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150

第150章 巴丹吉林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阿拉善、额济纳两旗路

白·那音太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高原阿拉善台地(边缘为陡坡的广阔平坦的高地),地势南高西低,海拔一般在800米~1400米之间。横贯全境的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这三大沙漠统称为阿拉善沙漠,面积约有78457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阿拉善沙漠居世界第4位,国内第2位(仅次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祖国西北较荒僻的地区之一。其中位在盟内阿拉善、额济纳两旗之交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不但人烟稀少,沙岭横起,而且还有许多古怪的使人神秘莫测,甚至闻之即惊的各种传说。

“巴丹吉林”一名,至今众说不一,尚未定义。现有“巴丹”为地名,“吉林”为藏语“吉意壤”转音之说法,但这亦仅是以宗教藏经传说为根据,其中并无科学考证,是难以准确其义的。巴丹吉林大沙漠在行政区划上今属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原属阿拉善旗),在自然地带上处于阿拉善荒漠中心,它东至巴彦乌拉山及雅布赖山,西至马鬃山,南为北大山,北为宗乃山,四面环山。其组成物质多为古变质岩层,下部为第三纪红层和较老湖相沉积物,地表为第四纪洪积冲积物。沙漠之东和之北为洪积成因的砾质戈壁,北部还有剥蚀残丘性石质戈壁;在额济纳河东西河沿岸又有冲积型戈壁。其主体沙漠区具体位置在东经99°30′~103°00′和北纬39°30′~41°20′区间,亦即在今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以北,额济纳河东岸的古日乃湖以东,雅布赖山以西,拐子湖以南广大地区。阿拉善右旗的努日盖苏木、巴音温都日苏木、莎日台苏木、树贵苏木、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以及额济纳旗古日乃苏木、温图高勒苏木的一部分均在这一沙漠内。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48300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沙漠,仅次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和古儿班通古特两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多数地面为流沙所覆盖。只有西部沙漠边缘的古日乃湖,北部的拐子湖,东部库列图庙等地有一些半固定沙丘及梭梭林的分布。沙漠西北黑城古迹附近一带为弱水下游三角洲的一部分,多位低矮的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及灌丛沙堆,系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巴丹吉林沙漠属温带干旱自然区,来自东南于西方的季风难于波及本区,全年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控制,气候极端干旱,干燥度在7°~12°,最高达17.43°;年平均气温在8°左右,温差亦大,平均在30°以上,最大60°,地面最热,戈壁60°,沙面80°以上;蒸发量亦大,降水极少,年降雨仅50毫米~70毫米,一般又集中在7月~8月份,为我国各沙漠中最干旱地区。沙区内终年多大风,风季主要在3月~6月份,西或西北风为主风,东或东北风也多见,夏季也有东南风,最大风速19米/秒~22米/秒,年平均风速在4米/秒左右。本区地面物理风化剧烈,使地面遭到强烈剥蚀,当松散的沉积沙砾物质经强劲风力吹扬之后便形成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由于以上种种自然地理的原因便使得巴丹吉林沙漠具有了以下几种特色。

首先是高大沙山密集分布,其面积约占沙漠总面积的61%,主要集中在沙漠中部,一般沙山高度都在200米~300米,最高可达500余米,是我国沙漠高度之最,沙山按其形态特征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为迎风坡具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它反映了当地西北主风的影响,沙山长度一般为5公里~10公里,宽1公里~3公里不等,形态是中部高两端低在迎风坡上部1/3处或1/4处有一波折,因而使迎风坡具有两种坡度,上部约为24°~27°,下部约12°~15°,背风坡则高大陡峻,又由于迎风坡上的次一级叠置沙丘,除受当地主风作用外,还受沙山本身障碍而产生局部气流影响,从而形成沙丘链或横向沙垄,亦或格状沙丘等形态多样的沙丘;第二种也为巨大的沙山,但迎风坡上无明显的叠置沙丘链;第三种是金字塔状的沙山,主要分布在沙漠南部及东部邻近山岭的地带,并且多在山岭的迎风面部位,它们往往都是一个个孤立的分布着。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明确,高大沙山的形成属自然现象中的物质形态变迁。1886年11月俄国考察家波塔宁,穿过了巴丹吉林沙漠。波塔宁根据自己的感受,证实了这个沙漠中确有中国古代旅行家们所记载的那种“神妖说话”似的神秘声音,但他指出那是沙漠“砂石啸鸣”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什么其他不可解释的东西。

