刚三位神的画像,他们都是欢喜佛,喇嘛教各派都信奉。公元六七世纪,印度佛教衰亡时,逐渐密教化了;到了唐代,天竺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先后来中国创立了密宗,号称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后的四代皇帝扶植下,有很大发展。由于密宗法师是单传,最后一位法师是日本僧人空海,他将密宗法带到日本,予以发扬,即现在的“东密”。公元八世纪,天竺僧人莲花生将密宗法传人西藏,并与西藏原始笨教的神祗、仪轨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密宗,故称“西密”,这是佛教界仅存的两个密宗。

在密宗寺庙里,供有各种形象的双身像(即欢喜佛)、佛母、明妃、金刚等。他们的形象有很多种,主要的有:大威德金刚,藏名叫“吉杰多吉”,牛首人身,三只眼,头戴五骷颅冠,双脚踏在公牛身上,呈右弓左蹬步状,右手上举降魔杵,左手下有一被降的魔,身上挂着被降伏的妖魔头颅,公牛腹下有一赤身躺着的女人,整个背影是火焰,画像左右下方,各有一尊小形不同形象的画像,均是大威德。据说:大威德神像,常见的有三头、六臂、牛首人身、单体或双体像;也有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拥抱明妃的双体像。经云:他有伏恶之势,谓大威;有护善之功,谓大德,是密宗修法的本尊神。

上乐王佛:藏名“德木巧多吉”,又称胜乐金刚,三只眼,四张脸,两层头(下层头上是三面脸),十六只臂,四只足,主臂拥抱明妃金刚亥母;裸体,表示清净无染。画像的四角,另有四尊乐王佛,有坐、有立、有单体、有双体不同姿势小画像。

上乐王佛是大日如来的法身,代表智能,佛母代表禅定;喇嘛教认为,“定慧兼备”才能成佛;双身结合是修密法(即通过“方便之门”、修习上瑜迦密)修炼成佛缺一不可的条件,他如鸟之双翅,车之双轮,否则即不合仪轨。

密集金刚:藏名称“桑堆”,三头六臂,双手拥抱明妃,呈坐式;亦有半坐式的单身像,双足四臂,手持法器,头戴五骷冠,身挂妖魔头,面目狰狞可畏的画像。

6.大雄宝殿

延福寺的大雄宝殿坐落在三世佛殿北面,是全寺最宏伟的汉藏结合式古建筑;外观是三层楼阁,下半部分是藏式建筑,上有裙带装饰,中有挑檐式盲窗,分上下两层,很像两层楼,楼上是平顶。第三屋是汉式重檐、挑角、歇山顶庙宇式建筑,琉璃瓦盖顶,山墙上有木雕装饰,角端有吉祥兽头;庙脊正中用琉璃瓦砌一宝塔,以莲花座分为三层,意在表示地狱、人界和天界。

大雄宝殿的门庭是藏式子顶,上有三件塑物,与二楼顶上的塑物相同,即:法铃上连法轮,法轮周边似佛光,两边各有一只鹿,相向而立。其意是:佛法如车轮,常转不停,佛光普照四方,佛音永传开息;两鹿是以佛祖在鹿野宛的故事为背景,意思是信徒一心向佛,静心聆听佛祖说法。

大雄宝殿有左中右三个门,门庭前壁上绘有四大天王像;大殿内,即大经堂,称朝格沁;大庭内有36根包毯红木柱,中间天井部分的四根柱子,直通三楼顶部,第二圈的十六根柱子直通二楼顶部;顶棚装有木板,上刻藏文六字真言符号;真言,即密宗的明咒:“嗡嘛呢叭咪哞”,以此代表佛心部、宝部、金刚部、莲花部和业部,其译意是向佛敬礼,一心皈依。采光主要来自楼顶窗户,殿内设有六排僧人诵经坐床,有学位喇嘛座位前设有小桌,上有金刚、宝瓶等法器。殿内梁柱上挂着各种伞盖及卷轴画,画的内容是密教经典中的仪轨行为和所崇拜的神灵故事,这种绢画一般称唐卡威宝幢幢幡,这些都是近些年新填制的;因为延福寺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中,遭受了严重的浩劫,寺内的法器、铜佛、僧袈、地毯等物,几乎被洗劫一空,寺庙变成了木器加工厂,文物被毁者甚多,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整修恢复到现在的规模。

