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142

第142章 宁夏至定远营大道

范立宪

宁定大道是阿拉善和硕特旗首府定远营(今巴彦浩特)到宁夏府(今银川市旧城)的一条车马大道。这条大道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两大部段,向东可下人烟密集的宁夏平原,向西可走人烟稀少的阿拉善高原。因山之两侧均为沙砾卵石遍布的冲积地面,故其道路基础坚实,大部分地段无须整修,即可通行驴马牛车。

宁定大道,唯山中路段往往被夏秋季节的洪水冲淤堵塞,因而必须在清除沙石淤阻之后方能通车。此段路程虽然并不算长,计约10公里,但却是喉拥舌结,为全路之大难,亦为古来关内外之至要。这儿三关继挤,势若葫芦颈相串,形势极为险要,故其历为兵家所争。靠近宁夏一端的山口名为头关(亦称“赤木口”)。自头关山口以北,山体高大,岩势陡峭;以南则平缓逶迤,因此,明代长城即由此口向南顺低缓山脉修筑到中卫迎水桥附近。从头关向西北上行10里即为二关。此处尤其险要,关路二侧,崖悬壁峭,沟窄如喉,真可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据《新西北月刊》载云:“二处关门均已不见,惟山上土堆尚存”,古代于此设防重重,两关意义之大足以见之。从二关再北行10里,即到三关,此处系山路之制高点,口路稍阔。这儿山高坡大,沟壑深曲;道路亦两面分坡,依山临陷。三关位居贺兰山中部,三个关口均是贺兰山七十二口之最大隘口之一。阿拉善历代王爷都在三关口设卡驻兵。卡员由离关较近的蒙古族青壮年轮流担任,每两月一换,每人每年当卡员6个月。这便是阿拉善旗早期的一种兵役制度。三关防卡原为蒙边军事防卫设施,但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战乱的减少,随着各民族在交往之中的相互了解及地方间、民族间的关系渐趋和善紧密,这防卡也逐步由单一的军事防卫转变为防匪防盗和查私堵禁。

宁定大道从头关内外,东西分向。头关以外,向西折北,直走定远营,计程75公里;头关以内,向东折东北,直达宁夏府,计程45公里。宁定大道,全长120公里,沿途共经7站,尽全程需时3天。从定远营出发向南10公里至周家田;25公里至腰坝(蒙名“推里根”);20公里至长流水(因该地有一泉池,状如圆镜,清澈照人,原蒙名叫“陶里”,意为镜子,后因此泉泉水经年不息,且流量不减,故世人多用此名。相反,原名渐隐);由长流水向南再行10公里即达三关口。从三关折东5公里为二关;又5公里达头关。由头关偏东北行15公里至平羌(吉)堡;20公里至新城;又10公里即达宁垣。商旅往来,途中需住两宿。在腰坝、长流水、平羌(吉)堡三站点设有私营客店,专门应人住宿;其余站点的人家,三关的兵卡,亦可应过站商旅求宿。其中,平羌(吉)堡坐落于贺兰山东麓,远离宁垣,常有盗匪出没,故商旅于此投宿都有戒心。平羌(吉)堡虽言“堡寨”,但名存实亡,只不过是稀有数间民家土屋而已,居民均以养羊为业,不事其他。来往于宁定大道上的人在以上私人栈店内住宿,店主只收宿费和水、火费(吃食一般自备)。因宿价低廉(每人每宿2角。带牲畜者2角5分),兼之服务热情周到,以故行人乐至。

宁定大道上的货运,以牧,副土特产品及粮食、食盐为主。阿拉善与额济纳两旗,地处荒漠,不宜农耕,属纯牧业区。其地畜产品极为丰富。大量的驼毛、驼绒、驼皮、羊毛、羊绒、羊皮、羊肠、牛皮等畜产品以及甘草、苁蓉、发菜等土特产品便成为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的主要输出品。据1940年《西北角半月刊》载:“羊皮每年可产五百万张,牛皮约六七万张;羊毛年产三十万斤;羊肠五万条,驼毛年产一万担以上。”这些畜产品,除蒙民自己使用一部分外,绝大多数运销内地。上文同载:“羊皮每年输出三百万张,牛皮约四万张,羊毛三十万斤;羊肠四万条;驼毛之输出约一万担左右。此外,马皮、驼皮,狐皮等亦有输出,唯数量甚少。输入品以米、面、油、茶、糖、酒、烟、洋布,粗布及日用品为大宗。”上述商品除大部分在绥宁交通要冲磴口进行交易外,另一部分则由牧民用骆驼等运具,沿宁定路往返运输。当然,驮运到宁夏的是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的各类畜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换购回来的是蒙汉各族牧民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清朝时,除磴口、石嘴子等交易市口外,“阿拉善蒙古曾议给腰牌三十面,各准十人以下随时进赤木、札峡、宿嵬三口与宁夏城内民人交易,以羊只、毛毡、皮张、大盐易换布匹、米粮”。