其次,巴丹吉林沙漠虽然以流沙为主,流沙占整个沙漠面积的83%,但在这些流动的沙丘及沙山上仍然生长有稀疏的植物,主要有菊科、禾本科、藜科、豆科、蒺藜科、杨柳科植物。植物成分在沙漠东西部亦有区别,西部主要又沙拐枣、籽蒿、花棒、霸王、麻黄、木蓼等,并且向东逐渐减少;东部主要为籽蒿和沙竹,而沙拐枣不多。这种在高大沙山上也有植物生长的特征,说明了巴丹吉林沙漠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全系裸露流沙、人畜不可投足的可怕情形,人类亦是能够在那儿进行一些活动甚或定居生活的。

其三,在一些高大的沙山和低矮的沙丘之间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这种小湖在巴丹吉林沙漠中计有144个之多,主要集中在沙漠的东南部。小湖面积一般小于1平方公里,其中面积最大的为1.5平方公里,湖水最深达6.2米(如巴丹吉林庙以西40公里处的伊和扎格德海子)。由于强烈蒸发,这些湖泊都累积盐分,矿化度高,水咸,不能饮用或灌溉。但在湖盆边缘深挖1米~3米及在有些小湖中心的沼泽地上都有泉水出露,流向湖内,这一部分水流均系沙丘水,为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淡水,可供饮用。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和北部边缘有古日乃和拐子湖两大湖盆。西部的古日乃湖湖盆南北延伸,长约180公里,宽10公里;北部的拐子湖湖盆东西延伸,长约100余公里,宽6公里。它们形成与古代水系网有关,为古代水系网的一部分残迹,它们是在风蚀等作用的影响下扩大加深而成。湖盆中仅个别地凹处有不厚的现代湖泊沉积,反映其前身并非湖泊,而是河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1)只有局部地方积水,湖水矿化度高(4.5克/升),水质差,土壤一般均盐渍化;(2)湖盆边缘均有台地,一般高在20米~40米之间;(3)湖盆中心至湖盆边缘都具有明显的带状变化的特色,湖盆底部局部积水,普遍生长植物。

另外,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些边缘地带还广泛地分布有梭梭林,其面积有3000多平方公里,主要在古日乃湖、库列图庙、拐子湖附近。由于这些地区处于湖盆周围或洪积平原及干三角洲前缘潜水位较高的地带,水分条件较好,便于生长,因而能够成为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主要的天然植被。

正因为巴丹吉林大沙漠有水有植被,因此它也就有着人类存在,有着我们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客观条件。在生长植被的湖盆地带和水源较好的地方逐牧的蒙古人,占这一地带人口的一半以上,汉、藏、回、满等民族的数量却是较少或极少的。鉴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种种特殊情况,总的来说这里的人口是十分稀少的,平均每10平方公里仅有1人。汉族多集中在工矿农林区带。有了人类的生活,就有了生产关系,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的关系,这种互相来往亦必然会产生道路和道路的发展。巴丹吉林沙漠里主要一骆驼为交通工具,轻骑或轻载驼均可在沙漠内通行,个别地方履带汽车亦可在沙丘间绕行。由于沙漠内牧民的互相往来以及沙漠东的阿拉善人于沙漠西古日乃湖的额济纳人的长期往来,出现了直穿巴丹吉林沙漠而接通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的较为固定的南、中、北三条路线。此三条路线的去向、站点、里程、水源及水的饮用情况简述如下。