殿内供桌自西向东,第一组佛龛内供着大威德等红、蓝颜色的三尊护法金刚塑像。佛经里说,金刚手是普贤菩萨的化身,藏名称“伊德木”。

第二组佛龛内供奉着宗喀巴师徒三尊,宗喀巴是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的创始人,青海省西宁附近宗喀地方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7岁出家为僧,拜团柱仁青为师,受了沙弥戒;17岁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到西藏求法学经;29岁(1385年)在雅隆南甲寺拜楚臣仁青为师,受了比丘戒。

宗喀巴在36岁前,广学多闻,闭关长修,一切经论已通达。45岁时明惠帝三年(1401年)开始著作黄教经典《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一生,在弟子甲槽杰和克珠杰的帮助下,创立了喇嘛教的格鲁派(即黄教);他于公元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圆寂,享年63岁。后人把他们师徒3人,当作黄教师祖而供奉在寺庙内。

大殿第三个佛龛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他端坐在莲花座上,头顶为朴实的塔式发髻佛祖左侧莲花座上端坐着大弟子摩柯迦叶,汉译“饮光”,他左腿内盘,右足外伸,呈吉祥坐势;他年高德重,为佛教三十三代祖师之第一世祖,称“头陀行第一”;佛死后,是他召集佛的众弟子,集结在一起,将佛祖生前所讲说的各种经论,汇集成经、律、论三藏文字经典,并接受了佛祖的正法眼委托,将佛教继续弘扬广大。

佛祖右侧站立着第二大弟子阿难陀,汉意“欢喜”、“庆喜”,是佛祖之叔斛饭王之子。他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为僧,为佛祖侍从25年;他博闻强记,在大迦叶召集的集经会上,文字经典多是根据他背诵佛祖之教而形成的,被称为“多闻第一”。迦叶死后,将佛教的衣钵传递给阿难,他即成了佛教三十三祖的第二位世祖。

殿内第四个佛龛内,供奉着三大士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佛教说:凡是抱有宏大志愿,护持所有的人进入佛国,而后自己再成佛的人,既可成为菩萨。大士者,是对辅助释迦牟尼弘扬佛教、普度众生者的尊称,其意是慈善勇猛的意思。

据说,延福寺的三大士菩萨铜像,是阿拉善第三代驸马亲王罗卜藏多尔济,从北京雍和宫请来的,这就不光是宗教问题,而且还有祖国统一,蒙满团结的政治意义。三大士都坐在莲花痤上,居中的是观世音菩萨,亦称观自在;经云,他能以三十三种不同形象出现;此处的观音有四只臂,主臂双手合十,表示尊敬佛祖,副臂手持莲花和法器,表示帮助世人救灾救难,大慈大悲。经云,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坐骑是朝天吼。

观音像之右是文殊师利菩萨,汉译为“妙吉祥”,是如来佛的左协持,盘腿坐在莲花座上,头戴宝冠,双手在胸前呈密法式,手上搭一条“哈达”。“妙吉祥”之意是表示智能,故称“大智”;他的道场在五台山,坐骑是青狮。

观音之左是普贤菩萨,汉译为“遍吉”,是如来佛的右协持,佛经说他的愿行广大,专司理,故称“大行”;他的道场在峨眉山,坐骑是白象。

第五个佛龛里供着三方佛,即主管中方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主管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佛,亦称东方三圣之主尊佛。

延福寺大经堂内还有一个木质的方形三层阁楼,高近3米,宽约1米,下层是分阶座基,上层是塔式宝顶,中层为曼陀罗(坛城),平时供奉着药师佛的八个药葫芦,在念经时还要供“五供”、“七供”。这8个药葫芦,是代表药师本愿经中所说药师作菩萨时,曾发的解救众生病苦的十二项大誓愿中的主要誓愿。

第六个佛龛里供着长寿三尊;中间是无量光佛,双手捧宝瓶;东侧是白度母;西侧是租各得尔那木吉尔神,三只眼,六只臂。

中间的佛龛是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于1935年在延福寺举行大法会时坐过的佛塌(后来仿制的)。

1934年,九世班禅由内蒙古的百灵庙到南京参加达赖的追悼会,同时就任了国民政府委员职;国民政府派赵守金为护送班禅喇嘛回西藏的专使。1935年3月,班禅向蒋介石提出了回藏方案,开始由内蒙古出发返藏,1936年到达阿拉善旗,并在延福寺举行了大法会(班禅在内地还举行了十次较大规模的时论大法会)。