食盐是阿拉善旗的主要矿产之一,产量极为丰富,且盐粒大而洁白,味道咸重,历来为内地人民所喜食。阿拉善各大盐池开发较早,尤其是吉兰太盐池。吉兰太盐池早在清乾隆初年即已报效国家,归山西巡抚兼管,由部铸给印信,文曰:“吉兰太盐政之印”。清廷又在河西等处专设盐官,运销吉盐于晋省韩信岭以北四十八厅州县。自此以后,阿拉善旗各盐池相继开发,其经营方式也几经民办、商办、官办的多次反复,到民国时期,阿拉善旗各盐池先后由西北盐务管理局承租,分运各池食盐至一条山、中卫、叶升堡等地灌仓,实行官收,官销,并严格禁止私人运销,以免冲击盐价。这一时期,吉兰太、和屯池有部分食盐经宁定大道入宁。此时,三关等防卡又兼有查运私盐的职责。主要查禁食盐散销,以免影响叶升堡等地的灌仓。在马鸿逵统治宁夏期间,曾有严格禁止宁夏米面运至阿拉善旗的禁令,山后蒙民来宁夏交易必须以盐为易物。此种以蒙民奇缺而必需之粮食为诱饵,逼迫蒙民冒险私运食盐的做法,不但给蒙民带来难言之苦,亦给三关防卡增添了不少麻烦。

阿拉善旗地处荒漠,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现代化交通工具出现较晚,加上地方统治者的思想极为保守自私,一点也不重视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及人民生活的方便所需,所以宁定大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保持自然状态,极少有人予以专力整修。民国中期以前,这条大道主要通行驴、马、驼及各种木轮大车。阿拉善旗汽车出现甚迟,而早期的汽车通行大多由自宁定大道。民国17年(1928年)旧历闰三月,轰动全旗的“小三爷事件”发生以后,宁夏国民革命军西北联军总司令冯玉祥曾派人乘车前来调解,结果这辆汽车被人拦截、烧毁在南寺附近。这便是阿拉善旗汽车出现之始。民国21年(1932年),为迎接班禅九世额尔德尼来阿拉善旗,宁夏方面将省城至山口(头关)一段进行了整修,同时函请达王(达理札雅)整修山口至定远营段,阿拉善旗随即派蒙兵将此路段整修完毕。此次整修,双方虽然仅仅是除巨石、铲杂草、垫沟渠,对路面的宽窄,线路的曲直高低仍是顺其自然,但毕竟是该道形成后第一次大规模付诸人力的整修,路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其实这种改善也仅是比较而言,当时在这条路上行驶汽车仍然是很艰难的。《阿拉善南寺纪游(一)》一文在叙述班禅去南寺(班禅于民国23年12月来到阿拉善旗,于次年2月18日举此一行)时说:“出护兰门经南大街,两旁的商人都拥挤在门外观看。街头悬挂国旗,迎风招展,走尽街头(今巴彦浩特南梁街),向东而驰,依旧步入前次由宁夏来的大道,沙路溪泥,挣扎过去”。由此可见整修后的道路情况之一斑(此次班禅九世来阿拉善旗,分乘大小汽车七辆,其中小车两辆,一灰一蓝,大车5辆。这是继1932年达理札雅从北平购两辆“大道奇”车送先王之灵回旗后汽车在阿拉善旗王府的又一次出现。班禅临走时回赠阿王“福特”小轿车1辆)。汽车在宁定大道上的艰难于行,在后来的《阿拉善和硕特旗概况》一文中又有更具体的记载:“行行复行行,汽车因为道路的不平限制,只好随高就低的慢慢向前迈进。经过长流水、腰坝、周家田等地,于暮色苍茫,夕阳西下的时候,在车中渐渐看见远处山上的鄂博和眼前的小泉与星星点点的树林。一簇簇的人家前面便是我们的目的地——阿拉善”。当时的道路情形由此是可想而知的。

在宁垣至定远营正式开放班车以前,往返于宁定道上的汽车都由宁夏省府经营。那时还不是定期来往,一般只行包车,不办零票。包车价格不等,一次一辆至少130元至140元以上,无来回之分。包用者大多为游客商人以及旗政府之要员。所使用的汽车都是外国牌大卡车,不但已破旧,并且数量不多。这一时期,宁定大道上的交通工具仍是以各类马车及驴马为主。其中轿车(即客用马车),每辆可坐两人,座价40元左右,此亦为包车价;若以日租乘,每日每人需5.5元至7元。每头驴租价8元至9元。至于驼、马则很少有人雇用。不论何种交通工具,由定远营雇用,则价格较由宁夏雇用为廉,因其由宁垣特雇而来,“归如顺便也”。一般地说,回归时的“顺便”脚价,轿车每人约10多元,驴则l元至2元即可。

民国35年(1946年),旗政府有了自己的大卡车(俗称“大羊毛车”,是一种俄国造卡车,据说经常拉运羊毛),遂对定远营至头关一段路进行了又一次整修。但限于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此次整修改善不大,道路仍然坎坷不平。民国37年(1948年)2月24日,宁夏公路局暂时实行定期向定远营发放班车。据民国37年2月23日《宁夏民国日报》载:“本省公路局缘定远营蒙胞于古历正月十五日间举行跳神大会,颇极热闹一时,故该局定有汽车两部届时开放该营,兹由今日起登记,乘客可即前往登记购票,以免向隅”。1949年夏,国内局势已定,全国面临解放。这时宁夏马鸿逵部拟谋先把军运物资运往阿拉善旗南北两寺储存,然后占据贺兰山,以便做垂死挣扎,于是对宁定路进行了一番整修。此次整修仍是沿袭前面的办法,即铲高垫低,平整路面,并不裁弯取直。当然马鸿逵部的那种美梦是决不可能实现的,他们的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并不会挽救其自身的灭亡。

宁定大道自1952年定远营改名后,即被称为银巴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