巴丹吉林南路:为南北走向,从漠南边缘至漠北边缘共6站,长达250公里。该线起于漠南边缘的萨音乌苏,这里有淡水井一口,可供100人饮用;北行15公里至乌苏台扎格特,此处有淡水井一口,可供80人饮用;又北行27.5公里至陶来图(梧桐海子),有淡水井一口,可供50人饮用;北行25公里至格日乌苏图,有淡水井一口,可供60人饮用;又北行20公里为浩尼沁都贵,这里只见沙山,为无水之地;又北行30公里为楚鲁洪浩尔,于此深挖1米可供饮用;在北行10多公里即进入古日乃湖,由这里可通向额济纳旗各地。

巴丹吉林中路:东西走向,沙漠东西边缘之间共计9站,长达200多公里。自沙漠东缘的滚呼都格,这里有井数口,可供100人至150人饮用;微西南行22.5公里至苏亥图,这里亦有水井数口,水咸,可供100人至150人饮用;西南行20公里为库列图,有小湖,有淡水井,可供100人饮用。这里的库列图庙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时由阿拉善喇嘛雍札巴之子哈屯达戈巴在前往拉萨,经班禅信札令示,并携回佛经、佛像后所建。民国1年(1912年)赐匾“方等寺”(藏名为达西普拉吉林)。巴丹吉林沙漠里还有一座庙叫巴丹吉林庙,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从库列图庙微西北行15公里至浩尧尔胡都格,这里有淡水井二口,可供50人至100人饮用;西北行27.5公里至芒罕超克,有井,水咸,可供20人饮用;西行20公里至巴尔吉格尔呼都格,有淡水井二口,可供60人至120人饮用;西行20公里至吉格德诺尔,有小湖,水咸,能供500人饮用;微西北22.5公里至包儿陶勒盖,有井,水淡,可供200人饮用;西北行22.5公里至伊和阿格图,此处有沙山,无水;再西北行30公里即达古日乃湖,由此亦可通向额济纳旗各地。

巴丹吉林北路:亦东西走向,漠内共计6站,长达180多公里。北路适于漠东边缘的哈儿扎盖,这里有淡水井数口,可供1000人至5000人饮用;西南行30公里至浩勒呼都格(阿拉腾图雅),有井二口,水淡,可供400人饮用;西行25公里至木哈儿扎干,有井,水淡,可供200人饮用;西行32.5公里至查干楚鲁特,有淡水井,可供200人饮用;西行30里至乌楞特,有井,水淡,可供200人饮用;西北行32.5公里至古尔班乌兰,亦为沙山之地,无水;微西北行30公里进入古日乃湖,由此亦可可通向额济纳各地。

巴丹吉林中路和巴丹吉林北路南北相距不到10公里,常有无定小道把两路连接起来。巴丹吉林南、中、北三路进漠西古日乃湖后,也可通连当地路线,行至阿拉善各地。可连接湖地内的其他线路,通往额济纳各地;漠东和漠南路端在接入阿拉善戈壁后,巴丹吉林沙漠里燃料缺乏,但行旅亦可权借一些零星灌木作为燃料煮食取暖。行人在大漠里夜宿,可把几峰骆驼卧成U形,即使有2人至3人也能排睡于中,骆驼既可挡风,又能防身,一晚上人畜相依,别有一番情趣。

综上所述,巴丹吉林沙漠虽然极为干旱,沙山高大,自然条件很差,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我们应该看到沙漠之中还有许多湖盆浅水及草木(梭梭)的分布,还有人畜通行往来的历史成果(主要是已成道路和各类活动经验)可以继承,看到其中还有许多地带不但可以作为牧业利用,还对今后的治理沙漠,开发沙漠启首有益。总之,要看到这一系列及其有利的另一方面。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切都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的存在,并非过去人民所迷信传说的那样是流沙茫茫,神秘可怕,人不可入。相反,我们要利用它,改造它,尤其是对于漠下大地的迷宫宝藏,还是不会放弃探索、揭示和予以应当的利用的。目前,阿拉善盟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的有志者们正在以新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奇大沙漠及其沙漠道路,以期有新的开拓。