九世班禅返藏,英帝国主义操纵西藏噶厦(政府)提出种种难题,不准带汉蒙一官一兵入藏,致班禅滞留在青海玉树不能前进,终于1937年11月4日圆寂,享年55岁。

延福寺内九世班禅的坐塌前,供奉着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亦烈伦珠确吉坚赞遗像。

在九世班禅宝座东侧的佛龛内,有两个宝瓶式喇嘛塔,据说是延福寺第四代甘珠尔巴格什的灵塔。佛教认为,塔是象征佛陀法体的小僧枷兰(小寺庙)。喇嘛教里的塔,有好多种解释,一般来说,宝瓶式塔由三部分组成:方形的基座,代表欲界;圆形塔身,上有佛龛,代表色界;圆锥形的塔顶,代表五色界。单独的塔,一般是为储藏佛经,储藏佛舍利祭祀等。舍利就是佛的遗尸,它分为三种:白舍利是指骨类,红舍利指肉体,黑舍利是指毛发类,全舍利即全尸,例如供奉在阿拉善广宗寺内的达赖灵塔就是全舍利。解放初,巴彦浩特镇市区尚有五个喇嘛塔,一个在城内西北山坡上,名叫大呀塔,是喇嘛进行密教修炼的地方,一个在鹿圈山东端,一个在营盘山北侧,两个在塔儿沟,据说这都是为纪念亡灵而建的。

喇嘛教的塔群也较常见,有四塔、五塔、八塔各为一组等形式;排列形式有一列式,或以东西南北中式排列。对五塔(含四塔)的解释有几种,一是说:五塔象征密宗的风、火、水、地、空五行,分别代表密宗世界四大部州,即东方胜神州,南方瞻部州,西方牛贺州,北方俱卢州。另一说法是:五色塔代表喇嘛教的五智如来(五方佛),即:黑色塔饰金刚杵,代表大园镜智,示南方宝生如来;红色塔饰莲花,代表妙观察智,示西方阿弥陀佛;绿色塔饰宝剑,代表成所作智,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白色塔饰法轮,代表法界体性智,示佛部大日如来。第三种说法是:五色塔代表西藏喇嘛教的五个派别,即黄色代表格鲁派,白色代表噶举派,红色代表宁玛派,绿色代表萨迦派,黑色代表笨波派。

八位一组的塔群,排列方式有八卦形的和一列形的,如阿拉善左旗达尔肯庙的八座塔就是按一字排的。卷轴画(唐卡)上的塔,又是一种徘列方式,如阿拉善盟黑城遗址中,被柯兹洛夫盗走的300多幅卷轴画中的“八大灵塔圈”的排列方式是:中间为释迦牟尼像,左右各有三座塔,上下方各有一座塔,并在每塔边用汉文和西夏文标明佛祖功德成就的八个里程,即释迦如来生处塔,菩提树下成道塔,鹿园法轮福转塔,降伏外道祥名塔,佛从天下宝陛塔,耆阇崛山乘塔,庵罗林会维摩塔,拘尸那城涅槃塔。

7.观音殿

观音殿在大雄宝殿西侧,坐西向东,是三间歇山顶出廊汉式庙宇,殿内西墙上有泥塑须弥山景,殿中间有两个红漆木住,上有两条悬雕盘龙,形态生动,很像沈阳故宫演武场的两条龙。

观音殿中央供奉着两尊十一面观音菩萨,(菩萨,藏语称“贡布”),他坐在莲花座上,有五颗头,八只臂,手持不同法器,主臂双手合十,表示尊敬老师,五个头面颜色不同,由下到上分别为白色、绿色、红色;最下面的头表示法身,第二层头表示应身,状似爆笑,表示教化事业要有极大的威严和意志,才能无懈而成就。第五层头是观音之师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示一切成佛的方便。据说,该殿原来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塑像,在“文革”动乱中被毁,现供的两尊塑像,是从青海请来的。十一面观音五颗头像中的下三层,各有左中右三个面目,左面三张面目是喜悦相,右面三张目是怒目直视相,加起来即是十一个面孔,故称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的左侧是绿度母塑像,右侧是白度母塑像,据说都是藏王松赞干布赞普的两个妃子,即白度母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化身,绿度母是尼婆罗的尺尊公主化身。度母即佛母、多罗母、救度佛母,又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喇嘛教的保护神。

一般观音像的左右两侧是观音的弟子善才和龙女,而这个殿里没有见到。该殿内两堵侧墙上的镜框内,还有礤礤佛约700多尊。

8.阿拉善神殿

阿拉善神殿是近期重建的庙,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东侧,过去的阿拉善神殿,曾于抗日战争时毁于火灾。殿内供奉着阿拉善神塑像,他是阿拉善旗的地方保护神,不仅宗教职业者崇拜,牧民群众也普遍信仰。

延福寺作为阿拉善王爷的家庙,其专声誉之大是远近闻名的,它不仅自身建筑宏伟,而且在巴彦浩特市区还有十几个属庙,在牧区也有七个属庙,清嘉庆二年(1797年)延福寺的大弟子,罗卜藏多尔济王爷之子罗布藏丹必关布,将寺内禅僧院和60名喇嘛,带到贺兰山北端,新建起阿拉善地区名居第三位的大寺——福因寺。

9.属庙

延福寺在市区的属庙,城内的有城隍庙、关帝庙、马王庙、孔庙、奶奶庙、南龙王庙、东龙王庙、雅儿庙、药王庙、鲁班庙、老君庙等。

对关帝的信仰,大约始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关帝即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字云长,号关公),他被公认为是忠君报国、赤胆忠心的大英雄,明朝把他奉为神灵祭祀;到了清朝,被乾隆皇帝封为掌管蒙古地区及京师所有喇嘛教大权的第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大国师乳贝多吉活佛(1717年~1786年),在皇宫与高级喇嘛官吏们制定了《祭祀护法神关老爷的全部仪轨》及祭祀祈愿文,并以蒙、藏、满、汉几种文字散发,把关公宣布为“中国皇帝的大守护神”,把他与黄教中占重要位置的集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列在一齐。

嘉庆十二年(1807年)出版的蒙文占卜手册,把道教的占卜术移植到关公身上,信徒到关圣帝庙宇中占卜,祈求战神对来年吉凶兆给予预言。据史书说:由于朝廷由国库出资修建寺庙,到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在满洲各地及蒙、藏、新疆、甘肃等地,就建起关帝庙约66座。此后,关帝即成了国家的守护神和战神,逐渐把关公、格萨尔王、腾格里战神的形象融合在一起。阿拉善的关帝庙修在城墙上,王爷每年要把他与阿拉善神一起祭祀,向他祈福,而且常在夏早之季,由农民在关公庙前跪香求雨,历时7天,并伴以唱大戏,也算是一项娱乐活动吧!

城隍庙坐落在延福寺西侧约200多米处,建在城内后山西端的山包上,坐北向南,因山建庙,气势轩昂。该庙前门台阶甚多,门前约50米处有一木质牌坊。东便门是城隍爷出府之门。此庙是汉式建筑,分前后院,后院有大殿、侧殿、偏殿等共7个,其规模次于延福寺,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造反派拆毁了,就连建庙的石碑也散落在民间。庙里的主神是城隍爷,每年正月十五日要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进庙烧香上供的男女信徒络绎不绝;这天,由兵丁抬着城隍爷出府郊游,信徒们都趴在地上排成长队,让城隍爷从自己身上走过,以求平安吉利。

据考证,城隍庙的建庙时间是雍正八年(1730年)农历七月,比建定远营城的石碑早1个月。建庙者是清朝派到阿拉善督理修建定远营城的钦差侍郎通智大理寺正卿史在甲。其依据是嘉庆丁丑年(1817年),阿拉善第五代亲王乾清门行走阿拉善和硕特额勒札萨克加一级玛哈巴拉率其长子囊都布素隆(即第六代亲王)次子剌模素隆所刻立的一块碑文为证。其碑虽残,但文字基本尚明,大意是:侍郎通智奉旨筑城于贺兰(即定远营),维持社稷,感动神灵向其托梦修建土地祠,据此通智便在城内建庙,并书之石碣,以“灵昭万事”。其文曰:

“……先一夜梦有八九人迭交一处,内有浅黄……,脸短红须者,自称判官……牢二童子二鬼使一即此处土神,乞皆……祠,问土地神何在?一人曰此是也……形年甚少,无须,戴一长翅乌沙着一雀……黄色无领,两手握带,自上而下立于中庭,对余言曰:吾辈唐人也,守此土数……今得立庙无城隍处,土地即与城隍职等。言毕,则向东西北三跃加官,袖内飞……钱金光,余乃悟,夫阴阳一理,此地建城设兵,福庇保护大有赖焉!爰如其相貌……而塑之,以示来者!长白通智雍正八年庚戌秋七月吉日立”。

位于东郊的雅尔庙(藏语)是藏式建筑,殿堂不多,主尊佛是释迦牟尼,该庙主要是为纪念佛祖灭度,每年四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一日在庙内设祭并诵经百日。

玉皇庙建在定远营(巴彦浩特)南郊,是三间汉式建筑,门前有两棵塔松,此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庙内的主尊神是释提桓因,道教称其为玉皇大帝,金色面貌,头戴帝王冠,手持护板。

从延福寺的属庙看,它不仅兼容了道教的老君庙和玉皇庙,同时也兼容了儒家的孔庙,佛、道、儒三教共容,即是中国式佛教和喇嘛教的一大特点。

10.敖包

敖包是蒙藏地区民众普遍尊崇朝拜的偶像,一般认为敖包是路标之意,这只是从客观作用效果上的理解。其实,在喇嘛教兴起以前,蒙藏游牧民族就有朝拜敖包的习俗。据说:敖包是山神、水神、地母、苏勒德战神等等一切保护神上挂着藏文六字真言等经符。近半个世纪已不再祭敖包,敖包只剩一堆石头遗迹,当日的威仪景象已荡然无存。

今年在那达幕大会时,由政府出资,在巴彦浩特那达幕会场修建了约10米高的敖包,据称,它的规模比阿拉善建旗初的额肯衙门(旧衙门遗址)的敖包还要大,谕为阿拉善旅游的又一景点。

11、佛事活动及法会

延福寺的佛事活动及法会,主要的有以下项目(均按农历日期):

正月:

初一日:全寺喇嘛诵《吉祥天女经》,给甘珠尔巴格什拜年,名叫“图规”,呈献哈达、供礼,并在庙上喝年茶。

初二日:念《白哈五王经》,举行“古勒腾木”招神仪式。

初三日:念《阿拉善神经》,招祭阿拉善神“古勒腾木”。

初七日——十五日:赞颂三十二位佛祖,并诵念各佛祖的赞经。

十五日:招迎曼德勒佛(弥勒佛),全寺喇嘛都参加,仪伏仗队举着“好日老”(法轮)、“乃尔布”(宝盖)、“自母”(娘娘)、“仑布”(皇帝)、“朗吾”(大象)、“大目其各”(马)、“玛布昏”(将军)以及乐队等,由寺院出发,经活佛的“拉卜楞”门前、城隍庙前、再上后山,经娘娘庙和王府门前返寺,然后举行“查玛局尼”(小形跳鬼),扮相有十二个(内有五个回民扮相)。晚上举行狮子、龙灯、早船、烟火(铁水花)活动,僧俗共庆元肖节。

十九日:举行大形查玛庙会,扮相有三十二个,计有:“贡布”(观音)五个,“却尔吉”(地藏)九个,“塔母或拉母”(吉祥天女)七个,“博古”(鹿王)、“沙尔格”(鹰)等,并到城门前的转经楼送“巴令”,焚烧彩供面塑。

二月:

初一——初三日:举行“古尔特木”招神仪式。初一:祭“塔姆”(吉祥天女),初二:祭白哈五王(塔本汗),初三:祭阿拉善神。全寺喇嘛和王府的代表都参加,期间要占卜本年祸福吉祥和年景好坏的预兆。

三月:

初一——初四日:在啊哗(阿格巴,密宗扎仓)念《桑兑经》。

初七——十七日:在东科尔扎仓(天文、星象学)念《东科尔经》;用酥油藏粑彩粉捏塑“巴楞岑”三道坛城,并跳“萨其格查玛”舞,扮相有五个。

四月:

初一——初八日:在观音殿念《塔尔巴钦布经》,纪念释迦牟尼。

初一——初五日,在迈巴殿内诵经:上午念《敖特切经》(药王经);下午念《贡布经》(观音经)。同期,在罗汉殿念《吾素塔克勒经》,并献千盏水供和素食,名为“拉玛巧特巴他克勒,曹格乔得”。

初一——十七日:诵《能乃经》(即观音经),并食素,意在纪念佛祖释迦牟尼。

初七——十六日:念《玛尼经》(南无阿弥陀佛,嗡嘛呢叭咪吽),天数不等,按施主要求定。

五月:

初一——初五日:诵一百零八部《甘珠尔经》(由几十个喇嘛分头念)。

六月:

初一——初四日:在朝格沁(大雄宝殿)举行“宗乃约尔勒”法会,诵《桑兑经》(集密)、《德木其格经》(胜乐)、《萨其斯木经》(大威德),赞颂佛祖生程。亦称“依德木”(金刚)或“冒勒木”法会。期间,亮晒迈德拉佛,举行大形“查玛”舞会,扮相中有五个回民。

初八——初十日:阿华殿(阿格巴,密宗)诵三天《德木其格经》。

十三日:祭营盘山敖包,念白马王子等八部佛经(达勒巴)、《阿拉善经》和《将阿勒擦布森》经。

十四日——八月初一日:在雅尔庙纪念释迦牟尼,诵《拉牟巧特布经》和《敖特其经》(药王经)。

七月:

初七日——初十日:诵《本科尔经》。

十三日——十五日:满巴扎仓诵《古尼格经》;十五日,城隍爷出巡,由兵丁抬着城隍塑像到城外巡游一圈,僧俗共庆,热闹非凡。

八月:

初一日这天是雅尔庙纪念释迦牟尼诵经法会的闭幕式,僧俗共庆,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那达慕活动。

九月:

十五日:曹恭兑(卓干代,寺庙行政组织)例会。推选新格斯贵(达僧官)、格依给(二僧官)、恰布里(乐手)等候选人,并报王爷审定。

十五日:黎明前开始跳“萨格尔查玛”舞,扮相有十三个鬼神;同时开始摆制“依德木曼荼罗”(坛城),供“道尔木巴灵”(小面人,十八日前完成)。从当日下午开始诵五天经,内有《鸦门达尔格经》(大威德伊得木)、《却尔吉勒经》(地藏经)等。

二十二日:宣布王爷审定的卓干代会议新任人名,亚跳小形“查玛具尼”舞蹈,有十二天女扮相,以示庆贺。

二十四日:法会结束,拆除曼荼罗,并把用酥油糌粑作的巴灵等彩塑,送到城门外的转经楼前,烧掉一半,另一半送到东龙王庙。

十月:

二十三日——二十六日:朝格沁都格(大经堂)法会,在“高勒家”(中间座)诵《桑兑经》;在“宗家”(东座)念《古尼尔格经》,为三十二个佛祖及亡灵祈祷;在“巴伦家”(西座)诵《阎曼德迦经》。

二十五日:举行“祖拉呼尔勒”庆典活动,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十二月:

二十三日:开始进行“举德尔”活动的准备工作,计用八十斤酥油、奶酪、白糖、冰糖、糌粑等,在每个佛前供献,并作彩粉酥油花。

二十六日——二十九日:进入“杂子尔”(塔尔寺的名称)法会议程,称“胡亲呼尔勒”,即辞旧岁之意,诵经三天,内容是念:《贡布经》(观音经)、《却吉经》(地藏经)、《萨姆经》(吉祥天女经)、《达德玛居尼经》(十二仙女)、《那木斯尔经》(财神经)以及《巴伦佛经》和《甲木斯楞佛经》等。最后,将面做的三个“臊尔勒”等,送到城门外的转经楼前焚烧,意在躯走一切邪秽。

三十日:清晨开始念《采岭格经》(阿清,骡子天王经),进行迎新春法会,整夜吹奏乐器,主要是吹“咆尔”(大号)、“嘎尔甲木”(锁钠)、“嘎令宁萨”(铜管号)等。

除上述活动外,还有一些固定活动:每月初二日,诵经祭祀白哈五王。每月二十九日,诵经祭祀吉祥天女等八尊佛(内容同腊月底的活动)。每年正月初八日至十五日间,择吉日在城内后山上祭祀“图格”(战旗和战神),并有娱乐活动。每年春季由王府择吉日,祭祀三个敖包(城北的东敖包、城内的五爷敖包、城南郊的将军敖包)。每年的四月八日是娘娘庙会,僧俗共庆。每年五月十三日,王府官员祭祀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